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秀鵬
(上海市金山區中西醫結合醫院急診科 上海 201501)
落枕是以頸背部明顯酸痛及頸部活動受限為主要臨床癥狀的一種頸部軟組織急性損傷型疾病,是臨床常見病和多發病,可對患者日常生活造成一定影響[1]。中醫學中,該病又稱為“失枕”、“失頸”,其病因多因睡眠時睡姿不當或睡眠時外感風寒等所致[2]。目前,該病的治療方法較多,臨床上主要以熱敷、手法推拿、手法按摩、針灸及理療等為主,各法療效各異,但治療及時者一般3 ~5 日均可痊愈。本研究通過比較傳統推拿手法與溫針灸治療落枕的臨床療效,以期為該病的臨床治療提供一定指導。現報道如下。
選擇我院2017 年6 月—2020 年2 月期間收治的落枕患者80 例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參照《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3]中落枕的相關診斷標準確診,睡眠后急性發病,伴明顯的頸部疼痛及頸部活動受限,頸椎攝片未見異常,病程小于3 d,研究通過院倫理會批準,患者知情同意并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頸椎嚴重外傷及其他急性頸椎疾病,外周血管病變,嚴重感染性疾病,精神性疾病,頸部皮膚疾病,治療依從性差或不能配合相應治療者。采用隨機數字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每組各40 例。對照組中男21例,女19例;年齡18~45歲,平均年齡(31.73±5.84)歲;病程1 ~3d,平均病程(1.82±0.61)d。治療組男17 例,女23 例;年齡18 ~47 歲,平均年齡(30.65±5.78)歲;病程1 ~3d,平均病程(1.81±0.54)d。兩組患者性別、年齡及病程等臨床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 >0.05)。具可比性。
對照組患者采用溫針灸療法進行治療。患者取側臥位,患側向上,若兩側均患病則取俯臥位,取懸鐘、后溪、阿是等穴位,常規消毒后,取0.35mm×40mm 毫針于壓痛點位置垂直刺入10 ~20mm,行提插捻轉,得氣后于施灸位置放上2~3 片預先準備好的紙板或紙片(以患者艾灸時無灼痛感為宜),取2cm 艾條套于針柄上,從遠端點燃艾條進行艾灸,留針30min,1 次/d,共治療3 次。
治療組患者給予推拿手法進行治療。首先,采用松解止痛法:用拇指按揉、點壓痛點及風池、肩井、肩中俞、秉風、天宗、缺盆等穴位、以局部感動酸痛為度,重點按揉患者胸鎖乳突肌后緣中點至斜方肌的副神經,并彈撥肌痙攣處,以起到解痙止痛、松解黏連的作用;接著采用理筋整復法:患者坐立,頸部放松,醫者站立于患者身后,雙手拖住下頜及后枕部,緩慢用力向上拔伸,同時作緩慢的屈伸和旋轉運動數次。然后醫者一手扶住后枕部、另一手扶于下頜部,稍作左右旋轉活動、待頸部充分放松后再用斜板法或端法向患側做快速扳動,此時可發出彈響,即表示整復成功;最后采用整理手法:拿揉患側頸部肌肉,拿肩井,揉肩胛內側2 ~3分鐘,小魚際叩肩背部,最后可在局部肌肉痙攣處加用擦法和熱敷。手法治療過程要求施術者動作輕柔、沉穩,禁止用力過大,治療后叮囑患者注意休息,避免頸部受涼,1 次/d,共治療3 次。
①兩組治療前后疼痛癥狀改善情況,采用視覺模擬評分(VAS)[4]進行評價,分值范圍0 ~10 分,0 分為無痛,10分為劇烈疼痛,評分越高患者疼痛程度越嚴重。②兩組治療前后頸椎活動度改善情況,參照《頸椎病臨床評價量表》[5]對頸椎前、后、左、右屈伸度進行評分,分值范圍0 ~15 分,評分越高表示患者頸椎活動度恢復越好。
參照《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制定療效標準:治愈:治療后頸肩部疼痛及酸脹感癥狀消失,頸部活動能力恢復正常;顯效:治療后頸肩部疼痛及酸脹感癥狀明顯改善,頸部活動能力基本恢復正常;有效:治療后頸肩部疼痛、酸脹感癥狀及頸部活動能力有所好轉;無效,治療后病情無變化。總有效數=(治愈+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數據采用SPSS21.0統計學軟件分析處理,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行t 檢驗,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前,兩組VAS 評分、頸椎活動度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治療后,兩組VAS 評分均降低,頸椎活動度評分均升高,與治療前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治療后VAS 評分低于對照組,頸椎活動度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疼痛癥狀及頸椎活動度評分比較(±s,分)

表1 兩組治療前后疼痛癥狀及頸椎活動度評分比較(±s,分)
注: 兩組治療后與治療前比較(P <0.05)
組別 例 VAS 評分 頸椎活動度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治療組 40 6.51±1.47 0.74±0.41 5.65±1.36 13.65±1.76對照組 40 6.43±1.53 1.37±0.45 5.74±1.40 11.74±2.01 t 0.239 6.545 0.292 4.3522 P 0.812 <0.001 0.771 <0.001
治療組總有效率(97.50%)顯著高于對照組(82.5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研究表明,落枕多發病于晨起后,大部分患者都能自愈,少數嚴重者經及時治療后也能痊愈,但也有極少數患者存在遷延難愈的情況[6]。目前,中醫認為落枕主要病理基礎為脈絡壅滯、氣血不通、筋脈肌肉失養。根據中醫辨證論治法,應予行氣活血、疏通經脈、解痙止痛為原則。
溫針灸即艾灸,是將針刺與艾灸相結合的一種中醫治療方法,即在針灸留針過程中,將艾絨搓團捻裹于針柄上點燃,通過針體將熱力傳入穴位,溫針灸體現了《素問·舉痛論》及《素問·調經論》中“寒者熱之”的治療原則,將溫針灸用于落枕的臨床治療,可起到溫經散寒、溫通經絡、活血化瘀、消炎止痛的作用。本研究結果顯示,對照組治療后疼痛癥狀及頸椎活動度均得到顯著改善。表明溫針灸治療落枕的有效性。同李邇等[7]相關報道結果一致。《醫宗金鑒·正骨心法要旨》 記載:“氣血郁滯,為腫為痛,宜用按摩法,可通郁閉之氣,散瘀結之腫,其患可愈也”。《素問·舉痛論》中有云:“寒氣客于背俞之脈則脈泣,脈泣則痛,按之則熱氣至,熱氣至則痛止矣”。中醫推拿手法通過拿、捏、揉、推、滾等手法可起到行氣活血、疏通經脈、解痙止痛的作用。正與落枕的病機相符。本研究通過應用松解止痛、理筋整復等手法對患者進行推拿,取得顯著療效。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組治療后VAS 評分低于對照組,頸椎活動度評分及總有效率均高于對照組。本結果提示,在相同的治療時間下,推拿手法治療起效更快,療效更優。
綜上所述,傳統手法推拿和溫針灸均可作為落枕的有效治療手段,相較于溫針灸,手法推拿對患者疼痛癥狀及頸椎活動度的改善效果更為明顯,臨床療效更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