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詠梅
摘 要 《國際勞工組織[1]》中對職業健康的定義,職業健康是以促進并維持各行業職工的生理、心理及社交處在最好狀態為目的,防止職工的健康受工作環境影響 ,保護職工不受健康危害因素傷害,并將職工安排在適合他們的生理和心理的工作環境中。對于電力企業涉及的職業健康問題區別于其他行業的職業健康問題,具有供電企業生產類型的特點,如何有效識別和評估電力企業生產中的職業健康問題,需要從電力行業特有的條件出發,進行分析評價,確定對職業健康風險管控需求。
關鍵詞 供電企業;職業健康;研究《國際勞工組織》;職業健康;工作環境
研究背景
對于電力行業來說,職業健康關系著企業的切身利益,關系著每一個員工的生活工作,對職業健康問題也越來越被更多的關注,現有職業健康管控主要通過對每年危害因素的普查和評估,制定管控措施來預防和控制職業健康危害,但職業健康危害的識別和評估工作需要比較專業的方法,從現有國家立法角度,我國對職業健康的管控更多的關注與煤礦、危化品制造、建筑等可能產生嚴重職業病的企業,對于職業健康危害不明顯或危害程度未產生較大后果,或不能短期顯現嚴重問題的職業健康問題,未形成比較完善的法律要求,因此,現有職業健康管理在供電企業存在以下問題:
員工對職業健康風險評估方法、流程不夠熟悉,未能結合實際分析,導致基準風險評估數據不全,沒有充分辨識區域和崗位中存在的危害因素,職業健康風險管控全面性和有效性不足;各部門制定的控制措施隨意性較大,針對性不足;在制定年度體檢計劃時,對誰應該檢查什么項目把握不準,檢查結果分析未能充分對照崗位實際進行判斷。
本次研究擬建立一套數據完整、應用科學規范的職業健康管理模型數據,包括危害因素、風險管控需求、崗位健康并通過管理標準予以整合,形成一套規范的管理應用內容。
1研究內容及過程
(1)調研分析:收集現有職業健康管理要求,通過收集資料分析職業健康管理及作業現場職業健康問題現狀,分析職業健康管控需求;確定各類職業健康問題產生的危害因素,產生原因,確定涉及的主要業務,明確管控范圍。
(2)基于調研成果完善現有職業健康管理管控目的,基于現有局安全生產目標;明確職業健康管理范圍,優化現有辨識與評估數據,提升職業健康風險評估準確性。
(3)職業健康危害評估模型構建。①結合行業特點和局現狀,完善現有評估模式內容,基于目標,梳理職業健康管控需求,建立評估模型,提升職業健康管理準確性。②過程中重點關注有限空間、高、低溫作業、高空作業人員職業健康、機動車駕駛人員職業健康、視屏作業人員職業健康管理。
(4)職業健康管理數據庫重建,完善現有職業健康問題基礎數據,完善現有職業健康信息收集方式手段,并進行數據采集。完善優化涉及業務的管理過程,落實具體的管控措施,結合工器具配置、個人防護用品配置、環境改造、食堂管理等。
(5)系統培訓。確保應用效果及成果完善,通過新方式方法溝通講解,提升人員認同感,通過對數據應用反饋,確保職業健康數據的不斷更新與持續應用。
2研究成效
通過應用職業健康風險分析模型,確保職業健康調查問題收集的準確性和問題分析的深度,提升職業健康風險管理的工作效果。
2.1 管理標準
落實國家和上級單位關于職業健康管理的有關要求,編制《環境與職業健康風險評估業務指導書》、《職業健康管理業務指導書》等管理標準,明確管理流程和要求[2]。
通過對管理標準的整合,匯總梳理職業健康管理工作程序、工作內容和要求、執行的標準等,指導各級單位識別及評估生產活動中影響人員健康的危害因素, 提供職業健康管理工作必要資源,控制與職業健康相關危害與風險, 確保生產、辦公過程中人員安全、健康,提高工作效率。
2.2 職業健康法律法規庫
梳理現有的法律法規,將所有職業健康管理相關法律法規整理,并納入企業標準化信息系統。目前共收集62項職業健康相關的法律法規,對應工作內容和要求,實時進行更新完善,確保員工在應用中能隨時找到需要的法律法規文件。
2.3 危害因素及風險管控措施清單
針對識別出的危害因素制定了《危害因素管理手冊》,從危害因素所在區域、涉及崗位、表現形式、檢測標準、檢測要求、風險控制措施等維度對每項危害因素編制風險管控卡片。
對存在的危害因素應進行風險等級分析,使用LEC法,綜合考慮暴露、頻率、后果三方面因素,得出風險值,進而劃分風險等級。依據危害評估情況,對評估結果,采取管理或技術控制措施予以消除或緩解[3]。
2.4 崗位健康管理手冊
針對識別出的危害因素,對崗位進行分析,對照《職業健康監護技術規范(GBZ-188-2014)[4]》,編制《崗位健康管理手冊》,明確崗位的危害因素和可能從事的特殊作業,統計職業健康檢查內容和周期(包括上崗前、在崗期間、離崗時和應急的健康檢查)。使員工了解到其所在崗位的風險和職業禁忌等內容,實現勞動合同法要求的告知員工職業危害。
2.5 職業健康風險數據應用
對職業健康風險實施有效的控制、監控和妥善處理風險所導致的后果,達到以最少的成本獲得最大職業健康安全保障的目標。
“預防”通過危害因素普查,梳理職業健康風險,進行風險評估制定有效的管控措施,起到預防作用;
“監控”通過各崗位員工體檢報告與崗位對應的職業禁忌進行比對,實時掌握全體員工健康狀況變化趨勢,建立員工職業健康監護檔案,發現員工患有其所在崗位職業禁忌的情況,準確識別出風險所在。
“干預”對風險評估結果及監控發現的問題進行有效干預。比如結合監控結果合理調整不滿足崗位職業禁忌要求員工崗位,對存在的風險進行處置。
3未來展望
職業健康管理模型研究提出后,通過實踐應用,取得了很好的實施效果,解決了以前在職業健康管理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提高了管理效率,各項指標得到有效提升。
一方面是職業健康工作開展更加順暢高效;另一方面,從結果導向來看成效顯著。本成果推廣應用后,未發生因職業健康管理不到位出現的事件,未出現職業病,員工的風險意識和健康意識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有效避免了各項經濟損失的出現,提高了員工積極性和工作效率,帶來了較大的管理效益。
參考文獻
[1] 佚名.國際勞工組織[ED/OL].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9B%BD%E9%99%85%E5%8A%B3%E5%B7%A5%E7%BB%84%E7%BB%87/494442?fr=aladdin,2019-12-19.
[2] GBZ/T 224—2010.職業衛生名詞術語[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10.
[3] 佚名.職業病危害因素分類目錄[ED/OL]. http://wsjkw.shandong.gov.cn/wzxxgk/zcfg/201904/t20190424_2201111.html,2019-04-04.
[4] GBZ 188-2014.職業健康監護技術規范[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