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學波
(東營市利津縣中心醫院放射科 山東 東營 257400)
動脈粥樣硬化是引起頸動脈狹窄的重要原因,還有可能誘發缺血性腦卒中,使患者有致殘、致死的風險。其中不穩定的動脈粥樣斑塊容易形成血栓,血栓形成后體內動脈管腔狹窄、閉塞,若動脈粥樣硬化斑塊脫落會阻塞腦血管[1-2]。因此減少識別動脈粥樣斑塊的特征與頸動脈狹窄程度對于預防、識別患者顱內動脈栓塞具有重要的意義。基于此,筆者對CT、MR 兩種常見影像學檢查方式診斷粥樣硬化斑塊與頸動脈狹窄的效果進行了比較。
對我院2018 年10 月—2019 年12 月收治的98 例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進行研究,其中男性59 例,女性39 例;患者年齡在46 ~82 歲范圍內,平均(62.10±1.86)歲;合并高血壓32 例、高血脂20 例、糖尿病11 例。本研究符合倫理學標準,已經倫理會批準。納入標準:(1)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頭暈、耳鳴、肢體乏力等癥狀;(2)患者與家屬均對本研究內容知情。排除標準[3]:(1)認知功能障礙者與既往精神病史者;(2)合并惡性腫瘤;(3)碘對比劑過敏者。
所有患者均接受了MR 與CT 檢查。MR 檢查方式:受檢者取仰臥位,使用GE 1.5T 磁共振掃描儀進行掃描,從受檢者頸動脈分叉上2cm 位置至頸動脈分叉下2cm 位置,對患者進行PDW1、T2W1 等掃描[3]。掃描參數設置為焦距14cm,TE 3.6ms,TR 800ms,層厚2mm,矩陣384×256。于受檢者肘靜脈注射90毫升對比劑,保持勻速注射,注射速度為0.7 毫升/秒。之后行增強掃描,TE 設置為50ms,TR 設置為4800ms,層厚設置為2mm。
CT 檢查方法:受檢者取仰臥位,使用GE 64 排螺旋CT 掃描,掃描范圍包括主動脈弓水平至顱底水平。掃描參數設置為:管電壓120kV,電流500mA,層厚0.625mm,層距5mm。平掃后于受檢者肘靜脈處注射50mL 對比劑,注射速度為5mL/秒,對患者頸內動脈等部位進行斜位、正位與側位的攝影,
以DSA(血管造影)檢查為“金標準”,比較CT、MR 診斷粥樣硬化斑塊與頸動脈狹窄的效果與斑塊特征判斷結果。
借助SPSS20.0 軟件包處理98 例受檢者的資料,計數資料以例數、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 <0.05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CT 檢查靈敏度、特異性分別為92.30%、50.00%與MR 檢查的94.87%、60.00%無顯著差異(χ2=1.032、1.625;P >0.05),詳情見表1。
表1 98 例患者CT 與MR 檢查結果比較
在CT 掃描檢查中,經檢查未發現顯示斑塊內出血,檢出率為0;MRI 檢查有11 例斑塊內出血,檢出率為11.22%,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5.117,P <0.05)。
缺血性腦血管病具有較高的致死率致殘率,在我國發病率較高,其發病與動脈粥樣硬化與頸動脈狹窄有著密切的聯系。同時,粥樣硬化斑塊破裂常是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的誘發事件。國外有一項研究對44 例頸動脈內膜切除術標本(25 例無癥狀患者和19 例有癥狀患者)進行五角形染色和光學顯微鏡分析。無癥狀患者和有癥狀患者有相似的平均狹窄百分比(77%與74%)。其他危險因素,包括高血壓、糖尿病、冠狀動脈疾病、吸煙史、血清膽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在組間相似。研究發現,與無癥狀組相比,有癥狀組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破裂、纖維帽變薄、纖維帽泡沫細胞浸潤的發生率更高。有癥狀的斑塊中有74%出現斑塊破裂,無癥狀的斑塊中只有32%出現斑塊破裂,95%的有癥狀斑塊和48%的無癥狀斑塊均發現纖維帽變薄,斑塊內纖維蛋白在有癥狀斑塊中比無癥狀斑塊中更常見[4]。這項研究認為,在冠狀動脈系統中,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破裂可能在頸動脈狹窄所致缺血性腦卒中的發病機制中起重要作用。因此,早期診斷動脈粥樣硬化斑塊與頸動脈狹窄對預防缺血性腦卒中等腦血管疾病具有重要的意思。DSA 是臨床診斷頸動脈狹窄的新標準,但其屬于有創檢查方式,這進一步限制了其在臨床診斷中的應用。對于缺血性腦血管病尤其是高齡患者而言,尋找無創、便捷的檢查方式對于疾病的診斷與后續干預具有重要的意義。
CT 是一種計算機斷層掃描方法,其可以較為清楚的顯示受檢器官、組織情況,借助對比劑還可以清晰的顯示管腔狹窄情況,而且不會受周邊器官與組織的影響,操作便捷、掃描速度快[5-6]。但由于動脈粥樣硬化早期斑塊臨床表現不顯著,患者在CT 掃描過程中部分區域難以獲得深入的探查,一些內膜增厚不顯著,管腔明顯狹窄的斑塊難以通過常規CT 掃描診斷出來,容易出現漏診的情況。國內一項研究顯示,CT 診斷動脈粥樣硬化早期斑塊準確率僅為86.25%。而鈣化則可以遮蓋頸動脈狹窄情況且鈣化,經常出現在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內,因此CT診斷頸動脈狹窄常發生漏診與誤診情況。
MR 通過人體內不同器官與組織對電磁信號反射的差異,獲取受檢部位的圖像信息,從而診斷疾病。將MR 應用于冠狀動脈粥樣硬化與頸動脈狹窄診斷中可以對動脈血管內斑塊進行明確的顯像,能夠幫助醫生盡早診斷疾病,盡早清除危險性斑塊。而且頸動脈粥樣硬化與頸動脈腔狹窄共同作用容易引發缺血性腦卒中等高病死率的腦血管疾病,一般情況下,易損性斑塊破裂風險較高,進而形成血栓誘發疾病,因此有效區分斑塊的性質與成分,有利于盡早診斷與干預,可以降低冠狀動脈綜合癥、缺血性腦卒中等腦血管疾病發生風險。與CT 相比,MR 檢查圖像更為清晰,誤診與漏診率更低[7]。
本文中,CT、MR 檢查結果無顯著差異(P >0.05)。有多項研究報道,CT 與MR 診斷頸動脈狹窄效果類似,且MR 檢查費用較高,且會受到血流狀態的影響,需要參考相應條件判斷頸動脈血管狹窄狀況[8-10]。但本結果顯示,MR 斑塊內出血檢出率高于CT,具有統計學差異(P <0.05)。相對來說,MR 檢查更加的有優勢,可以較好地檢出斑塊特征,為患者爭取更多的治療時間。
綜上,CT、MR 均可以較好的識別出頸動脈狹窄情況,但MR 在粥樣硬化斑塊診斷方面優于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