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鳳霞
(中國煤炭科工集團 太原研究院有限公司, 山西 太原 030006)
我國是世界上煤礦儲量最大的國家,隨著社會不斷發展,人們對能源需求不斷增大,在這一大需求背景下,我國越來越多的煤炭資源得以開發,以滿足中國和世界其他國家越來越多的能源需求。近幾年,隨著國家對安全、快速、綠色開采的要求逐漸增高,以及傳感技術、通信技術的飛速發展,總線技術在采、掘、運、支等設備中得以廣泛應用。其中,CAN總線以其多主結構、可靠性強、傳輸速率快、傳輸距離遠、容錯能力強、組網方便等特點[1-3],取代了傳統RS-485的通信方式,應用在采煤設備的電氣控制系統設計中,使采煤設備的自動化、智能化程度越來越高,甚至在一些工作面實現了無人、自動化開采,在安全、綠色開采的同時,達到了減人、增效的目的[4,5]。本文主要對CAN總線技術在采煤設備中的適用性進行了研究。
我國地質條件十分惡劣,多數礦井存在瓦斯突出、煤礦透水、頂板冒落等安全隱患,時刻威脅著礦工的生命安全。因此,為了保證煤礦的安全生產,越來越多的檢測、監測設備應用在采煤設備中,最大限度地保障了煤礦的安全生產。
采煤設備自動化發展初期,在電氣系統設計中,所選用的這些檢測、監測設備大多是基于Modbus RTU通信協議、以RS-485總線為通信介質的智能化設備。這些智能化設備通過雙絞線,以菊花鏈式連接,組成了采煤機的智能化監控網絡。RS-485網絡的總線拓撲結構如圖1所示。

圖1 電氣系統RS-485網絡總線拓撲結構
由這一總線結構中可以看到,總線接到第一個節點設備,再從第一個節點設備跳到下一個節點設備,以此類推。在實際應用中,為了避免接收信號不佳,在信號線的兩端各跨接一個120 Ω的線末電阻。
這一基于Modbus協議的RS-485通信網絡在采煤設備的電氣系統組網、設計中已得到了廣泛應用。隨著采煤設備技術的不斷發展,對電氣控制系統的功能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需要使用大量智能化電子設備進行越來越多的參數監測,以實現采煤設備整體功能的提高并且更智能化,因而形成了龐大的智能化設備網絡,在這種情況下,原有RS-485通信方式的缺點逐漸在應用中凸顯出來,已不能滿足電氣控制系統設計的需求。其主要體現在:
1) RS-485接口雖然能夠做到點到多點的通信,實現設備聯網,但它不能夠做總線的自動仲裁,不能夠同時發送數據和避免總線競爭,所以數據的冗余量較大,造成整個系統的通信效率很低,不適用于速度要求較高的應用場合。
2) RS-485總線上通常只有一個主機,其他設備都屬于從屬設備,這種總線方式構成了典型的一主多從的集中-分散型控制系統,在這種組網方式下,一旦主機出現故障,會使整個系統的通信處于癱瘓狀態,無法保證系統運行的可靠性。
3) RS-485總線一主多從的單主結構,使得每個從站只能在主站循環訪問時才能進行數據上傳,造成數據不能自主實時上傳,且無法滿足各通信分站之間自主通信的需求,有可能貽誤緊急數據上傳,增大了控制系統的不安全系數,降低了系統控制的實時性。
4) 從硬件組網方面考慮,RS-485網絡中任一節點的掉線,會導致這一節點及其后所有節點的主機通信中斷,從而影響了整個系統網絡的正常通信。
CAN是控制器局域網絡(Controller Area Network)的簡稱,最初是由德國BOSCH公司為汽車監測、控制系統而設計的。1993年,CAN成為了國際標準,規范不斷升級并互相兼容,并以其高性能、高可靠性在其他工業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尤其是在工業自動化、樓宇建筑、電力網絡、安全消防等領域得到了長足發展。
針對RS-485總線在采煤機電氣控制系統應用中的不足之處,具有非破壞性位仲裁總線結構機制、多主工作方式、任一節點的掉線不影響網絡其他節點等特點的CAN總線,逐漸在采煤機電氣系統的設計領域中得到了應用。
結合CAN總線特點、煤礦井下的惡劣條件以及高安全、高可靠性的要求,選用CAN總線進行煤礦井下采煤設備各采集單元與主控單元間、各設備間大網絡的構建。
CAN網絡構建[7-9]選用總線型網絡拓撲結構,各節點單元共用一條總線(常用雙絞線),布線簡單,擴充容易,節點失效、增刪并不影響全網工作,這有利于在系統功能加強時,可以不額外增加設備而實現新節點的接入,擴充網絡。
在實際設計中,應考慮到煤礦井下干擾較大,大設備或成套設備所需通信點較多,在CAN網絡中多采用CAN中繼器,除了實現電氣隔離的功能外,還可以提高整個CAN網絡的抗干擾能力、延長通信距離,提高總線的可靠性[10]。
不同生產廠家的CAN節點設備在采煤設備電氣控制系統中形成了一個復雜的CAN網絡,其網絡拓撲結構如圖2所示。

圖2 電氣系統CAN網絡拓撲結構
在實際應用中,為了減少回波反射,在CAN通信網絡的首尾兩端設備各接120 Ω的終端電阻,電阻跨接在CAN通信的信號線CAN_H和CAN_L之間。
在這一分布式、層次式數據通信網絡中,各單一數據采集設備或多信息合成的數據采集設備,以雙絞線為介質,形成了CAN總線的多主網絡。利用這一CAN網絡的拓撲結構,可以將一個復雜系統分級簡化成多個子系統,各系統設備將其采集數據、監測信息傳送到所屬的子控制中心,各子控制中心之間再進行數據交互,從而實現各子控制中心的信息共享以及復雜配套設備之間閉鎖、聯動、協同控制,達到各設備間的協調、連續運行,實現煤礦生產安全、高效的目的。
首先,通過CAN分析儀連接各節點設備,通過發送SDO命令對各節點的地址、傳輸速率對象索引值進行修改,實現網絡匹配及各節點間的正常通信。
通過軟件對各節點設備的PDO通信參數進行設定,包括COB-ID的設定、傳輸類型的選擇、數據發送周期、禁止時間等;此外,還要進行PDO映射變量的定義、緊急報文的設定等等。
采煤設備的電氣系統選用專門為工業環境下應用而設計的BeckHoff控制器為控制核心,以其為控制核心的CAN網絡中,各節點設備與控制器的通信、各子網之間的通信均遵循CAN2.0通信協議,各底層節點按照預先設好的數據格式,將采集到的信息實時存入相應的數據單元,完成數據打包并發送到CAN總線上,各子網中的核心控制器將接收到的數據包進行信息解析,從而掌握各節點的動態信息,完成各子網控制單元的系統監測、控制,以及與其他子網控制單元的信息交換。
在BeckHoff控制器的系統配置軟件中,設置各節點的傳輸速率、站號、CAN/CAN-Open選擇、數據存儲地址;數據接收模塊與主程序定義的CAN通信相關變量進行正確的數據映射。當主控制器與各CAN模塊成功建立通信后,采集到的數據通過數據映射關系自動裝入變量的正確位置,主控制器通過實時分析變量內容進行信息識別,進而對系統進行控制。
在程序編寫中,可以根據各節點設備采集傳輸信息的重要程度不同,對節點編號進行不同的設置,以劃分成不同的優先級,實現重要信息的優先、實時傳輸,提高了系統控制的安全性、可靠性。
通過分析研究表明,基于CAN總線構建的通信網絡非常適用于強電磁干擾、強噪聲干擾的煤礦井下惡劣環境中,保證了電氣控制系統數據傳輸的實時性、高可靠性、高傳輸速率、無數據丟失。基于此研究的各采煤設備,如連續采煤機、掘錨一體機、自動運錨機等,整體性能包括智能化、自動化程度等得到了大大提高,并廣泛應用在陽煤、晉煤、神東各大煤礦。應用發現CAN總線技術較傳統的串行總線網絡在可靠性、實時性、組網靈活性等方面有顯著優勢,得到了用戶的一致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