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鵬
摘 要:為合理控制露天礦山開采造成的地質環境污染破壞程度,需科學合理恢復露天礦山地質生態環境,不斷提高開發人員的保護意識,采取綜合防治的工作策略,有效推動露天礦山資源開發利用,實現露天礦山資源的綠色生態開發管理,為我國礦產資源可持續發展鋪墊基石。
關鍵詞:露天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綜合利用
1露天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工作原則解析
1.1注重效益,分期實施
在露天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工作開展時,應當采取科學有效的綜合防治措施,通過對露天礦山地區的地質環境進行綜合分析,進而選擇最佳的治理利用技術方案,以保證露天礦山地質環境保護恢復工作的可行性。筆者認為工作人員需結合不同區域的露天礦山地質環境,分析存在的地質危害,根據地質危害的特點,選擇最佳治理方案。由于露天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工作量大,為保證工作整體效果,應當對資金、人力、物力進行統籌管理,并分期逐步進行地質環境生態恢復,保證露天礦山地質環境得到長效保護管理。
1.2因害設防,綜合治理
我國多數露天礦山產生的污染問題具有非常強的針對性,在實際綜合防治生態恢復工作開展時,應當因害設防達到綜合治理的工作預期目標,如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設計針對性的防治技術方案,以保證防治工作開展的可行性與合理性。
1.3以人為本,防災減災
露天礦山地質環境的破壞,對周邊居民的日常生活造成很大影響。在露天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與綜合利用工作開展時,應當遵循以人為本核心原則,突出減災防災的工作重點,有效可靠保護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與財產安全。
1.4開采工程與生物工程結合
露天礦山地質環境進行綜合治理時,需針對露天礦山開采的地質遺留問題,采取科學合理的處理工作方式,有效對地質災害進行預防控制。由于地質環境恢復治理工作開展時,應當對資金進行合理配置,因為資金投入過大會增加財政壓力。為達到預期露天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效果,應當合理采取生物防治的措施,如植物造林對生態群落環境進行改善,逐漸恢復地質環境的生態系統,提高周邊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
2露天礦山地質環境治理與開發問題剖析
2.1尾礦化學污染問題
露天礦山開采過程中會產生大量廢石與矸石廢棄物,且由于數量較多,主要以堆積的方式進行處理,該種處理方式不僅占用了露天礦山土地資源,同時在化石的自然作用下,可能會對水體造成污染,直接影響到周邊生態環境的平衡穩定。
2.2露天礦山開采后泥石流問題
在露天礦山開采過程中需進行爆破處理,長期的開采與爆破處理,使得露天礦山的地質結構穩定性出現不斷下降,且露天礦山中出現很多松散固體雜質,一旦遇到強降雨天氣,很容易出現滑坡與泥石流問題,對周邊環境造成嚴重影響。在露天礦山實際開采過程中,由于切坡處理的不合理,很可能會導致地質塌陷問題的出現。隨著地質塌陷問題的不斷嚴重,間接影響到相關區域的地表徑流系數,一旦進入雨季產生大量的雨水,可能會導致嚴重的山體滑坡與泥石流災害,對周邊環境與人民群眾安全造成嚴重危害。
2.3采空區的地面塌陷問題
在露天礦山開采過程中可能會出現一定的采空區,一旦采空區的地質結構出現問題,可能會導致地面塌陷問題的發生,且會導致地下水的過度排放,嚴重影響到地下徑流系統。長期的自然惡性循環下,可能會導致地質空洞的出現,給后續的地質環境恢復與治理造成嚴重阻礙,影響到周邊地區的生態穩定。
3露天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及綜合利用措施探討
3.1尾礦化學污染的治理
在對露天礦山開發尾礦污染問題進行處理時,開采單位應當編制科學嚴謹的開采技術方案,實現對廢棄礦石的分類合理回收利用,以有效控制尾礦產生的污染。通過對尾礦資源進行分析可知,尾礦中包含很多建筑原材料,具有非常強的應用價值。尾礦材料的合理處理,可為建筑施工提供原材料,且在其他領域得到廣泛應用。在實際開采工作開展過程中,應當對尾礦資源進行合理分類,保障無污染、環保、綠色、安全的原材料進入其他行業,避免尾礦中含有的特殊化學成分影響到人體生命健康。
3.2建立有效的露天礦山生態化監測系統
為了促進露天礦山生態化模式的更好開展,需要在環境保護過程中建立相應的露天礦山生態環境監測和預測預報管理體系,對泥石流、水土流失、地面崩塌、滑坡等環境問題進行有效的監控,在實際的監控過程中擴大監測范圍。通過相關監測管理制度的制定,及時掌握露天礦山生態環境的動態變化,在發生生態問題的第一時間內進行有效地防治,尤其針對重點露天礦山開發地區,應該建立全面性、科學性的地質環境監測系統,對露天礦山區域內整體的露天礦山生態環境進行監測,形成有效地監測網絡。
3.3打造露天礦山生態化示范區
在順應我國生態環境保護的基礎上,可以建立相應的地質礦產勘查管理制度。在勘察過程中,積極推進綠色勘查技術,提高礦產勘查的監管效果。管理單位在遵循我國相關法律法規的基礎上,積極提高生態環境保護的辦法,在不同地區內積極落實我國綠色礦業發展相關管理政策,建立具有特色的綠色礦業發展示范區。在示范區內加強露天礦山企業自我評價第三方監察等方,經過長期發展從而形成規模化的露天礦山生態化經濟示范區。
3.4構建露天礦山生態化模式評價指標
針對露天礦山生態化的構建,其根本目的是對露天礦山開采過程中對環境可能造成的影響進行平衡,實現綠色開采目標。在構建過程中,可以從露天礦山原始生態環境、礦物開采方法、礦物資源利用情況等方面作為基本出發點,從而結合不同的地質條件,選擇有效的綠色開采方式。在順應我國綠色開采發展政策的情況下,建立露天礦山企業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評價指標,結合相應的露天礦山開采經濟指標、社會影響評價指標及環境指標,建立綜合性的露天礦山生態化管理模式。
3.5露天礦山植被恢復綜合利用
露天礦山地質環境恢復工作開展時,為充分發揮出生物綜合防治的技術優勢,應當對露天礦山地區的植被進行逐漸恢復。鑒于露天礦山地區開發工作開展的特殊性,應當結合露天礦山地區的實際氣候環境,選擇適應性強、抗逆性高、生產速度快的植被,且由于露天礦山生產過程中產生一定的污染物,需保證植被具有一定的抗旱性、抗風沙、抗污染的生長能力。草本類植物選擇時,可以禾本科與豆科植物為主,保證對土壤環境結構進行一定改良,有效提高土壤的活性,達到預期露天礦山地質環境恢復的工作效果。
4結語
綜上,文中對露天礦山地質環境恢復與綜合利用工作進行分析探討,重點對工作開展的基本原則、工作開展現狀、工作開展對策進行闡述,旨在說明露天礦山地質環境恢復工作開展的必要性與重要性。我國經濟高速發展階段,露天礦山資源開發非常迅猛,由于管理不善、技術約束,導致露天礦山開發的后續問題非常多。為提高人民生活質量,需全面開展露天礦山地質環境恢復工作,采取合理的技術方案實現露天礦山資源的綜合利用,推動我國露天礦山事業可持續環保發展。
參考文獻:
[1]李國政.新時代露天礦山地質修復模式的升級與重塑:基于“地質修復3.0”的概念分析[J].西北地質,2019,52(04):270-278.
[2]牛磊,趙志芳,曾詩卉.生態文明建設背景下的露天礦山環境恢復治理研究綜述[J].科技資訊,2018,16(25):31-35.
[3]關鋅.內蒙古地區露天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淺析——以神東煤田為例[J].中國地質災害與防治學報,2016,27(03):143-147.
(國家能源集團神華北電勝利能源有限公司,內蒙古 錫林 02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