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建云
(鹽城市第一人民醫院神經內科 江蘇 鹽城 224000)
臨床各種腦血管疾病中,腦梗死為常見的一種,該疾病不僅會使得患者出現認知功能、語言功能與運動功能障礙,同時部分患者還可能出現吞咽功能障礙[1]。吞咽功能障礙主要表現為吞咽后聲音改變、吞咽后嗆咳、流涎以及自主咳嗽異常等,若不及時采取有效措施干預,則還可能促使患者出現氣道阻塞、支氣管痙攣以及誤吸等情況,嚴重情況下甚至直接導致患者窒息死亡,嚴重影響其心理、生理健康[2-3]。藥物療法為臨床治療腦梗死后吞咽功能障礙的方式之一,但單獨用藥難以獲得理想的干預效果,需在此基礎上結合科學合理的吞咽康復功能鍛煉,以此來促使患者預后得到改善,對病情恢復進行有效促進[4]。時間護理是一種以時間理論為基礎的護理模式,強調因病、因時施護,能促使護理效率有效提高,使得康復效果得到改善。鑒于此,本研究將時間康復護理模式應用于腦梗死后吞咽障礙護理中,以期能獲得理想的干預效果,報道如下。
將2016 年1 月—2020 年3 月在我院診治的89 例腦梗死后吞咽障礙患者視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患者知情同意;②經頭顱MRI 或CT 確診;③首次發病;④不存在嚴重肝腎疾病;⑤各項生命體征均處于穩定狀態;⑥配合依從性高。排除標準:①治療依從性低下;②存在嚴重認知功能障礙;③合并嚴重并發癥;④血壓、顱內壓過高;⑤合并惡性腫瘤。以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兩組,甲組患者共44 例,男性23 例,女性21 例,年齡43~90 歲,平均(69.86±3.22)歲。乙組患者共45 例,男性22 例,女性23 例,年齡44 ~89 歲,平均(69.08±3.16)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差異,P >0.05。
甲組行常規康復護理,即護理人員根據患者實際情況,指導其行康復鍛煉,訓練時無具體時間規定與要求。
乙組行時間康復護理,即以人體一天內的生理變化規律為依據,選擇在最佳生理狀態時行康復功能訓練,即分別在每天的9:00、16:00 以及19:00 指導患者行康復訓練,具體內容為:護理人員提前告知患者行康復訓練的目的、方法以及意義,使其了解訓練之后可能會獲得的預期效果,最大程度上將患者的訓練配合度提高,具體訓練內容為:(1)指導患者將口、唇閉攏,進行咀嚼,下頜進行主、被動活動。(2)指導患者吹口哨、噘嘴、齜牙、吹氣泡。(3)對臉頰進行按摩,并且在口腔內部采用舌頭做頂、推等各種動作;指導伸出舌頭之后分別朝左、右兩側進行擺動,盡可能與口角貼近,分別采用舌尖去舔上下唇,若患者舌肌功能相對較差,那么可在護理人員輔助下進行舌肌運動。(4)行發音訓練,先從單音單字開始,通過閉口、張口以及聲門開閉等動作來對口唇肌肉進行訓練,以此來對聲門閉鎖功能恢復進行有效促進,每個字行2 次練習,然后再逐漸要求患者準確發音、發聲。(5)加強感覺刺激:對氣脈進行刺激,指導患者正確吞咽,以此來對軟腭、舌根運動進行促進,使得咽部反射功能提高,每次訓練時間為5 ~10min,每天行1 次訓練。(6)肌電生物反饋訓練:采用神經功能重建儀行肌電反饋治療,指導患者取坐位,兩眼注視屏幕,充分放松身心,保持呼吸均勻,最大程度上將頜下肌群放松,對頜下皮膚行常規消毒處理之后,于頜下放置測試電極,并將參考電極放置于測試電極四周,對舌骨、舌以及顎等部位的電信號進行詳細記錄;囑咐患者唾液可自然吞咽,每次時間控制為10s,對肌電峰值進行記錄;指導患者對唾液進行用力吞咽,以此來將吞咽量不斷增加;以患者恢復情況為依據,指導其行專業吞咽訓練。(7)醋冰刺激:按照1:1 的比例均勻混合0.9%的氯化鈉溶液與食用醋,并保存在溫度為-4℃的冰箱中,時間為10min,然后再于患者面頰、后腭、腭弓、上下牙齒咬合面等位置涂抹混合液,以此來進行刺激。
對比兩組干預前后吞咽功能情況、生活質量評分,其中吞咽功能[5]采用SSA(標準吞咽功能評分)進行評價,主要評定內容包括吞咽60ml 水、吞咽5ml 水3min 以及臨床檢查,量表總評分在17 ~46 分之間,吞咽功能與得分成反比。生活質量[6]采用吞咽障礙特異性生活質量量表進行評價,評價內容包括睡眠、吞咽癥狀頻率、語言交流、心理健康、疲憊、飲食恐懼、食物選擇、社會功能、進食意愿、吞咽負擔以及進食時間,總評分為100 分,生活質量與得分成正比。
數據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分析處理,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行t 檢驗,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干預前吞咽功能評分比較,無顯著差異(P >0.05);與干預前比較,兩組干預后吞咽功能評分均降低(P <0.05);干預后與甲組比較,乙組吞咽功能評分更低(P <0.05),見表1。
表1 兩組吞咽功能評分比較(±s,分)

表1 兩組吞咽功能評分比較(±s,分)
組別 n 干預前 干預后 t P甲組 44 37.15±2.58 29.86±1.25 5.269 0.000乙組 45 37.19±2.55 20.05±0.88 12.269 0.000 t 0.074 42.889 P 0.942 0.000
兩組干預前生活質量評分比較,無顯著差異(P >0.05);與干預前比較,兩組干預后生活質量評分均提高(P <0.05);干預后與甲組比較,乙組生活質量評分更高(P <0.05),見表2。
表2 兩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s,分)
組別 n 干預前 干預后 t P甲組 44 52.15±2.12 62.15±2.33 7.158 0.000乙組 45 52.18±2.09 85.12±2.88 15.668 0.000 t 0.028 13.269 P 0.698 0.000
腦梗死在臨床較為常見,大部分患者會在不同程度上伴有吞咽功能障礙出現。吞咽功能障礙出現的主要原因在于腦梗死后雙側皮質腦干束受到損傷或者延髓麻痹,進而出現假性延髓麻痹現象,損傷吞咽中樞,將和吞咽相關的各種肌肉協調性降低[7]。吞咽功能障礙屬于腦梗死的獨立性危險因素之一,這會對食物攝入產生嚴重影響,還可能出現窒息、吸入性肺炎以及誤吸等情況,嚴重情況下會直接危害患者生命安全,故需及時采取有效措施進行干預[8]。本研究中,與甲組比較,乙組干預后吞咽功能評分更低,生活質量評分更高(P <0.05),提示腦梗死后吞咽障礙護理中時間康復護理模式的應用效果理想,可改善吞咽功能,提高生活質量。究其原因,我國中醫學理論認為,機體內部活動具有時間規律性。隨著臨床護理學研究不斷深入以及時間醫學理論的出現,時間護理模式也隨之出現。本研究在以人體一天內的生理變化規律為依據,選擇在最佳生理狀態時行康復功能訓練,即分別在每天的9:00、16:00 以及19:00 指導患者行康復訓練,利于最大程度上提高康復訓練效果。其次,除了常規訓練內容外,訓練過程中的肌電生物反饋訓練利于對肌肉活動狀態進行了解,并且形成一種正反訓練環路,最大程度上將功能性運動效果發揮出來。醋冰刺激訓練則可通過刺激舌體、口腔黏膜等和吞咽功能相關的組織,能有效避免肌群萎縮、失用,將咽部、軟腭等部位的活動性提高,最終達到改善吞咽功能的目的。
綜上所述,腦梗死后吞咽障礙護理中應用時間康復護理模式的效果理想,可改善吞咽功能,提高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