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茂林 陶圓圓(通訊作者)
(重慶市梁平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衛生科 重慶 405299)
乙型肝炎病毒的傳染性較強。據有關數據表明:全球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的患者共有3.5 億人。而我國是乙型肝炎病毒的高流行地區以及高感染地區,大概有9000 萬左右的慢性乙型肝炎攜帶者[1]。在我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患兒一般是由于母音傳播渠道,而感染病毒的。自從上世紀90 年代,我國開始在新生兒中大規模的推廣接種乙型肝炎疫苗,母嬰傳播病毒的感染概率也受到了極大的控制,感染率明顯下降,但是,仍然有10%左右的患兒出現感染情況。臨床中,一般會通過兒童抗病毒藥物對乙型病毒性肝炎患兒進行治療[2]。對于不同的年齡,也需要采取不同的藥物進行治療,1 歲到2 歲的患者需要通過干擾素-α 進行治療,3 歲~11 歲的患兒需要通過拉米夫定進行治療,12 歲到15 歲的患兒需要通過阿德福韋酯以及替諾福韋進行治療,16歲以上的患兒可以通過恩替卡韋進行治療。目前,臨床中正在進行試驗,證明聚乙二醇干擾素以及替比夫定在2 ~18 歲患兒中的治療效果。抗病毒藥物的治療效果有限,且不能夠濫用,所以,在對患兒進行抗病毒治療過程中,治療時機的把握,治療藥物的選擇就需要格外重視[3]。本次研究,作者抽取我疾控中心在2014 年1 月—2020 年1 月期間收納的乙型肝炎病毒患兒的一般資料以及標本,一共有2160 例,將其作為研究對象,了解我市的乙型病毒性肝炎患兒的流行性病學特征以及治療進展,現將研究結果報道如下所示。
選取2014 年1 月—2020 年1 月期間完成乙肝疫苗免疫的兒童一共有2160 例,男性有1158 例,女性有1002 例,陽性父親共有34 例,陰性父親有2126 例,陽性母親共有29 例,陰性母親又2131 例,將其作為研究對象,對所有兒童采集靜脈血標本,檢測乙肝病毒表面抗原、乙肝病毒表面抗體、乙肝病毒核心抗體,對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陽性兒童父母進行隨訪,采集父母的靜脈血標本。
使用全自動電化學發光免疫分析儀進行監測。
檢測乙肝病毒表面抗原、乙肝病毒表面抗體、乙肝病毒核心抗體,對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陽性兒童父母進行隨訪,采集父母的靜脈血標本,對其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進行檢測,通過多因素回歸分析,對HBV 感染相關因素進行研究總結。
本次研究,筆者用來分析數據的統計學軟件為SPSS 19.0,測量數據使用卡方值來表示,利用t 進行驗算,計數數據使用±s 來表示,利用χ2對計數數據進行驗算,當P <0.05 時,則表示差異具備統計學意義。
發生HBV 感染的男性有32 例,占比率為2.8%,發生HBV感染的女性有25 例,占比率為2.5%,陽性父親發生HBV 感染的例數有5 例,占比率為15.6%,陰性父親發生HBV 感染多的例數有98 例,占比率為2.8%,陽性母親發生HBV 感染的例數有4 例,占比率為13.8%,陰性母親發生HBV 感染的例數有100 例,占比率為29.3%,及時接種患者中有31 例發生HBV 感染,占比率為5.5%(31/561),沒有及時接種的患者中有56 例發生HBV 感染,占比率為3.5%(56/1599),注射血源疫苗的患者中有36 例發生HBV 感染,占比率為5.0(36/716),注射CHO 疫苗的患者中有7 例發生HBV 感染,占比率為2.2%(7/320),注射酵母疫苗的患者中有49 例發生HBV 感染,占比率為4.4(49/1124)。
通過單因素回歸分析,父親乙肝病毒表面抗原狀態、母親乙肝病毒表面抗原狀態、首次接種疫苗不及時,接種乙肝疫苗種類和HBV 感染有關,見表1。
表1 HBV 患者的單因素分析結果
通過多因素分析,母親乙肝病毒表面抗原狀態、父親乙肝病毒表面抗原狀態、首針接種疫苗不及時為引發HBV 感染的主要危險因素,見表2。
表2 多因素分析結果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兒出現肝硬化以及肝癌的發病率之間存在較大的差異,通過抗病毒治療,可以得到明顯的治療效果[4]。但是需要通過規范的管理方法指導患兒的抗病毒治療,管理方法包括以下幾點:醫院定期對醫師進行培訓,由醫師對需要進行抗病毒治療患兒進行管理以及指導;主治醫師根據患兒的實際病情制定具有管理方案,制定好之后,需要將相關的注意事項給患兒家屬講解[5];患兒家屬在進行抗病毒治療中的作用巨大,所以,需要患兒家屬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健康宣教中認真聽講,并指導患兒定時、定量服用藥物,需要合理安排患兒家屬帶患兒進行復查;患兒在進行抗病毒治療中,患兒家屬應該與主治醫生多多溝通,并將患兒治療中,治療后出現的不是情況及時報告給主治醫生,提高抗病毒治療效果[6]。
綜上所述,HBV 的感染發生率較低,大多數兒童雖然成功完成疫苗注射,但是還需要定期檢查,HBV主要傳播途徑為母嬰傳播,所以,兒童期家庭內健康教育也是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