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妍宇 楊璐瑤
摘 要:《死亡詩社》是非常經典的教育電影,基丁老師打破威爾頓學院傳統枯燥的教育形式,引導學生站上講桌,眺望邊界之外,鼓勵引導學生打破陳規,追求人生亮色。受其啟發,本文通過對當下教育狀況及積弊的剖析,對教育理念轉變的必要性及具體路徑進行深入探討。
關鍵詞:《死亡詩社》;教育理念;自由邊界
《死亡詩社》又名《春風化雨》。盡管“春風化雨”展現了基丁老師的教育特點,但筆者認為前者更為貼切,不僅忠于英文原名(Dead Poets Society),而且更能突出影片主題,強化理想與現實的沖突感。電影展示了常春藤盟校美國佛特蒙州威爾頓學院中基丁老師引導學生站上講桌,眺望遠方,激發自我的故事。然而故事最終以尼爾自殺、查理退學、基丁被解聘而告終。電影中基丁老師獨特的教學方式及悲劇結局引發了筆者對當下教育的深入思考。
1 教育理念的現實狀態
西塞羅說:“教育的目的是讓學生擺脫現實奴役,而非適應現實。”而當下的教育卻在讓學生“適應現實”,培養出精致的利己主義者。獨立精神、自由思想被拋棄,實用化教育正在抹殺學生的純凈天性。
1.1 社會與學校
“17歲的自由思想家?”影片中拉丁文教師麥亞勒斯特嘲諷道。電影中所反映出的對高升學率的盲目追求、對秩序紀律的過分強調、對學生個性的壓制和抹殺,不正是當下教育的真實寫照嗎?[1]
當然傳統填鴨式教育并非一無是處,它能幫助學生更好地應對考試,況且即便在條框限制下,威爾頓仍然培養出像基丁這樣勇于創新的老師,但在“千校一面,分分計較”的教育指揮棒下,又能培養出幾個基丁老師呢?
人為什么接受教育?教育并非教會人做知識的背誦機器,知識本身也不應是教育的終極目的。教育的意義和價值在于幫助人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提升思考和判斷能力而不是隨波逐流,因為我們的心靈需要獨特的信仰。[2]
1.2 家長
影片中尼爾家長過于專制,不給尼爾表達自己的機會,也不愿傾聽尼爾的心聲,好孩子尼爾一直在扮演“孝順兒子”,專制的父親要求他辭去校刊社助理編輯,別在公開場合與自己爭辯,尼爾一一照做。[3]現實生活中,很多家長把自己不能實現的理想強加給孩子,不傾聽孩子的心聲,缺乏充分的溝通,逼迫孩子去走自己認為正確的路。這種逼迫往往導致兩種后果,一種順從——當然只是表面順從,壓抑了孩子的真情實感,[4]導致個性扭曲,如尼爾自殺般最終極端的爆發;另一種就是反抗——原本和諧的家庭充斥著無休止的爭吵,孩子則表現出逆反與攻擊性。
1.3 學生
在威爾頓學院“傳統、榮譽、紀律、卓越”四大條框下,孩子們的獨立天性被束縛,如薩特所言,我們沉浸其中,不能忍受卻又與之相處愉快。當下亦是如此,到處都是梭羅所言靜靜的絕望真相,孩子們對邊界外廣闊的宇宙失去了探求力,成為精致的利己主義者——被盲目的文憑主義圈限,過分關注自身所處狀態的優劣,失去對美與浪漫的熱愛,仿佛《1984》中被程序化和分類的大洋國人麻木不仁,直到被邊界吸走生命的所有亮色。
2 教育理念轉變和發展路徑
2.1 鼓勵學生自由發展
孩子的天性是自由,不會也不應一味服從。這一點在影片開頭就有所體現。在宿舍,關上門的孩子們會說:“何謂四大信念?模仿、恐怖、頹廢、污穢。”基丁老師出現后,生命嘗試沖撞,尼爾說這是我一生首次知道要做什么,也是首次要付諸實行。正如影片所說,崇高的追求諸如醫學、法律等,的確足以支撐人一生,但活著的意義不就在于詩歌、美麗這些珍貴的東西嗎?
人是充滿激情的,不應被圈限在各種標簽與人為劃定的邊界之下。教育首先應肯定學生正常的自我表達,允許彰顯個性,遵循身心發展的客觀規律,獲得真實的生命體驗,充分探索自由發展的各種可能。[5]
2.2 引導和啟發學生獨立思考
基丁老師站在講桌上引導孩子們喊出“oh captain,my captain!”,鼓勵孩子們“Seize the day!”,孩子們的內心在動搖。有人在紙上寫下“seize the day”然后又涂掉,揉成紙團扔掉,但基丁老師無疑引導孩子們勇敢跨出了第一步。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基丁老師在黑板上畫下課本上評判詩歌的坐標軸,底下的孩子們奉若圭臬,趕緊認真抄寫在筆記本上。但基丁老師卻說:“鬼話!我們不是在裝水管,我們談論的是詩,撕掉這一頁筆記!”犬儒與現實之間,孩子們青春暴躁的心開始吸取梭羅所說的生命精髓。
當下教育避談應試并不現實,但即便基于應試目的,也應積極引導與啟發學生去獨立思考。標準答案只能解答某一道或某一類題,而要實現學生真正的自我發展,必須引導其思考和總結,才能在下一次應對問題時游刃有余。另一方面,獨立思考可以促使學生養成格物致知的好習慣,精彩豐沛的人生不能囿于小小的一點,而應立志于“道”,以不變應萬變,掌握駕輕就熟解決人生道路上的各種問題。
托德正是在基丁老師的步步引導之下成長起來的,起初他怯于表達,在基丁的鼓勵甚至逼迫之下,他創作出了屬于自己的詩歌,收獲自信,找到了自我。[6,7]基丁老師說,教育的理念是學習自我思考,教育最重要的意涵是將學生的目光拉離小小的一方教室,走出眼前的茍且,在最該思考的年紀去思考所處的位置與將來的走向,讓學生不斷去安頓內心、反思自我、打開視野、傾聽世界,而不是把眼界局限在成績的一丁半點起伏。
2.3 及時關注矯正學生的思想動態
孩子們參加詩社活動,要在黑夜沿著小溪到瀑布旁,這比較危險,而且學生們還在聚會中抽煙喝酒,基丁老師沒有及時阻止;基丁只是一味勸說尼爾與專制的父親溝通,而未跟進溝通效果,尼爾父母、同學們及威爾頓學院也沒有及時關注到尼爾的心理變化。孤獨無助的尼爾在理想與現實之間最終選擇了死亡。如果在尼爾自殺之前有人能夠在心理上加以引導,就未必會產生這樣的悲劇。[8]
現實中很多時候只要朋友、同學、老師、家長甚至路人注意到異常,就可以避免很多悲劇。因此,教育過程中一定要密切關注學生的思想動態,注重交流,疏導壓力,對思想偏差及時勸導,對偏激行為及時矯正。
2.4 適時設定和調整自由發展邊界
學生自由發展也應該有限度,擅自在校報上刊登文章的查理,不加顧忌追求名花有主克麗絲的諾克斯,都過于激進,缺乏節制與理性。基丁老師說,吸收生命中的所有精髓并不代表要被骨頭梗死,有時大膽挑戰,有時又必須謹小慎微,聰明的人知道何時何地采取何種方式。
膽小的托德是在基丁老師離開后第一個站上桌子喊出“oh captain,my captain”的,究其根本托德找到了自我,在認清生活真相之后依舊熱愛生活,是真正有大智慧的人。他懂得向現實生活暫時妥協,但心中永遠有陽光,夢想才會生根發芽。
因此教育應引導學生在確立生命坐標原點之后再去探求,原點是立身之本,向外探求絕非毫無節制。對于應試制度下的學生而言,如果與正常學業發生嚴重沖突,不妨像托德一樣將夢想暫時安放心間,延后實現。若只為一時自由而失去教育機會,將會對其后發展和追求造成巨大的困擾和局限,得不償失。
3 結語
電影《死亡詩社》中的基丁老師關注學生的內在需求,尊重并褒揚學生的個性,并引導他們思考,而非盲目追隨。當然,這個過程需要教師的及時關注,自由并非無邊無際。在當前的教育新思潮下,教師必須轉變傳統理念,接受這些新趨勢,讓學生用內心去追求真正想要實現的夢想,找到適合自身的發展道路。
參考文獻:
[1] 張瑤.從蒙昧中掙脫——比較電影《死亡詩社》與《浪潮》[J].傳播與版權,2019(06):89-90.
[2] 劉雨. MOBA網絡游戲的盈利模式及發展趨勢研究[J].藝術科技,2019,32(20):122-123.
[3] 宋美玲.淺析《死亡詩社》中的自由與夢想[J].現代交際,2018(03):91-93.
[4] 廖吉林,楊加猛.高校微課建設與應用問題研究——從教學管三個角度[J].物流工程與管理,2018,40(10):168-171.
[5] 蘇媛媛,劉雨寧.網紅餐飲品牌營銷策略研究[J].電子商務,2019(10):44-45.
[6] 高麗,廖吉林.基于PCA-MLRM的大學生網絡信貸風險認知實證研究[J].中國林業經濟,2020(03):58-61.
[7] 鄭雯文,姚思琪.經管類本科專業課程微課教學調查研究[J].電子商務,2020(02):93-94.
[8] 唐玄.生長于心靈荒原上的蒲公英——評電影《死亡詩社》中基丁老師的人物形象[J].影劇新作,2019(02):114-117.
作者簡介:魏妍宇(1999—),女,江蘇無錫人,南京林業大學本科在讀,研究方向:企業管理。
指導老師:廖吉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