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佳
(廣東省中醫院 廣東 廣州 510000)
高血壓病人的心臟長期處于超負荷的工作狀態,久而久之會引起心臟結構的變化,降低患者的心臟功能,引發一系列心血管疾病,有極高的猝死風險。其中高血壓性心臟病的主要表現為左心室增大、向心性肥厚,伴隨著室間隔、左心室后壁對稱性增厚,心室腔往往不擴大[1]。高血壓一旦發病會讓患者出現不同程度的臨床表現,包括心悸、頭痛、心臟痛、呼吸困難、胸悶、乏力等,嚴重甚至會引發急性左心衰和肺部衰竭,導致患者殘疾、死亡。因此,高血壓患者除了日常生活中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維持血壓處于正常水平之外,還要做好疾病的整體護理工作,整體護理相對于傳統護理手段而言具有更加細致、系統化的優勢,合理應用延續性護理手段對于疾病的康復,患者生活質量的改善效果顯著。本研究通過分析個體化延續護理對高血壓患者的臨床療效,以為此疾病的臨床治療提供參考。
回顧性分析我院2017 年1 月—2018 年12 月接收的76 例高血壓病患者臨床資料,以不同的護理方法作為分組依據,分為兩組,每組38 例。納入標準:①所有患者均符合《內科學》中對于原發性高血壓相關診斷標準[2];②年齡≥60 歲;③病程超過1 年;④舒張壓(DBP)水平≥90mmHg、收縮壓(SBP)水平≥140mmHg;⑤意識清晰;⑥患者和家屬簽訂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研究中途退出者;②伴有嚴重其他臟器衰竭性疾病者;③精神疾病和免疫系統疾病、感染者;④惡性及重度高血壓者。研究組38 例,男20例,女18 例,年齡35 ~65 歲,平均(43.56±7.25)歲;病程3~14 年,平均(8.67±1.14)年;對照組38 例,女17 例,男21例,年齡36 ~67,平均(45.48±7.29)歲;病程4 ~15 年,平均(9.62±1.17)年。兩組一般資料差異不顯著(P >0.05),可比。
對照組:常規護理,進行相關基礎檢查,為患者和家屬進行簡單的關于疾病方面的知識普及,告知患者疾病治療期間的相關注意事項,將正確的測量血壓的方式教給患者,督促患者嚴格遵循醫囑,進行相關的飲食、生活和用藥指導。
研究組:個體化延續護理,具體為:
①健康宣教:高血壓患者需要長期堅持服藥控制血壓,因此需要做好患者及其家屬的健康宣教,讓其通過學習高血壓疾病的相關理論知識,明確高血壓的危害性,使用傳統媒體和多媒體進行宣教,讓患者充分了解到配合治療的重要性和不配合的嚴重風險。
②心理護理:中醫認為高血壓屬于肝氣郁結、肝陽上亢引起的血壓升高,西醫認為情緒激動、緊張、壓力大等因素可能會導致血壓異常,所以患者的心理護理對于其疾病的康復和生活質量的改善作用是值得積極關注的。高血壓患者因為對于自己病情的過于關注和擔心,導致其心理壓力過大,負面情緒比較嚴重,容易產生焦慮和抑郁等嚴重心理疾病,所有就要求我們的醫護人員能夠重視患者的心理變化,及時加強與患者之間進行仔細溝通,可以通過傾聽患者的訴求和目前所面臨的困擾,進行有針對性的解答和溝通,及時解決患者的煩擾,可以通過下載一些有教育和啟發意義的視頻或其他多媒體資料來為患者展示,也可以通過暗示和情緒轉移等方式來緩解患者的不良情緒,讓患者用積極健康的心態來面對疾病,及時配合醫護人員進行相關的治療。
③生活護理:及時告知患者不堅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對于自身血壓變化的負面影響,囑咐其規律作息、適當運動、培養良好生活習慣,保障充分的睡眠是穩定血壓的關鍵環節。高甘油三酯食物容易導致血小板凝聚率提高、攝入過多的碳水化合物會引起血糖升高,從而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因此,患者飲食要以清淡為主,盡量不要吃糖分、脂肪和熱量充足的食物,對脂肪、糖類和總熱量的攝入要進行及時的控制。患者應該多食用一些微量元素和纖維素豐富的食物,如新鮮的水果和蔬菜,魚類,菇類,豆制品類等食物。堅決不能吃腌制、燒烤、化學加工過的食物,禁止暴飲暴食、抽煙喝酒。由于排便用力可能造成收縮壓的上升,甚至引起血管爆裂,引起高血壓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還要養成多喝水的習慣,減少便秘的發生。
④運動護理:根據高血壓患者的病情和每天的工作量、體力活動等,醫護人員可以以多種運動模式指導患者進行運動鍛煉,制定個性化的康復鍛煉計劃,開展各種類型的有氧運動,呼吸戶外新鮮空氣,如散步、快步走、太極拳等等,但注意鍛煉的強度要在患者能夠承受的范圍內,不要過度勞累,如果在運動鍛煉的過程中出現血壓升高的情況,要立刻臥床休息,保持心情的平靜。雖然運動不可以直接達到降壓的效果,但是可以提高患者的心率,增強患者的抵抗力,降低腦卒中等急性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
⑤血壓監測:高血壓病人的日常生活中要密切關注自身的血壓變化,根據自身的體征調節測量的次數,關注自己是否有頭痛、面色蒼白、乏力、心悸、耳鳴出汗等高血壓高危癥狀,一旦出現異常要立刻臥床休息,并聯系家屬、醫生進行處理,如情況不嚴重則遵照醫囑服用降壓藥物、脫水劑等,如情況嚴重則需要開展相關的緊急處理,配合醫生進行搶救。如患者的高血壓病情十分嚴重,則建議使用心電監護[2]。
觀察兩組患者的生存質量,可參考生存質量表(SF-36)進行評價,評分項目有心理機能、生理機能、軀體疼痛、社會功能、精神健康,分數0-100 分,分數越高則生存質量越高。
數據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分析處理,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行t 檢驗,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患者的心理機能、生理機能、軀體疼痛、社會功能、精神健康評分均高于對照組的相應評分(P <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生存質量評分比對(±s,分)

表1 兩組患者生存質量評分比對(±s,分)
組別 n 心理機能 生理機能 軀體疼痛 社會功能 精神健康研究組 38 64.25±1.26 64.89±1.26 61.53±1.28 66.37±1.46 63.97±1.25對照組 38 53.17±2.52 55.23±1.46 52.83±1.73 53.97±2.15 52.84±2.35 t 24.242 30.878 24.921 29.412 25.776 P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高血壓是我國臨床常見的內科疾病,且伴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生活、飲食習慣的變化,該病的發病率呈現出逐年上升的趨勢[3],并有一定低齡化表現。高血壓主要是由于患者血壓長期居高不下甚至升高導致,但其根本發病因素十分復雜,雖臨床尚無確切定論,都值得肯定的是,高血壓的發病和生活習慣、遺傳因素等均有密切關聯。控制高血壓病患者的血壓水平,能有效預防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改善患者的生存質量,但是很多高血壓患者,在出院后其服藥依從性低,生活方式不佳,使得血壓波動過大的現象時常發生[4-5]。個體化延續護理是一種從醫院延續到患者家庭中的護理模式,對患者出院后的身心健康進行及時的了解和相應記錄,及時進行相關的合理護理措施,能夠使患者依從性顯著提升和保障患者的護理效果[6]。通過將個體化延續護理應用于高血壓患者的護理過程中,經過個體化延續護理小組和患者健康檔案的建立、上門和電話隨訪、微信咨詢等措施,對患者的健康狀況進行及時有效的了解和針對相對應的情況進行及時護理干預,從而使患者的治療依從性和護理效果得到限制的提升[7-8]。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生存質量評分顯著優于對照組。
綜上所述,高血壓病患者實施個體化延續護理的臨床效果顯著,可積極改善患者的生存質量,保證治療效果,值得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