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鳳朝
云南省保山市人民醫院,云南保山 678000
胃潰瘍(gastric ulcer,GU)屬于消化性潰瘍的一種,是指潰瘍發生部位位于胃竇、胃角、裂孔疝和賁門等部位,屬于消化科常見疾病之一。 部分患者早期無明顯癥狀,僅偶表現為上腹部不適,易被忽略。 出血是胃潰瘍常見的并發癥, 當消化性潰瘍傷口侵蝕到周圍的或深處的大血管時,常發生可見的出血癥狀。 慢性出血常表現為貧血、便血,急性出血可表現為大量嘔血。 消化性潰瘍的治療以去除病因、緩解癥狀、促進潰瘍傷口愈合、減少復發和預防并發癥的發生為目標。 臨床針對胃潰瘍患者出血的治療,對于慢性出血或少量出血的患者,常采用保守治療,大部分可達到滿意的效果,而對于急性大出血,保守治療無效的患者常采用消化內鏡下止血結合止血藥物的方案[1],對多數患者止血效果良好, 但術后潰瘍再發出血的概率較高。 相關研究表明[2-3],胃潰瘍患者再出血的風險跟患者生存率存在正相關關系。 深入分析探討影響胃潰瘍再出血的相關影響因素,選擇合理高效的治療方案十分必要。 此次探究主要是分析消化內鏡聯合四聯療法應用于胃潰瘍出血患者的臨床效果,四聯療法是指阿莫西林、左氧氟沙星、蘭索拉唑和枸櫞酸鉍鉀4 種藥物聯合使用,通過清除幽門螺桿菌、抑制胃酸分泌、保護胃黏膜等途徑達到控制胃潰瘍癥狀,預防并發癥的效果[4]。 此次探究通過選取該院消化科2018 年3 月—2019 年5 月收治的胃潰瘍出血患者88 例,將單純采用四聯療法的對照組和采用消化內鏡聯合四聯療法的觀察組加以比較, 探討分析消化內鏡聯合四聯療法應用于胃潰瘍出血患者的臨床效果及對再出血風險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隨機選取該院消化科收治的胃潰瘍出血患者88 例,所有患者均經消化內鏡檢查確診為胃潰瘍, 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兩組,每組44 例。 其中對照組男性26 例,女性18 例,年齡28~77 歲,平均(48.35±2.51)歲;病程0.5~16 年,平均(9.35±1.45)年。 觀察組男性23 例,女性21 例,年齡29~75 歲,平均(48.82±2.65)歲;病程1~17 年,平均(9.26±1.25)年。 所選病例均經過倫理委員會批準,經溝通后均取得患者本人及家屬的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兩組對象在病情和年齡等情況上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符合實驗對象要求。
納入標準: 所有患者均符合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2018 版《消化性潰瘍臨床診療指南》。 經胃鏡檢查符合胃潰瘍指征,C13 呼氣實驗檢查幽門螺桿菌陽性。 排除標準:合并嚴重心腦血管疾病(心肌梗死、腦梗死等)、嚴重心肝腎功能不全者、呼吸系統腫瘤、精神疾病史者;內鏡下活檢疑為胃癌患者。
觀察組接受消化內鏡治療聯合四聯療法:在內鏡下,用低溫生理鹽水沖洗出血部位,祛除周圍血痂,使出血部位暴露更明顯。 充分暴露視野后, 采用套環套扎方式止血,直至所有出血點停止出血后,結束手術。 術后患者禁食并同時應用四聯療法治療。 四聯療法具體如下:阿莫西林(國藥準字H13023964)100 g,2 次/d 左氧氟沙星(國藥準 字H20046341)200 g,2 次/d 蘭 索 拉 唑 (國 藥 準 字H20084570)15 g,2 次/d 枸 櫞 酸 鉍 鉀 ( 國 藥 準 字H20033756)220 g,2 次/d 若術后患者無再發出血情況,術后1 d 少量進流食,術后3 d 進半流食,術后1 周可進普食。 對照組則單獨采用四聯療法進行治療。
①療效評價:顯效:治療后3 d 止出血,并無再發出血征兆;有效:治療后5 d 止出血,并無再發出血征兆;無效:治療1 周后,出血仍在繼續,或出血較治療前更嚴重。 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00%。
②再出血判斷標準:治療2 周期間再次出血,再次止血后2 d 內再出血>1 000 mL,內科手段無法有效止血,轉入外科。 再出血率=再出血例數/44×100.00%。
③停止出血的指征:經治療后無便血、嘔血等進行性出血癥狀,連續3 d 糞常規隱血試驗陰性。
此試驗中數據使用核算軟件SPSS 22.0 版本,其中兩組胃潰瘍出血患者的各項數據使用“%”的形式表達,組間比較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對比兩組胃潰瘍患者臨床治療效果, 發現觀察組療效比對照組更佳, 實驗結果表示觀察組胃潰瘍出血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93.18%, 對照組胃潰瘍出血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77.27%,觀察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423,P<0.05),見表1。

表1 對比兩組胃潰瘍患者臨床治療效果Table 1 Comparison of clinical treatment effects of patients with gastric ulcer in the two groups
對比治療期間兩組患者的出血記錄, 發現兩組患者再出血發生情況有所差異。 觀察組再出血例數1 例,再出血率2.27%,對照組再出血例數8 例,再出血率18.18%,觀察組再出血風險明顯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6.065,P<0.05),見表2。

表2 對比2 組患者再出血率Table 2 Comparison of rebleeding rat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消化性潰瘍主要包括十二指腸潰瘍 (duodenal ulcer,DU)和胃潰瘍(gastric ulcer,GU),此病是一種全球常見性疾病,可發生于各個年齡段,人群發病率高,全球約有10%的人在其一生中患過消化性潰瘍。 十二指腸潰瘍發患者群主要集中于青壯年,胃潰瘍則多集中于中老年人群,兩病均多見于男性[5-6]。 幽門螺桿菌(HP)感染導致消化性潰瘍的主要原因,HP 常定居于黏液層與胃竇黏膜上皮細胞表面,在此部位可避免胃酸的殺菌作用,因此能在胃黏膜組織中生存下來。 此外HP 可產生尿素酶,通過分解尿素中和滲入黏液內的胃酸,保證HP 生存的適當環境。 幽門螺桿菌一方面通過產生的氨和空泡毒素損傷胃壁細胞,另一方面HP 細胞壁Lewis X、Lewis Y 抗原可引起機體自身免疫反應加重炎癥,使其遷延不愈[7]。 另外,除幽門螺桿菌感染因素外,長期服用藥物(非甾體類、糖皮質激素、化療藥物、吡格列酮、雙膦酸鹽等)、胃排空功能障礙及消化性潰瘍家族病史等均可導致消化性潰瘍的發生[8]。
消化性潰瘍出血約占上消化道出血的50%, 不同的潰瘍內鏡下出血特點不同,其再出血率也有所不同。 其中活動性動脈出血再出血率可高達90%, 裸露血管再出血率約50%, 血凝塊和潰瘍不伴血跡再出血率較低, 低于5%[9]。 根據出血的內鏡特點不同,選擇的治療方案也應有所針對性。 隨著近年來內鏡技術的提高,內鏡下止血手段已廣泛應用于胃潰瘍止血,且止血效果顯著。 但是再出血風險仍較高。 四聯療法通過清除幽門螺桿菌、抑制胃酸分泌、保護胃黏膜等控制胃潰瘍癥狀[10]。 相關文獻表明清除幽門螺桿菌可有效減少消化性潰瘍的復發。 消化內鏡下及時止血后,同時通過四聯療法清除幽門螺桿菌、抑制胃酸分泌、保護胃黏膜可有效減少胃潰瘍出血后復發率。 此聯合治療的方式尤其適用于活動性動脈出血患者和內鏡下裸露血管的患者, 其止血有效率和再發出血率均較常規單獨應用內鏡止血或四聯療法治療胃潰瘍更佳, 值得臨床深入探究商榷。
此次實驗結果顯示兩組胃潰瘍患者臨床治療效果均良好,但觀察組療效比對照組更佳,實驗結果表示觀察組胃潰瘍出血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93.18%, 對照組胃潰瘍出血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77.27%, 觀察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再出血例數1 例,再出血率2.27%,對照組再出血例數8 例,再出血率18.18%,觀察組再出血風險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孫長慶等學者[8]的《四聯療法對老年Hp 陽性胃潰瘍患者血清炎癥因子及胃消化功能的影響》一文中,采用四聯療法的試驗組治療有效率90.90%,對照組治療有效率65.91%,與該文數據接近。
綜上所述, 對胃潰瘍出血患者應用消化內鏡聯合四聯療法能夠有利于提高臨床療效,降低患者再出血風險,值得臨床借鑒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