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前,我國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具備良好的職業素養是青年學生適應社會矛盾變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基礎。無論是對職業教育的改革發展,還是對職業院校的內涵建設,亦或是對學生本人的職業盛業可持續發展,這都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的。作為新時代的高職院校,可以通過加強思想教育,重視學生職業素養教育;厚植文化底蘊,發揮校園文化育人功能;注重勞動教育,提升學生動手實踐能力;強化校企合作,強化學生職業崗位認同等形式,多舉并措,強化職業院校培育和傳承“工匠精神”。為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高端人才。
關鍵詞:雙高計劃;工匠精神;職業院校
2019年教育部、財政部發布《關于實施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的意見》。指出“為深入貫徹落實全國教育大會精神,落實《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職教20條),集中力量建設一批引領改革、支撐發展、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高職學校和專業群。”文件還提出“改革發展任務之一是打造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高地。強調培育和傳承工匠精神,引導學生養成嚴謹專注、敬業專業、精益求精和追求卓越的品質。”當前正處于職業教育改革的發展關鍵期,作為培養高素質技能應用型人才的職業院校,培育和傳承工匠精神是十分重要的一項思政教育內容。作為新時代的職業院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如何才能更好的培育和傳承工匠精神呢?值得大家深思。
1 “雙高”計劃建設背景下培育和傳承工匠精神的重要意義
1.1符合新時代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要求,能夠助力職業教育改革
我國現在已經步入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新的歷史時期,我國職業教育改革發展也肩負新的歷史使命,同時也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職業教育對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和新時代教育事業的發展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職業教育擺在了前所未有的突出位置。李克強總理就深化職業教育改革作出重要批示,提出明確要求。在“職教20條”中,明確指出:“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是兩種不同的教育類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這足以表明國家非常重視職業教育的發展建設。2019年,教育部、財政部發布“雙高”計劃建設的相關文件,提出通過開展高職學校或者專業群的建設來促進職業教育改革發展。職業教育要完善德技并修、工學結合的育人機制。培育和傳承“工匠精神”是職業教育培養體系的重要舉措之一,是職業院校人才培養的重要內容,也是評價職業教育教學質量和畢業生質量等評價指標體系中的考核內容。因此,基于“雙高”計劃建設背景,培育和傳承工匠精神符合當前國家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需求,學生具備良好的“工匠精神”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助力職業教育的改革發展。
1.2 符合新時代職業院校人才培養的需求,能夠助力職業院校發展
“職教20條”提出職業院校要“提升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質量”。職業院校堅持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通過深化專業教學、課程改革、教材開發、加強實習實訓等舉措,使職業技能和職業精神培養高度融合,培養德技并修的高素質技能應用型人才。“雙高”計劃建設背景下對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質量有了更高的要求,學校要加強學生的職業素養教育,要將職業院校的學生培養成未來的大國工匠,工匠精神的培育就顯得尤為非常重要。因此,職業院校引導學生立匠心、樹匠魂、踐匠行是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職業院校除了加強對學生的專業教育學習外,更重要的是加強對學生職業素養的培育,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讓高職學生都有追求理想人生、活出人生出彩和實現人生價值的機會。
1.3 符合新時代高職學生自我發展的需求,能夠助力學生生涯發展
新時代高職學生不僅要有過硬的專業本領,更要有良好的職業素養。而職業素養相比專業技能來說要更內隱,其提升過程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需要在日常的生活、平時的學習、以及待人接物中逐漸養成。作為新時代的高職學生,為了個人的職業生涯可持續發展,養成良好的職業素養是自我發展的內在需要。“工匠精神”作為職業素養的重要內容,是新時代高職學生必備的職業素養,學生在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同時,也要注重個人職業素養的修煉。因此,高職院校培育和傳承工匠精神,符合新時代高職學生自我發展的內在需求,對未來學生的職業生涯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4 符合新時代社會企業崗位工作的需求,能夠助力企業經濟發展
新時代企業的經濟發展離不開人力的支撐,需要一大批能工巧匠助力本企業的發展。企業員工要適應崗位的職業需求,能夠為企業經濟發展帶來實質的效益。因此,企業員工需要具備精益求精、敢于拼搏、勇于創新等優良品質。職業院校的辦學定位是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為當地企業提供人力資源。作為高職院校,培養的學生要能夠與當地企業崗位需求相一致,為企業培養專門技術應用型人才,使學生的發展與有前景。
2 “雙高”計劃建設背景下工匠精神的核心價值
2.1嚴謹專注
嚴謹專注是指嚴謹科學的態度、集中精力做某項工作。“一流學校或者一流專業群”如何才能建成,需要全體師生員工都有嚴謹科學的態度對待學習,能夠真正沉下心來,專注于某一項事情上。避免浮躁的心態,容易受到外界干擾。
2.2精益求精
精益求精是指做任何一件事情追求更加的精致、精美,盡善盡美。既然是要達到一流的水平,那肯定是專業要非常精湛。要想達到精湛的水平,離不開每一位技術能手孜孜不倦的追求,盡量讓自己做得更好。
2.3追求卓越
追求卓越是指期待達到最好的狀態。“雙高”某種程度上就是卓越的一種釋義,要敢于追求更好,達到卓越的狀態,而不是滿足于眼前自認為的好。這就需要自我內在鞭策的力量。
2.4勇于創新
創新,任何事物發展都離不開創新。創新是事物改革發展的動力。職業院校的學生更應該具有創新精神,將其運用于工作實際中。但是,目前仍然存在一部分學生喜歡參考網絡,不愿意主動思考,久而久之,創新思維收到局限。因此,“雙高”計劃背景下,強化創新精神培養,能夠助力學校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目前,很多質疑額院校重視雙創教育,某種程度上能夠促進學生創新創業。
3 “雙高”計劃背景下培育和傳承工匠精神的有效路徑
3.1加強思想教育,重視學生職業素養教育
習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要把立德樹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貫穿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各領域,學科體系、教學體系、教材體系、管理體系要圍繞這個目標來設計,教師要圍繞這個目標來教,學生要圍繞這個目標來學。”當前,我國職業教育正處于改革發展的關鍵時期,為有效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加強對學生的思想引導是最為重要的。學校要堅持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緊密圍繞這一任務,引導學生認真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持用正確的理論武裝自己的頭腦、指導日常的生活學習與實踐,保持較高的政治覺悟。學校可以通過日常思政教育、主題班會教育、專業課課程思政建設、大學生德育實踐活動等方面,強化對學生的思想引領,使學生意識到良好職業素養的重要性,從而養成行動的自覺。
3.2厚植文化底蘊,發揮校園文化育人功能
濃厚的校園文化能夠陶冶人的情操 ,凈化人的心靈,塑造人的品質。職業院校要充分發揮文化育人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功能,遷移魔化影響學生。每一個學校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屬性,如我校作為一所完全藝術類高職院校,開設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湘繡、湘瓷等特色專業,非遺是我校最為突出的文化特色之一。學校充分發揮傳統文化育人的功能,創新現代學徒制培養方式,大師的一言一行深深影響著每一位新生代學子。因此,文化是一種軟實力,對職業院校的發展具有強大的影響力。職業院校要厚植文化底蘊、凸顯學校文化特色,通過營造積極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實現文化育人的功能。
3.3注重勞動教育,提升學生動手實踐能力
勞動創造美,勞動彰顯美。加強對學生的勞動教育,引導學生以勞樹德、以勞增智、以勞強體、以勞育美。使學生能夠在勞動中享受創造的過程,感受創造出成果的喜悅。在勞動的過程,實際上就能體現一個人的職業素養。如果一個勞動者,不論辛苦與否,都能嚴謹認真的對待工作,都能持之以恒的堅持,都能精益求精的努力,都能追求做得更好,他在勞動的過程就是一種享受。因此,加強對學生的勞動教育,強化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學生在體驗的過程中就能理解工匠精神的內涵,也就能在實踐中去踐行工匠精神。
3.4強化校企合作,強化學生職業崗位認同
“工學結合”“校企合作”是職業院校人才培養的重要模式,職業院校為企業輸送德技并修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應用人才。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可以通過強化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增強學生對崗位的職業認同,培養學生良好的認知能力、團結合作精神和創新能力,使學生知行合一。
“雙高”計劃建設是促進學校內涵式發展,促進我國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重要舉措,能夠為企業輸送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為新時代我國社會經濟發展提供強大的人力支撐,同時也能夠提高我國職業教育在國際的影響力。因此,職業院校要抓住這個機遇,勇于面對當前職業教育改革發展可能面臨的困難,狠抓人才培養質量,注重學生工匠精神等職業素養的培育,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參考文獻:
[1]蘇錦霞.“雙一流”背景下高職安全類專業融入“工匠精神”培育的研究與探索[J].現代職業教育,2019,(3):84-85.
[2]劉洪玲.新時代“工匠精神”融入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研究[J].鎮江高專學報,2019,32(1):79-81.
[3]黃玲芝,曾俊香,伍燕虹.職業院校培養學生職業精神的研究與實踐 ——以“三匠”模式為例[J].職業,2018,(28):22-23.
[4]王建濱,劉寧,郭斌.高職院校職業技能與“工匠精神”的融合研究[J].職業技術,2019,18(9):22-25.
[5]李云飛.職業教育中“工匠精神”的缺失、回歸與重塑[J].高等職業教育探索,2017,16(3):34-38.
作者簡介:
陳燕妮(1985.1-)女,漢族,湖南益陽人,政工師,研究方向: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素質拓展等方向。
課題組成員:陳燕妮、陳立新、蔡勝男、胡弄娥、金晶、夏子涵、曹琴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8湖南省高校輔導員年度人物專項研究課題《高職院校“芙蓉工匠”精神的培育路徑探索》的研究成果(項目編號:18FDY27)。
(湖南工藝美術職業學院,湖南 益陽 41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