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車市場化是推動新能源汽車發展的重中之重,而解決新能源汽車首次購置成本高是其核心問題。據測算,新能源汽車較傳統燃油汽車成本劣勢主要體現在動力電池上,而使用成本則優勢顯著,約為傳統燃油汽車使用成本的五分之一。因此,“車電分離”模式是既解決新能源汽車首購成本高,同時又兼顧使用成本優勢的較為理想的解決方案。
車電分離不僅應包含電池和車可以實現物理上的分離,即換電模式或快換模式,也應包含電池在物理上不可以實現快速拆卸或更換的形式,即電池資產與整車資產上的分離。通過商業模式的創新,實現電池資產與整車資產分離,借助第三方資本,實現電池資產的第三方運營,購置成本通過后期對電池的租賃及服務費用回收,亦可實現電池資產的統一管理與維護,從而使電池在全生命周期得到更高效的綜合利用以及溯源監管。
作為“車電分離”模式的一種應用,快換式車型現階段得到了車企的認同與實踐。相較于現有的“大電池組+快充”的路線,選購換電車型,以換電模式進行快速補能,既能降低消費者的首次購置成本,又能提高消費者的能源補給效率,給予消費者更好的使用體驗。從發展來看,現階段高端私家車、自營出租車和網約車是推廣換電模式較為可行的路徑。
但作為整體市場占比最大的中低價位新能源車型,私人消費者價格敏感度較高,并不愿意為換電車型所增加的成本買單。而基于非快換式的“車電分離”模式,可在現有車型價格基礎之上,無需增加其他成本,同時通過對電池金融資產的剝離,有效地降低消費者首次購買成本,在后續的使用環節中,通過電池資產的獨立運營,消除消費者對電池性能的顧慮,實現電池的統一管理,同時也能通過電池的綜合應用,提高電池的使用效率,發揮電池的全部價值。
作為新興的商業模式,“車電分離”目前仍存在著諸多發展中的問題。該模式處于起步階段,公告、建設成本、兼容性以及稅務等環節仍有待規范。首先,公告目錄限制車輛電池類型和容量,削弱了換電模式靈活性;第二,換電站建設審批環節仍有不確定性,運營成本高;第三,兼容性差,尚未有統一標準;最后,重資產模式拖累換電發展速度,電池購置稅征收尚未明確。
“車電分離”模式目前也遇到一些深層次問題待解決。例如,《國家稅務總局關于使用新版機動車銷售統一發票有關問題的通知》要求開具機動車銷售發票需提供合格證號、發動機號(電動機號)和車架號信息,未提及電池信息;車電分離下金融公司和車輛購置需要分開開票,電池是否免征購置稅尚未確定;2022年底免征新能源汽車購置稅政策退出后,“車電分離”后的電池納稅征收主體相關規定仍有待完善等。
“車電分離”模式既可以減緩國家補貼壓力,有效調動社會資源,又可以有效降低新能源汽車首次購置成本。對用戶而言,可減少車輛購買后的電池后顧之憂,提高二手車殘值;對車企而言,可以擺脫電池這個“重資產”,將重心放在研發整車輕量化和適配性上,同時提高企業的盈利水平;對行業而言,可以更加有效地實現對新能源汽車的安全監管、動力電池的溯源管理和綜合利用。
在新能源汽車逐漸由推廣應用階段轉向市場化發展的過程中,應積極探索“車電分離”這一新型商業模式,推動新能源汽車全車型實現電池資產分離,解決新能源車內生增長痛點,完成推動新能源汽車發展的重要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