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靜蘭
(長治市人民醫院 山西 長治 046000)
急性腦卒中屬于臨床上發生率較高的腦血管疾病,起病急且發展迅速,后遺癥和并發癥較多見。腦卒中包括出血性和缺血性腦血管病,其中缺血性腦血管病約占70%。出血性腦血管病是由于腦血管畸形、腦動脈瘤等因素導致腦血管破裂出血;缺血性腦血管病是由于腦動脈粥樣硬化或動脈栓子存在,發生卒中時,血流動力學改變,局部血供不足,將引發腦組織發生缺血缺氧甚至壞死,即使成功救治,也會遺留較多后遺癥,常見偏癱、失語、吞咽功能障礙等[1]。而對缺血性腦卒中,早期溶栓(發病后6h 內,黃金時間為4.5h)能夠盡可能減少對患者的損傷,故對急性腦卒中患者,早期進行急救護理干預,優化急救護理流程,縮短患者發病至入院接收治療的時間是非常必要的。針對常規院前急救護理干預系統性不強,效率不高的問題,考慮可從流程優化的角度入手,明確各項護理行為,規范護理操作,以保障急救的效率與效果[2]。我院在優化院前急救護理流程并對急性腦卒中患者進行護理干預后,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故以2018 年1 月—2019 年12 月收治急性腦卒中患者114 例為對象,就采用常規護理與采用優化院前急救護理流程干預做了一隨機對照分析,現報告如下。
選擇我院急診科2018 年1 月—2019 年12 月急救急性腦卒中患者114 例。納入標準:(1)滿足急性腦卒中診斷標準,經CT 或MRI 證實;(2)首次發病,未采取其他特殊措施治療。排除標準:(1)合并其他腦部疾病者;(2)既往精神疾病史者;(3)認知功能障礙者;(4)臟器功能不全者;(5)惡性腫瘤者。按照隨機數表法分為常規護理對照組(n=57)與采用優化院前急救護理流程干預實驗組(n=57)。對照組男31 例,女26 例,年齡66 ~75(70.42±3.10)歲,GCS 評分(6.18±0.76)分。實驗組男32 例,女25 例,年齡65 ~75(69.84±3.22)歲,GCS 評分(6.25±0.80)分。兩組基礎資料對比,P >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常規院前急救護理,在接到120 急救電話后,及時出車,達到現場后,對患者病情常規評估,建立靜脈通路,行呼吸道管理,對癥處理后將患者轉送至醫院治療。實驗組則采用優化院前急救護理流程干預,主要內容包括:(1)接到120 急救電話后,醫護爭取在2min 內出動卒中專用救護車,利用手機和患者家屬及時有效溝通,引導家屬描述病情,如發病時間、既往病史、肢體活動、面部表情,言語,神志等,利用院前急救篩查量表(CPSS)快速識別卒中的可能性(面肌運動、上肢運動、言語,其中一項陽性卒中可能性為72%),并指導家屬進行簡單的施救,叮囑家屬不可隨意搬動患者,意識不清的患者取仰臥位,有誤吸風險的可抬高頭部15 到30℃,頭偏向一側,以及指導如何開放氣道和口腔異物清理等[3]。(2)達到現場后,迅速進行瞳孔、意識狀態、語言、肢體活動等評估,生命體征監測,并完成格拉斯哥(GCS)昏迷評分,如果評分大于8 分,立刻轉運至醫院接受治療,評分小于8 分提示患者處于昏迷狀態,現場立即給予心電監護、管理呼吸道,測血糖,吸氧,開放靜脈通路、降顱壓、冰敷等對癥措施,現場救治時間控制在15 分鐘內,在生命體征穩定后,快速轉送到就近有資質的卒中中心醫院進一步治療[4]。(3)轉運過程中,保持仰臥位,有氣道阻塞風險或顱內壓高的患者可抬高頭部15 ~30℃,頭偏向一側,持續心電監護和生命體征監測,動態進行GCS 評分,如發生病情惡化,立刻采取積極搶救措施。
(1)對比院前急救效率,包括接受到院前急救的時間(即患者發病至醫務人員到達搶救現場的時間)、到達醫院接受專業救護時間(即醫務人員到達現場時間開始計時至到達醫院的時間)。(2)對比預后情況,指標設定為病死率與傷殘率。
數據采用SPSS21.0統計學軟件分析處理,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行t 檢驗,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實驗組接受院前急救時間為16.02±2.08min、至醫院接受專業救護時間為25.15±3.10min,P <0.05,見表1。
表1 兩組院前急救效率對比表(±s,min)
表1 兩組院前急救效率對比表(±s,min)
組別 例數 接受院前急救時間 至醫院接受專業救護時間對照組 57 30.26±3.55 37.27±4.22實驗組 57 16.02±2.08 25.15±3.10 t 26.1296 17.4751 P 0.0000 0.0000
實驗組病死率3.51%、傷殘率21.05%,均低于對照組P <0.05,見表2。
表2 兩組預后情況對比表[n(%)]
急性腦卒中大多病情危急且發展迅速,患者預后情況普遍不理想,給患者和家庭帶來了沉重的負擔。缺血性腦卒中治療時間原則上不超過6h,早期快速接受治療有利于減輕腦部組織的損傷和降低后遺癥發生率。急性腦卒中患者普遍年齡偏大,常合并有基礎疾病,血流動力學指標多有異常,發病后會伴有運動功能、神志等的異常,嚴重患者可發生昏迷。在急救治療與護理中,如果患者發病至入院時間過長,延誤黃金搶救時間,直接影響患者的預后,導致出現偏癱、失語等后遺癥[5]。對此,提高對急性腦卒中患者的院前急救效率,這更有利于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同時促進了預后的改善。
院前急救護理流程指的是從120 接到急救電話開始到將收治患者入院階段的各項急救環節,規范、科學、合理的護理流程可減少患者的風險,為后期專業救護工作的開展提供可靠的保障。急救護理流程的優化需要醫務人員結合患者的特征、病情制定最為適宜的護理方法,以縮短院前急救各個環節的時間,并提高護理工作的質量。在患者突發腦卒中的情況下,患者和家屬均會處于慌亂狀態,如果不采取積極的急救護理措施,則會影響患者的情緒,導致病情加重[6]。對此,利用電話和患者家屬不斷有效溝通,及時根據院前卒中量表(CPSS)初步判斷卒中可能性大小,指導患者家屬不可隨意搬動患者,取仰臥位或稍抬高頭部,頭偏向一側,維持呼吸道暢通,有利于縮短醫務人員到現場后的急救時間,能夠減少患者家屬的不當操作,確保在家屬行為不當而導致患者病情加重。在患者病情評估時,采用格拉斯哥(GCS)昏迷評分能夠有效評估患者的意識障礙程度。將評分大于8 分的患者迅速轉送醫院,為下一步治療爭取時間,對降低患者后遺癥的發生率有明顯意義。GCS 評分小于8 分提示患者處于昏迷狀態,應及時采取急救護理措施:監護、吸氧、開放氣道、吸痰、冰敷、降低顱內壓等對癥治療措施。以維持患者生命體征的平穩,保障了轉運過程的安全性,避免了盲目轉運而加重病情,導致病死率、傷殘率的上升。本次研究結果中,實驗組在優化院前急救護理流程后,接受院前急救時間、到達醫院接受專業救護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 <0.05,說明該方案能夠提高院前急救的成功率。實驗組病死率、傷殘率均低于對照組,P <0.05,則說明該方案可改善患者預后,有利于患者后期的治療和康復。
綜上所述,對急性腦卒中患者采用優化院前急救護理流程干預能夠有效提高院前急救工作的效率,可降低病死率與傷殘率,對改善患者預后有顯著作用,值得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