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 驗 器 材


實 驗 步 驟

利用稱重計測量出浮石和一般石頭的重量并記錄下來。

往兩個燒杯里倒水,并分別丟入浮石和一般石頭,看看它們是不是都能沉到水底。

將裝有一般石頭的燒杯調整水位到整數刻度,實驗中我們調到300 毫升的刻度。

拿出石頭,觀察水位下降了多少。水位下降量就等于石頭的體積,所以我們可以用這個方式測得一般石頭的體積。

再將浮石和一般石頭一起放回燒杯中,將浮石壓在一般石頭下面,使得兩塊石頭完全沒入水中。

由于一般石頭和水的體積總和為300 毫升,所以多出來的部分就是浮石的體積。

將質量除以體積,可以得出石頭和浮石的密度。
圖解:可以浮在水上的石頭

浮石,也稱為浮巖,顏色多為淡灰色或白色。浮石的內部有許多細小的孔洞,這些孔洞內包藏著空氣,所以浮石丟入水中可以浮起來。我們可以觀察到石頭內會有一些空氣逸出來,形成一顆顆的小氣泡。
我們利用一般石頭將浮石壓入水中,通過觀察上升的水位(25 毫升),可以計算出浮石的體積。將浮石的質量(4 克)除以體積,就可以得到浮石的密度為0.16 克/毫升,比水的密度還小,所以浮石可以浮在水面上。




浮石有各式各樣的顏色和形態,不過,它們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它們都具有非常多的孔隙。
物體密度=物體的質量÷物體的體積
浮石密度 = 4 克÷25 毫升
= 0.16 克/毫升
原來如此
當火山爆發時,大量的氣體混雜著巖漿沖出,如果巖漿在冷卻過程中將氣體包覆在其中,就會形成許多蜂窩狀的孔洞,這種多孔隙的火山巖便是浮石。浮石即使很大、很重,但只要其總體密度小于水的密度,便可以浮在水上,就好像航空母艦一樣。
并不是所有的火山巖都會浮起來,如果巖石的成分不同或是包覆的氣體較少,導致整體密度大于水的密度,還是會沉入水中的。
貝類生物或是珊瑚會分泌碳酸鈣,這些生物死亡后經過堆積,就變成了石灰巖。如果石灰巖再經過高溫高壓作用,則會變質成大理石。
所以貝殼、珊瑚、石灰巖和大理石都含有碳酸鈣,遇到鹽酸都會產生泡泡。用這個方法,可以用來初步辨別真假大理石和珊瑚。
大自然中的石頭種類很多,有些石頭雖然色澤和紋理不同,但卻是系出同源,具有共同的成分。石頭原料制造出來的石材通常是建筑或雕刻的重要材料,由于不同的石材價格差異很大,市面上也就出現了不少以假亂真的石頭。我們將家里清潔用的稀鹽酸滴在石頭或石材上,就可以進行簡單分辨。
無論是珊瑚或是貝殼,都是生物分泌的堅硬外殼,它們里面都含有碳酸鈣的成分

一點就通
酸雨的危害
自工業革命以來,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快速升高,加上汽車與工業污染物的大量排放,使得酸雨的問題越來越嚴重。酸雨除了對于農作物、森林以及土壤造成危害外,也嚴重威脅著許多室外建筑與雕刻。
歐洲許多的露天雕像以及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名世界遺產的泰姬陵等,都是以石灰巖或大理石作為石材的。經過長年累月的酸雨和其他大氣污染物的侵蝕后,原本面容清晰的雕像就好像被毀容一樣,美麗的光澤也永遠消失。

泰姬陵的大理石受酸雨的威脅

遭酸雨溶蝕的石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