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奮飛
(臨汾市中心醫院重癥醫學科 山西 臨汾 041000)
腦卒中在臨床中很常見,其是因腦部血管破裂或阻塞導致其血液不能流向大腦致使腦組織受損的疾病,具有較高的發病率、致殘率及致死率,有關資料顯示其致殘率為60%~70%,致死率為10%~30%,且其病情可反復發作,對患者的生命會造成嚴重威脅[1]。而重癥腦卒中患者發病后處于應激狀態,蛋白質分解大于合成,此外患者還伴隨有認知障礙及吞咽障礙等,其不能攝入營養物質進而導致患者出現營養不良的情況,并且也會促使其出現各種并發癥進而加重病情,不利于后期的治療,所以早期對其實施腸內營養支持是必要的[2]。本次主要對2018 年9 月—2019年9 月我院神經內科收治的33 例重癥腦卒中患者早期應用腸內營養制劑的效果進行探討。
選取2018 年9 月—2019 年9 月我院神經內科收治的66 例重癥腦卒中患者,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33 例,其中對照組男性18 例,女性15 例,年齡55 ~76 歲,平均年齡(64.3±7.8)歲,其中腦出血15 例,腦梗死18 例,觀察組男性20 例,女性13 例,年齡57 ~76 歲,平均年齡(64.5±7.4)歲,其中腦出血18 例,腦梗死15 例,經過對比兩組一般資料顯示差異不顯著(P >0.05),具有可比性。患者均已知曉內容,自愿參與且已經過倫理委員會的審核批準。納入標準:患者均符合重癥腦卒中的診斷標準;均存在吞咽困難及意識障礙;發病時間不超過3d。排除標準:臨床資料不全的患者;肝腎功能嚴重不全的患者;合并嚴重傳染性疾病或惡性腫瘤的患者;合并胃腸道吸收障礙的患者。
1.2.1 對照組 對照組應用常規治療和營養。給予所有患者泮托拉唑以防止其出現應激性潰瘍的癥狀,同時結合患者的臨床癥狀給予其抗感染、脫水等常規治療;另外給予常規營養。根據醫生的指導通過鼻胃管給予患者蔬菜汁、雞蛋羹及牛奶等食物,最好控制在每次200ml 左右,一天4 ~6 次。
1.2.2 觀察組 觀察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應用早期腸內營養制劑,患者發病2d 內給予其腸內營養支持,對其營養乳劑瑞高根據20kCal/kg·d 的標準進行配置后通過鼻飼管進行滴注,注意要將患者的床頭抬高30°,防止其出現嗆咳或誤吸,速度控在50ml/h,第一天給予患者300 ~500ml,第三天給予其800 ~1000ml,每過2d 就增加5000ml 的使用劑量,同時還要定時對患者進行鼻飼管抽吸以防止其出現堵塞。
兩組治療前后營養狀況、免疫指標及不良反應對比。(1)營養指標包括血清總蛋白、前清蛋白、血紅蛋白,應用自動生化分析儀對其進行檢測。(2)免疫指標包括免疫球蛋白M(IgM)、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A(IgA),采用酶聯免疫法對其進行測定。(3)比較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主要包括胃潴留、腹瀉、腹脹、惡心嘔吐。
數據采用SPSS23.0統計學軟件分析處理,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行t 檢驗,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前兩組血清總蛋白、前清蛋白、血紅蛋白指標對比無統計學差異(P >0.05),觀察組治療后血清總蛋白、前清蛋白、血紅蛋白指標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1。
治療前兩組IgM、IgG、IgA指標對比無統計學差異(P >0.05),治療后觀察組IgM、IgG、IgA 指標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2。
表1 兩組治療前后營養狀況對比(±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營養狀況對比(±s)
組別 例數 血清總蛋白(g/L) 前清蛋白(mg/L) 血紅蛋白(g/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33 42.3±3.5 62.4±4.1 205.6±11.3 289.6±12.5 126.4±3.5 143.2±4.4對照組 33 42.5±3.6 51.3±4.3 204.3±10.8 264.3±11.4 125.6±3.2 133.1±3.7 t-0.229 10.732 0.478 8.591 0.969 10.092 P-0.820 0.000 0.635 0.000 0.336 0.000
表2 兩組治療前后免疫指標對比(±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免疫指標對比(±s)
組別 例數 IgM(mg/L) IgG(g/L) IgA(g/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33 1.3±0.3 1.8±0.4 7.4±0.5 9.7±0.4 2.1±0.5 2.7±0.3對照組 33 1.2±0.2 1.4±0.3 7.3±0.6 8.5±0.5 2.2±0.4 2.5±0.2 t-1.593 4.596 0.736 10.766 0.897 3.187 P-0.117 0.000 0.465 0.000 0.373 0.002
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對比[n(%)]
有資料顯示重癥腦卒中的發病率已經超過癌癥,是導致患者殘疾、死亡的主要因素。重癥腦卒中患者其腦組織受損面積較大,病情嚴重的患者會導致出現腦疝進而喪失腦組織功能,致使患者出現吞咽困難及意識障礙等并發癥,同時患者也會出現突發昏迷,全身肢體功能障礙等,昏迷的患者其呼吸循環系統會受到影響進而引發呼吸衰竭的發生[3]。
臨床中有50%的患者都會出現吞咽困難的情況,早期時吞咽障礙的患者其對于食物營養的攝入會有障礙,進而引發電解質紊亂、脫水、營養不良的發生,另外腦卒中患者中老年人較多,其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機能在不斷退化,且多數患者伴隨有慢性疾病,如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等,這反而會增加其致殘率及致死率,所以針對患者的實際病情早期給予其營養支持尤為關鍵[4]。重癥腦卒中患者通過營養支持可以補充蛋白質,降低其負氮平衡,維持患者的器官功能的同時調節免疫功能。臨床中營養支持有腸內營養及腸外營養兩種,以往對于重癥腦卒中患者應用腸內營養支持時,患者會出現誤吸或反流的情況,這反而會加大負擔導致患者呼吸道出現感染,所以大多應用腸外營養支持,但是有關資料顯示對重癥腦卒中患者應用腸外營養支持會減弱其肝臟功能,致使患者的腸黏膜出現萎縮,這不利于患者的恢復,而早期腸內營養支持可以加強對患者胃腸黏膜的刺激,有助于恢復及維持胃腸道黏膜屏障,其可有效阻止病菌進入人體中,降低患者感染的發生率[5]。此外腸內營養支持通過對患者胰腺腺體的刺激可以對物質的合成起到促進作用,進而有效改善其營養狀態[6]。
本次應用的腸內營養制劑主要對瑞高進行配置,其作為復方制劑,主要包含有蛋白質、脂肪、乳糖、礦物質、微量元素等,能有效增強患者的免疫功能,滴注過程中將患者頭部抬高以防止其出現誤吸或反流的現象,同時注意控制其滴注速度,減輕對患者胃腸道造成的不適進而降低患者腹瀉、嘔吐、惡心等不良反應的發生。本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后血清總蛋白、前清蛋白、血紅蛋白指標高于對照組,且觀察組治療后IgM、IgG、IgA 指標高于對照組,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由此看來與常規治療對比,重癥腦卒中患者早期應用腸內營養制劑有較好的改善效果。
綜上所述,重癥腦卒中患者早期應用腸內營養制劑不僅能降低其胃腸道的不良反應,增加患者的營養進而有效改善其免疫功能,值得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