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圓圓 盛穎玥 吳鐵龍 王錦 薛育政(通訊作者)
(江南大學附屬醫院 江蘇 無錫 214000)
近20 年內鏡技術的發展,超聲內鏡已成為消化道惡性腫瘤的診斷及術前TNM 分期、黏膜下腫瘤深度的判斷及膽胰疾病診治的重要影像學檢查手段。與普通胃鏡比較,超聲內鏡外徑粗,前端硬性部長,檢查中時常需要注水,整個檢查過程持續時間較長,會引起患者一些不適反應,患者常難以忍受,無法配合操作,給明確診斷或精準穿刺治療帶來一定困難[1],且患者反復嘔吐、嗆咳及身體移位,導致圖像不清晰,對疾病的診斷產生干擾。并且無痛內鏡技術在靜脈麻醉狀態下不易變換體位,增加了超聲胃鏡操作難度,另外無痛檢查費用高,對患者心肺功能要求高,在臨床應用中受到一定限制。因此,為尋求一種既安全且可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的方法。本研究采用內關穴和足三里穴聯合針刺的方式干預超聲胃鏡檢查30 例患者,旨在觀察針刺內關穴及足三里穴在超聲胃鏡檢查中的應用價值及療效分析。
納入2018 年11 月—2019 年10 月在江南大學附屬醫院(原無錫市第三人民醫院)內鏡中心,需要接受超聲胃鏡檢查的60例患者,且均為首次進行超聲胃鏡檢查。采用隨機數字法隨機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各30 例。其中,對比分析兩組患者年齡、性別、患有咽炎情況及胃鏡觀察部位等,均無顯著統計學差異(P>0.05)。本研究倫理經江南大學附屬醫院(原無錫市第三人民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例)
1.2.1 納入和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1)因消化系統疾病需做超聲胃鏡檢查者;(2)心肺功能良好且生命體征平穩者;(3)所有研究對象均首次接受超聲胃鏡檢查者。排除標準:(1)為消化道穿孔急性期者;(2)妊娠及哺乳期者;(3)有溝通障礙者; (4)合并使用鎮靜、止痛及止吐的患者;(5)曾接受過超聲胃鏡檢查者;(6)拒絕針刺或暈針者。所有研究對象入選前均詳細告知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2 檢查方法 所有研究對象在行超聲胃鏡檢查前,由同一專業的醫技人員詢問并記錄患者的一般臨床基線資料。所有研究對象均采用利多卡因膠漿對咽喉部表面進行超聲胃鏡檢查前麻醉,并進行充分的心理疏導,讓患者主動配合檢查。兩組均使用Pentax 超聲胃鏡EG-3870UK,操作者經驗豐富,動作嫻熟規范,且均由同一組人員進行操作。對照組給予常規超聲胃鏡檢查,按常規方法進行超聲胃鏡檢查。試驗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于右側足三里穴及雙側內關穴行針刺療法給予,具體操作為提前五分鐘進入準備間,左側臥位,取雙側內關穴、右側足三里穴,局部常規皮膚消毒后,采用1.5 寸毫針直刺穴位,產生酸麻脹為度,然后在超聲胃鏡檢查過程中,每5 分鐘于穴位處以攆轉和小幅度提插的方式行針,直至檢查結束。對照組給予常規超聲胃鏡檢查[2-3]。
對兩組患者進行惡心、嘔吐療效評價,具體療效標準是無惡心、嘔吐為0 級;惡心、嘔吐出現1 ~2 次,嘔吐量<50 ml為Ⅰ級;惡心、嘔吐≥3 次,嘔吐量≥50 ml 為Ⅱ級;出現惡心、嘔吐多次伴有流淚、咳嗽、躁動等不適癥狀為Ⅲ級,其中發生率計算公式:發生率(%)=(總數-0 級例數)/總數×100%。參照世界衛生組織將疼痛分為4 分,具體評分標準為無疼痛為0 分;偶爾感覺疼痛為1 分;有疼痛,尚能堅持為2 分。有疼痛,較嚴重且不能完成胃鏡檢查為3 分,其中疼痛發生率計算公式:疼痛發生率(%)=(總數-0 分例數)/總數×100%。記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包括針刺期間暈針、斷針、血腫、皮膚破損等不良事件和超聲胃鏡檢查中患者發生嘔血、咽部疼痛、咽部血腫或出血等不良事件。采用問卷調查方式對檢查滿意度進行分析,滿意度評價分為非常滿意、較為滿意和不滿意等三個指標,患者護理滿意度(%)=(總數-不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本研究數據均采用SPSS22.0 對資料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采取S-W 法檢驗其正態性,服從正態性分布以(±s)形式列出,不服從則以四分位數列出,計量資料檢驗方法選擇t 檢驗。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對比分析兩組患者惡心嘔吐發生情況,詳見表2。研究結果表明,試驗組患者發生惡心嘔吐的幾率為40%,對照組患者的發生率為7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惡心嘔吐發生情況比較[n(%)]
對比分析兩組患者疼痛發生率,詳見表3。試驗組疼痛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疼痛評分比較[n(%)]
試驗組患者在針刺治療期間,未發生暈針、斷針、皮膚破損等不良事件,有2 例患者出現皮膚血腫,予熱敷后血腫消失。由表4 可見,試驗組在檢查過程中有3 例患者出現咽部輕微疼痛,1 例出現咽喉部血腫,持續2 天后癥狀消失。對照組出現2 例賁門粘膜撕裂伴嘔血患者,7 例咽喉部疼痛,4 例出現咽喉部血腫及局部擦傷出血患者,持續4 天后癥狀消失,試驗組不良事件的發生情況明顯少于對照組(P <0.05)。見表4。
表4 兩組不良事件發生率比較[n(%)]
由表5 可見,試驗組患者滿意度為96.67%,對照組患者滿意度為80%,試驗組患者總滿意度顯著高于對照組患者,且具有顯著統計學差異(P <0.05)。見表5。
表5 兩組患者滿意度比較[n(%)]
在超聲胃鏡檢查中,由于鏡身粗、硬,易對咽喉部及消化道粘膜壁造成機械性刺激,以及反復充氣注水,會引起咽喉部反射和胃壁張力放射,從而產生惡心、嘔吐、呃逆甚至嗆咳及吸入性肺炎等不良反應的發生。針刺[3]治療能影響神經系統,刺激機體釋放內源性嗎啡樣物質,進而提高痛閾。中醫學[4]上提出,嘔吐的病機主要為胃失和降,胃氣上逆。外邪所犯、情志因素均可以引起惡心、嘔吐等癥狀,超聲胃鏡檢查是一種特殊的醫源性外邪,導致胃氣上逆,從而令患者在檢查過程中發生惡心、嘔吐。
針灸醫學起源于我國遠古時代,《內經》、《針經》中有相當的篇幅提出針刺可治療各種疼痛,1960 年我國針刺麻醉成功地應用于肺切除術,為針刺鎮痛和麻醉的深入研究開辟了道路,1979 年WHO 提出針刺可以有效治療一些疾病引起的疼痛,如胃脘痛、齒痛、胸脅痛、頭痛等。采用針刺的方式刺激相對應的穴位,可以對應經絡的功能進行整體調整,從而改善超聲胃鏡檢查中的副反應。內關穴最早見于《靈樞·經脈》,出自于手厥陰心包經,還是八脈交會穴之一,通陰維脈;陰維主一身之里,是止嘔要穴。針刺內關穴具有和胃降逆、寧心安神、寬胸理氣的功效。大量文獻表明內關穴對惡心、嘔吐有明顯的治療效果[5-6],另外內關穴還可緩解胸腹部的疼痛,現臨床常用于術后止痛,是常用的針麻要穴[7]。足三里穴,主治胃腸相關疾病、虛勞、下肢痿痹等證。《靈樞經·五邪》提出足三里穴具有調理脾胃、補中益氣的重要作用[8]。有研究表明,在胃痙攣時,刺激足三里穴可以減少胃蠕動,可有效解除胃痙攣及幽門括約肌痙攣[9],從而緩解疼痛,防治嘔吐。本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能有效改善患者的惡心、嘔吐及腹痛,優于對照組(P <0.05),在患者滿意度及舒適化體驗方面亦優于對照組(P<0.05)。此外,國內目前對于超生內鏡檢查的中副反應研究的較少,本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在操作時間上少于對照組,在圖像滿意度上優于對照組(P <0.05)。
綜上所述,針刺療法可有效改善患者在超聲胃鏡檢查過程中產生的惡心、嘔吐、疼痛等副反應,減少不良事件的發生率,能顯著減少醫生檢查時間,也可得到清晰且質量較高的圖像,有效幫助提高診斷的正確率,使醫患雙方共同獲益。本研究從多角度進行分析比較,結果可靠,該方法具有一定的臨床意義,但是本次樣本量較少,還需進一步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