糜詠
(儀征市中醫院 江蘇 儀征 211400)
股骨頸骨折多發于老年患者,是指發生在股骨頭下至股骨頸基底部位之間的骨折,是一種較為常見的骨科疾病,高齡老人是股骨頸骨折的多發人群。隨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的壽命也隨之延長,同時也增加了老年人的股骨頸骨折發病率[1]。老年人由于身體機能不斷衰退,常伴隨骨質疏松等病癥,增加了患者的骨脆性,導致股骨頸骨折在老年人群的發生率正逐漸增高[2]。老年人受自身新陳代謝緩慢等因素影響,常伴有糖尿病、高血壓、慢性疾病等合并癥,受這些基礎性疾病影響,老年患者在發生骨質疏松性股骨頸骨折后,易出現難以愈合情況,如果未得到及時治療或治療不當,易引發股骨頭壞死、深靜脈血栓及骨折不易愈合等多種嚴重并發癥[3]。目前,治療老年骨質疏松性股骨頸骨折臨床多采用關節置換術。關節置換術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可有效解決股骨頭缺血性壞死與骨折不易愈合等情況,同時還能減少因長期臥床引發的褥瘡、感染、肺炎及泌尿結石等不良并發癥的發生[4]。關節置換術主要包括人工股骨頭置換術與全髖關節置換術兩組手術方法。本文觀察人工股骨頭置換術治療老年骨質疏松性股骨頸骨折的臨床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取我院自2016 年8 月—2019 年9 月診治的30 例老年骨質疏松性股骨頸骨折患者作為觀察對象,所有患者均應用人工股骨頭置換術治療。30 例患者中,女22 例,男8例,年齡63 ~90 歲,平均年齡(78.5±3.4)歲,按骨折部位分,左側骨折14 例,右側骨折16 例,根據骨折位置分,基底層8 例、經頸型9 例、頭下型13 例;按骨折原因分,跌倒14 例、交通事故8 例、重物砸傷5 例、高空墜落3 例;按合并疾病分,合并高血脂14 例、合并冠心病8 例、合并高血壓9 例、合并糖尿病12 例,其中合并兩種以上病癥的患者10 例,見表1。
表1 30 例股骨頸骨折患者一般資料情況(±s)

表1 30 例股骨頸骨折患者一般資料情況(±s)
例數 性別 骨折位置 平均年齡 骨折部位男 女 頭下型 經頸型 基底層 左側 右側30 8 22 13 9 8 (78.5±3.4) 14 16
選入標準:患者年齡63 ~90 歲;所有患者均符合老年骨質疏松性股骨頸骨折診斷標準;所有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并表示同意;獲醫院倫理委員會許可。
1.2.1 術前治療方法 患者入院后,均給予止痛、控制血壓、血糖等常規治療。術前5 天,對患者患肢進行皮牽引,并進行常規術前檢查。全面分析患者各器官與系統功能情況,并聯合有關科室參與會診治療,評估患者的手術耐受力情況,并確定準確的手術時間[5]。為制定適合患者手術所需的假體,對患者髖關節、股骨正位、股骨側位等部位進行X 線片照射,了解患者股骨髓腔、密度、形態、髖臼及股骨皮質厚度等狀況[6]。
1.2.2 人工股骨頭置換術治療方法 取患者側臥位,使患髖朝上,對骨盆位置予以固定,使患者軀干冠狀軸面與手術臺呈90°直角,進行全身麻醉或硬膜外麻醉,從患者髖關節后外側切口,自患者患側股骨大粗隆位置入手,并依次切開患者皮膚、皮下組織及肌肉組織,分離出股大肌,將旋股外側肌群切斷,漏出關節囊[7]。將關節囊以倒T 型切開,使患者股骨頭、基底部及股骨頸等部位充分暴露出來,在小粗隆上方1.5c m 位置,將股骨頸殘端截斷,并切掉股骨頭,在測量完患者股骨頭直徑后,鑿開患者骨髓腔,并進行擴髓,對股骨頸進行修正,待股骨近端皮質密度較好,骨質疏松較輕時,置入人工股骨頭,部分骨質疏松較為嚴重的患者,采用骨水泥進行固定,待人工股骨頭復位并進入髖臼、關節活動無脫位與阻力情況后,可進行異物清除,安排清洗,并逐層縫合[8]。
1.2.3 術后治療方法 使患者患肢置于外展輕度外旋位,保持中立位,應用抗生素與低分子肝素,2 例負壓引流患者需觀察2 ~4d。術后2d,進行股四頭肌等部位的收縮鍛煉,術后3d 練習半坐位,并逐漸進行完全坐位。將髖、膝搭至床邊,進行膝與踝的屈伸運動,且屈髖角度不可超過90°。所有患者術后均次日下床扶助行器行走,1w 后,按患者病情恢復情況,進行拄拐站立訓練,并逐漸過渡為完全負重鍛煉,同時注意避免進行患肢內收與盤腿等動作。
記錄30 例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及下床時間等臨床指標,患者發生假體脫位、深靜脈血栓、神經損傷、疼痛及尿路感染等不良反應的發生率。根據術后6 個月到1 年半時間的隨訪,從疼痛程度、關節活動及關節功能三方面對患者進行Harris 評分,滿分100 分,90分以上表示優、80 ~89 分表示良,70 ~79 分表示可,70分以下表示差,計算優良率。
數據采用SPSS19.0 統計學軟件分析處理,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行t 檢驗,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0 例老年骨質疏松性股骨頸骨折患者的手術時間(88.5±13.7)min,術后出血量(229.6±39.5)m l,住院時間(17.9±2.7)d,下床活動時間(5.6±1.2)d。
30 例老年骨質疏松性股骨頸骨折患者未發生假體脫位、深靜脈血栓、神經損傷;產生疼痛2 例,發生尿路感染1 例,不良反應發生率10%。
術后6 個月到1 年半時間的隨訪,30 例老年骨質疏松性股骨頸骨折患者,優20 例,良7 例,可2 例,差1 例,優良率為90%。
老年人由于身體機能衰退,對創傷的應激能力、預防能力及免疫能力隨患者年齡的增加而逐漸下降,當患者髖關節周圍肌群發生退變、穩定性變差時,反應速度也隨之減退,在外力作用下,很容易發生骨折。股骨頸承受能力較大,主要位于股骨頸基底與股骨頭之間,易因承重力較大而發生斷裂[9-13]。股骨頸機體結構較為特殊,其血液來源為小凹動脈、旋股等動脈,患者如果發生股骨頸骨折,會引起為股骨頸提供血液的動脈出現被損傷或被壓迫情況,產生血運障礙問題,導致患者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發生率逐漸升高,對患者的生活質量存在嚴重影響。治療股骨頸骨折較為困難,當出現骨折延遲愈合或骨不連接等問題時,則會加大股骨頸骨折治療的難度。治療股骨頸骨折采用切開復位內固定或保守治療,易延長患者的臥床時間,甚至易引發肺炎、壓瘡及尿路感染等并發癥發生,不利于患者的術后康復。
作為股骨頸骨折的主要治療方法,髖關節置換術對髖關節不可逆損傷療效顯著。患者身體情況、相關原發疾病、假體選擇及生物學技術等因素與患者術后肢體功能恢復與生活質量提升存在密切聯系。人工股骨頭置換術由于操作簡單、創傷小、手術時間短,術中出血量少等優點,較為適合身體綜合情況較差、高齡及耐受程度差的患者[14]。
30 例老年骨質疏松性股骨頸骨折患者的手術時間(88.5±13.7)min,術后出血量(229.6±39.5)ml,住院時間(17.9±2.7)d,下床活動時間(5.6±1.2)d。30 例老年骨質疏松性股骨頸骨折患者產生疼痛2 例,發生尿路感染1 例,不良反應發生率10%。30 例老年骨質疏松性股骨頸骨折患者,優20 例,良7 例,可2 例,差1 例,優良率為90%。這與史翀, 王長海[15]的結果。觀察組患者的手術時間(77.34±8.61)min,住院時間(17.8±2.91)d,術中出血量(237.11±53.26)ml,下床活動時間(12.29±2.18)d,顯著優于對照組(120.35±9.48)min、(19.42±3.13)、(358.94±62.27)ml 及(13.37±2.88)d 相一致。
綜上所述,治療老年骨質疏松性股骨頸骨折應用人工股骨頭置換術效果較好,手術創傷較小,不良反應發生率較低,治療優良率較高,適合身體綜合情況較差、高齡及耐受程度差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