王玉娟
2019年,筆者任教六年級。翻看教材,發現雖然進行了教材的培訓,可真正要進行教學時,真的好難!就說第一單元《我們的守護者》里的《感受生活中的法律》和《憲法是根本法》,有了五年級時學的知識,學生都有了一定了解,知道法律保障了人們的權利,也規定了人們的義務,能夠了解到法律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可要讓學生真正了解人們的工作和生活中都涉及哪些法律時,又成了難題。畢竟,對小學生而言,法律還是抽象的、枯燥的。而我自己在備課時,就已經是痛苦萬分。為此,我以《憲法是根本法》一課的教學為例,通過實踐與思考,希望讓憲法的學習“多元化”,使學生對憲法知識真正入腦入心。
教學實踐中的思考
為了做好《憲法是根本法》的教學,筆者在課前查閱資料進行備課。一打開網頁,這個法那個法很多,究竟如何讓小學生去了解并有興趣地去學呢?筆者靈機一動,決定大膽地讓學生們去搜集,在自己搜集中加深認識。于是,結合書上兩個活動園部分,筆者在周末的時候交給學生任務,讓他們自己去查閱《憲法》內容,摘錄自己感興趣的一條,并做成書簽的形式,在上課時進行交流。課堂上,一張張精美的書簽呈現,學生們自己動手得來的知識在交流起來不再是空洞的理論條例,而學生也更顯得自信了。有了這個活動基礎,之后的“憲法之我見”和“憲法的宣傳標語”的編制,學生們在活動起來更是得心應手。
但教學完成后又發現,這次活動雖然充分地發展了孩子的能力,孩子也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但有關憲法知識的學習還是浮于表面,未能真正讓憲法知識入腦入心。那如何才能更好地開展學習?怎樣才能讓有關憲法知識學習有效地達成目標呢?我將在以下幾方面做出嘗試:一是開展實踐活動,深入理解憲法知識;拓寬學習渠道,讓憲法意識根植于學生的心田。
開展實踐活動,理解憲法知識
多樣的實踐活動,是確保學生深入理解憲法知識的有效平臺。我們可以充分挖掘校園里一切可利用的資源,開展多樣的活動,并在日常生活中就滲透憲法的教育,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習得知識。
在學校,我們可以充分利用板報、展窗等進行憲法宣傳,也可以在班級里開展“憲法知識競賽”、演講、專題討論等活動來促進學生對憲法知識的學習。這樣,一方面是對學生進行憲法知識方面的教育,另一方面也用多彩的活動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同時,也是學生規范行為的一種塑造。
生動活潑、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讓學生通過多種形式學習憲法的同時,也讓憲法知識無形地指引著學生們的生活,這是每一位學生作為中國公民知法、守法、用法的前提。只有真正理解,才能在日常生活中去踐行。
拓寬學習渠道,根植憲法意識
這是一個日新月異的新時代,“學習社會化,社會學習化”已經成為現代教育的一種必然趨勢。學生的教育不應該僅僅局限于學校,只有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教育,才能讓學生得到真正的發展。基于六年級上冊是憲法知識的學習專冊,我們可以將憲法知識的學習貫穿于本學期的始終。在學習過程中,我們可以借助多方面力量來開展多樣化的憲法學習。
精彩的“家長課堂” 結合書本中4個單元共9課的學習任務,我們可以召集家長中的法務工作者或者對憲法感興趣的家長,鼓勵他們自主挑選內容并進行教學。讓家長走進課堂,讓學生能進行全新意義的學習,保證了學生學習的趣味性和積極性。
鮮活的“現場說法” 真正的學習更多源于生活。書本上的知識僅僅局限于書本,往往不能給學生帶來更大的震撼。在日常的教學中,我們可以邀請法律志愿者來講真實的案例,在保護隱私的同時,給學生們來一場現場版的案例解讀。這樣,不僅給學生進行了一個法律知識的宣傳,也會給學生帶來心靈上的震撼,更會使學生在今后的生活中規范自己的行為,做一個守法的好公民。
逼真的“模擬小法庭” 有亟待解決的案例,就有解決方案,就會觸發學生的思考。在一個個真實的案例中,我們可以引導學生來充當“小法官”,讓學生換一種角度來思考——如果是自己,會如何解決?這樣的學習形式,既是對學生學法、知法的檢測,更是對學生靈活用法的能力鍛煉。在這樣的活動形式中,學生對憲法一定會有更深層次的認識。例如,在聽《感受生活中的法律》一課時,執教者就運用了這樣一個案例:“李奶奶有六個子女,可她年紀大了,卻沒有一個兒女愿意贍養她。無奈之下,她將這六個子女告上了法庭……”通過這則案例,讓學生來思考和分析,并在此基礎上充當“小法官”,會怎么判?然后再出示真正的法官判決,讓學生進行比較。新的問題出現:子女在判決下拒不執行,“小法官”又將怎樣處理?這一步步,看似簡單,實則是法律的意識在學生心中逐步植根,并深刻體會法律可以保護我們每一個人的合法權利。
這樣,學生的學習的空間更大、范圍更廣,憲法知識的學習活動也就成為一個系列性的活動。在班級里,也就營造出一種學法、知法的氛圍,學生對憲法的學習自然也就靈動起來。
(作者單位:江蘇省如皋經濟技術開發區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