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雪
(徐州市東方人民醫院 江蘇 徐州 221000)
精神分裂癥為遷徙性疾病,疾病的致殘率較高,病因復雜,并且患者普遍存在抑郁、悲傷等不良情緒。該疾病作為臨床較為常見的疾病,近年來該疾病呈現上升的趨勢,主要是因為社會變化,人類生活節奏加快和壓力增加導致[1]。精神分裂癥為人格呈現漸進性變化的疾病,疾病常見的癥狀為行為障礙、情感障礙、思維障礙等等,疾病不僅影響患者個人的正常生活,還會影響患者生活質量[2]。為了評價綜合護理在恢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的情緒改善效果,納入我院接診的68 例患者開展調研。
選取我院收治的68 例恢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入組時間在2019 年2 月至2020 年2 月,患者以雙盲法分為2 組,對照組(常規護理)和觀察組(綜合護理)各為34 例。對照組,15 例女性、19 例男性;年齡48 歲~82 歲,平均年齡(68.69±4.39)歲;病程6 個月~31 個月,平均病程(20.36±3.12)個月。觀察組,14例女性、20例男性;年齡45歲~81歲,平均年齡(68.66±4.22)歲;病程5 個月~30 個月,平均病程(20.22±3.05)個月。兩組恢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資料相比,P >0.05 無統計學意義。
納入標準:(1)患者符合中國精神疾病分類診斷標準(CCMD-III);(2)患者及其家屬知曉本次研究內容,簽署知情同意書;(3)妊娠期與哺乳期女性。排除標準:(1)嚴重器官障礙的患者;(2)癌癥患者;(3)傳染性疾病患者;(4)血液系統障礙患者。
對照組接受常規護理,為患者提供常規心理護理、飲食護理、生活護理和安全護理等。
觀察組接受綜合護理,(1)心理護理,患者治療中,容易出現悲觀和消沉的情緒,護理人員需要掌握患者的情緒變化,掌握患者病情的同時結合患者的生活環境和性格特點進行心理護理,發現患者的心理問題,采用疏導的方式幫助患者消除負性情緒。積極疏導患者產生的心理問題,減輕患者的不良情緒,應注意患者的心理和情緒變化,根據不同患者的心理狀況提供不同的咨詢方式[3]。為患者講述成功案例,幫助患者樹立自信心,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緒。(2)生活指導,引導患者自己穿衣、刷牙、上廁所、起床等,促進患者獨立生活,快速康復。告訴患者如何表達自己的想法,采用戶外模擬社交技能訓練,幫助患者逐漸融入社會群體,護理人員積極與患者溝通,幫助患者消除抑郁,提高治療積極性[4]。(3)健康教育,在患者治療期間,為患者強化心理疏導幫助患者明白配合護理對于治療效果的重要性,可以采用集體講座的方式幫助患者掌握疾病的相關知識,還可以通過微信群方式幫助患者與患者之間相互溝通,促進患者的社會交往能力。此外,還可以采用一對一教育的方式進行針對性教育,提升患者對于的疾病的認知度[5]。
觀察兩組恢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的:(1)焦慮評分(Hamilton Anxiey Scale,簡稱HAMA)和抑郁評分(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簡稱HAMD),分數越高患者的焦慮抑郁情況越嚴重。(2)病恥感評分,采用精神病患者病恥感評估量表評定,包括社交因子、能力因子和治療因子評分,共32 個條目,每個條目0 分至3 分,分數越高患者的病恥感越高。(3)簡明精神量表(Brief Psychiatric Rating Scale ,簡稱BPRS 評分)、社會功能缺陷篩選量表(Social dysfunction screening scale,簡稱SDSS 評分)和護士用住院病人觀察量表(Nurse used the inpatient observation scale,簡稱NOSIE 評分)。
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22.0 進行數據校準處理,應用(均數±標準差)表示HAMA 評分、HAMD 評分、社交因子、能力因子、治療因子評分、BPRS 評分、SDSS 評分、NOSIE 評分,組間比較差異性應用t 檢驗。具有統計學意義,則(P <0.05)。
護理前,2 組患者的HAMA 評分、HAMD 評分對比,無統計學意義P >0.05;護理后,觀察組HAMA 評分、HAMD 評分小于對照組,存在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焦慮和抑郁評分比較(±s,分)

表1 兩組患者的焦慮和抑郁評分比較(±s,分)
組別 n HAMA 評分 HAMD 評分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觀察組 34 20.64±2.82 14.26±2.06 22.63±2.39 15.39±2.71對照組 34 20.39±2.85 18.36±2.66 22.59±2.35 19.36±3.06 t 0.3635 7.1058 0.0695 5.6633 P 0.7173 0.0000 0.9447 0.0000
護理前,2 組社交因子評分、能力因子評分、治療因子評分對比,無統計學意義P >0.05;護理后,觀察組社交因子評分、能力因子評分、治療因子評分小于對照組,存在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2。
護理前,2 組BPRS 評分、SDSS 評分、NOSIE 評分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 >0.05;護理后,觀察組BPRS 評分、SDSS 評分、NOSIE 評分均小于對照組,存在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3。
表2 兩組患者的病恥感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患者的病恥感評分比較(±s,分)
組別 n 社交因子評分 能力因子評分 治療因子評分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觀察組 34 17.52±4.23 13.23±2.02 10.85±3.26 6.13±2.04 10.53±3.22 7.13±2.14對照組 34 17.63±4.25 15.51±2.36 10.96±3.16 8.69±2.66 10.56±3.14 8.98±2.36 t 0.1069 4.2796 0.1412 4.4529 0.0388 3.3860 P 0.9151 0.0001 0.8881 0.0000 0.9691 0.0012
表3 兩組患者的BPRS 評分、SDSS 評分、NOSIE 評分比較 (±s,分)

表3 兩組患者的BPRS 評分、SDSS 評分、NOSIE 評分比較 (±s,分)
組別 n BPRS 評分 SDSS 評分 NOSIE 評分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觀察組 34 80.36±6.26 58.65±3.56 52.63±9.65 38.56±3.56 11.25±1.62 5.26±0.39對照組 34 80.39±6.55 63.25±3.69 52.58±9.66 45.65±5.64 11.32±1.45 8.65±3.26 t 0.0193 5.2312 0.0213 6.1985 0.1877 6.0205 P 0.9847 0.0000 0.9830 0.0000 0.8517 0.0000
恢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精神癥狀基本消失,恢復了自知力,但是隨著患者意識的恢復,患者會出現較多不良情緒,擔心自己的未來,擔心被家人遺棄等等[6]?;謴推诰穹至寻Y患者以常規護理效果并不理想,無法更好的改善患者的整體護理質量。綜合護理干預以患者的健康為主體,幫助患者恢復和重建社會功能,對于滿足患者的實際需求和改善疾病具有重要價值。通過心理護理可以更好的疏導患者的不良情緒,提升患者的臨床護理配合度,可以更好的改善患者的睡眠質量、心理健康和情感障礙,有利于患者預后的改善。通過分析患者存在的心理問題,展開有效的心理護理,可以更好的改善患者焦慮和抑郁情緒,消除患者的恐懼感與偏執感,有利于提升精神分裂癥恢復期的整體護理效果。根據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HAMA 評分、HAMD 評分小于對照組,觀察組社交因子評分、能力因子評分、治療因子評分小于對照組,觀察組BPRS 評分、SDSS 評分、NOSIE 評分均小于對照組,(P <0.05)。說明恢復期精神分裂癥實施綜合護理效果顯著,對于改善患者不良情緒和恢復效果具有重要價值。
綜上所述,綜合護理干預可以有效改善恢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抑郁焦慮等不良情緒,值得在臨床護理中進行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