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燕 李揚 熊立斌
摘 要:實施“文化走出去”戰略,電影輸出成為重要內容,字幕翻譯尤為重要。本文以電影《我和我的祖國》為例,從目的論三原則的角度分析此片的字幕漢英翻譯策略和翻譯方法,以期為同類翻譯提供一定的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我和我的祖國》;目的論;字幕英譯
0 引言
隨著我國經濟分飛速發展,國際地位和文化軟實力不斷增強,“文化走出去”戰略被提上日程。作為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之一,電影輸出成為重要內容。近年來,我國國產優秀影片不斷涌現,但是翻譯質量一直是制約中國電影走向世界的障礙之一,影響著目標語受眾群體對影片的理解和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中華人民共和國70華誕之際,獻禮片《我和我的祖國》掀起海內外一片愛國熱潮。本文從目的論角度出發,探討如何將翻譯策略和翻譯方法應用到該片字幕翻譯中。
翻譯目的論主要有3個原則:目的原則、連貫原則、忠實原則。[1]其中,目的原則為首要原則,決定翻譯行為、策略和方法;連貫原則指語內連貫,即譯文前后具備邏輯性;忠實原則是指語際連貫,由翻譯目的決定。譯者在進行字幕漢英翻譯時,根據字幕翻譯的特點,將目的論應用到翻譯過程中,采用適當的翻譯方法和策略,可實現字幕翻譯傳情達意的目的。
1 目的論視角下《我和我的祖國》字幕英譯策略
字幕翻譯受到時間、空間、語言和語篇等多種因素的制約。一般電影字幕只顯示幾秒鐘,且每行字幕的字符也有限制,這就要求譯者不僅要照顧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還要最大限度地傳達出原意。為實現這一目的,譯者需要選擇適當的翻譯策略。[2]
1.1 歸化策略
歸化翻譯是以目的語為導向,用規范的目標語與文化特色來表達源語言的意思,旨在縮短目標語受眾與源語言文本之間由文化差異產生的距離感。[3]該影片采用大量的歸化翻譯策略,將中文的表達習慣和文化特色通過英語中的對等語言表達出來,以增強可理解性和可接受性。影片在句子、詞匯和文化等層面的翻譯均采用了歸化策略。
1.1.1 句子層面
例1:
原文:要去你去。
譯文:so be my guest.
譯者若將這句話直譯成“if you want to go,you can go”,較口水化,外國觀眾不容易產生與源語言觀眾相似的感覺,體會不到林治遠拒絕時說話的語氣。而“so be my guest”這句英語習慣用語更加方便外國觀眾順暢地理解意思。
例2:
原文:有點本事啊。
譯文:You are really something.
“You are really something”在英語中用來表達某人“你真的優秀”或者“你很出類拔萃”,符合外國觀眾的文化背景和表達習慣。這樣一來,外國觀眾比較容易理解這是林治遠對其徒弟的一種贊揚,也容易與源語言觀眾產生相似的心理反應。如果直譯成“You are a bit capable”,句子僵硬且產生歧義(你本事不大行),也起不到渲染林治遠激動心情的功能。
1.1.2 詞匯層面
例3:
原文:稀碎。
譯文:for gods sake.
“稀碎”原意指“某個東西碎片化”,但片中情節想要表達的是人物內心的驚訝、憤怒。若譯成“shattered”,完全傳達不出影片人物想要表達的內心憤怒的情緒。將其譯為“for gods sake”,中文含義是“老天,拜托”,在很多美劇中也指某事“不可理喻”,外國觀眾完全可以理解和接受。
例4:
原文:這會出大事的。
譯文:It could be a disaster.
英語文化中“disaster”是指發生了無法挽救,招致損失和不幸的災難。為了忠實地表達人物的迫切語氣,譯者并沒有把“大事”譯成“a big deal”,而是“disaster”。這樣可以讓外國觀眾體會和深刻理解影片內容,也是對開國大典重要性的一種強調,表示出了意外后果不堪設想。
1.1.3 文化層面
例5:
原文:還是鬧到眼皮子底下去了。
譯文:It happened under our noses regardless.
若把“眼皮底下”直譯成“under eyelid”,外國觀眾會一頭霧水,完全不能理解單詞的意思和劇情。采用歸化策略將其譯為“under our noses”這一英語習慣表達方式,人物緊迫、擔憂的心情一目了然。
1.2 異化策略
異化翻譯就是保留源語言的風格和文化,從而起到傳播異域文化、跨文化交流的效果。[3]影片主要在稱謂、詞匯和文化等層面的翻譯采用了歸化策略。
1.2.1 稱謂層面
例6:
原文:雄鷹,我是北京。
譯文:Eagle,this is Beijing.
通常,涉及國家比較重要尤其較機密的事情時,會選用代號來稱謂,代指某人或者某物?!靶埴棥痹谥袊幕锎淼氖前肯杼祀H的猛禽,直譯為“Eagle”符合忠實原則,同時采用異化翻譯策略為外國觀眾傳達了中國文化特色,達到了跨文化交際的目的。影片中還有其他類似的表達,如航天員在報告自己的狀態時說“01感覺良好(One is feeling good)”,用“01”代指自己的名字。
1.2.2 詞匯層面
例7:
原文:驢打滾。
譯文:Rolling Donkey.
在中國,“驢打滾”是東北地區、老北京和天津衛傳統小吃之一,因其制作工序中撒上的黃豆面猶如野驢撒歡打滾時揚起的陣陣黃土,因而得名“驢打滾”。所以,出于交際目的的考慮,譯者將其直接翻譯成“Rolling Donkey”,在向觀眾傳達“驢打滾是一種食物”這個信息的同時,還會使其腦海中浮現驢打滾畫面,使影片極具感染力,潛移默中傳播了中國的美食文化。
1.2.3 文化層面
例8:
原文:買白菜呢?
譯文:Dont bargain?
片段《前夜》中老杜向軍樂隊負責人老羅借人,兩人討價還價起來?!鞍撞恕痹谥袊幕惺侵竷r格比較便宜的東西,已經沒有什么砍價的余地。此句如果直譯為“Buy cabbage?”,會使外國觀眾完全跳戲,曲解內容。因此,為了忠實形象地傳達出老羅對老杜的不滿,譯者使用“Dont bargain”來解釋中文“白菜”的意思,保留了兩種語言各自的文化特點,異化策略運用非常恰當。
2 目的論視角下《我和我的祖國》字幕英譯方法
譯者在翻譯此片的過程中,除了采用翻譯策略之外,還通過多種翻譯方法使觀眾更好地理解電影含義,傳播中國文化特色。運用的主要翻譯方法有直譯法、意譯法、減譯法、增譯法和改譯法。
2.1 直譯法
直譯法是指在英譯文中完全保留漢語詞語的指稱意義,求得內容和形式相符的方法。[4]
例9:
原文:就因為你是最好的,組織才選你備飛。
譯文:You are the best.That is why you were chosen as backup.
影片播出后,這句話被網友認為是電影中最經典的臺詞之一。譯者采用直譯的翻譯方法,內容和形式均符合英文表達習慣,通俗易懂。
例10:
原文:作死?。?/p>
譯文:You want to die?
譯者采用直譯的方法,未對句式和表達方法作出太大的改變,同時保留了原文語氣,有助于外國觀眾更加直接地理解影片人物擔心女兒安危的急切心情。
2.2 意譯法
意譯法是指舍棄原文字面意義,以求譯文與原文的內容相符和主要語言功能相似的方法。[4]
例11:
原文:我去!
譯文:Holy! Magic!
“我去!”本意為“我會去,我要去,讓我去”。而現在已經演變出其他意思,表示說話者一種驚訝、贊嘆或者失落等情緒,在年輕人中更為流行。這里,若按字面意思譯成“I will go”,不僅不能體現人物的心理活動,外國觀眾甚至會產生誤解。而采用意譯的方法,翻譯成“Holy! Magic!”,更清晰形象地表達了影片人物說話時的激動心情。
2.3 減譯法
減譯法主要是指譯者根據目標語的語言習慣、思維方式和表達形式,刪除一些句子或詞,讓譯文的語言結構簡潔明了。[3]
例12:
原文:以前曾在莫斯科發生過的事情。
譯文:The events in Moscow.
考慮到字幕字符的限制性特點,這句話并沒有翻譯成“The event ever happened in Moscow”,而是采用減詞的翻譯方法,省去“ever happened”,簡單不煩瑣,符合外國觀眾的思維方式和字幕簡潔的要求。
2.4 增譯法
增譯法主要是根據兩種不同的語言思維和表達習慣,在翻譯的過程中,增加一些詞或句子,從而更加順暢明確地表達源語言的意義。[3]
例13:
原文:如果不出錯誤,廣場肯定沒問題。
譯文:If nothing went wrong,then the one in the square would work too.
這句臺詞并未提及“旗桿”,若不補充說明,外國觀眾可能理解成“廣場沒問題”,所以譯者在后半句譯文中增添了“one”來代指前邊提到的“旗桿”。采用增譯法對影片內容進行補充說明,使前后邏輯更加連貫,幫助觀眾更全面地理解電影內容,符合目的論中的連貫原則。
2.5 改譯法
改譯法主要是譯者根據目標語受眾的語言習慣和文化傳統,對譯文內容進行改動,從而讓譯文更符合目標語讀者的審美觀。[3]
例14:
原文:你以為升起來的僅僅是一塊紅布嗎?
你心里難道不清楚這么做是對的嗎?
譯文:It is not just red cloth that you will be raising?
You must know the right thing to do?
這兩句中文是疑問句,若不作改動,觀眾不會瞬間理解和體會人物迫切的心情和語氣,無法順利實現交際的目的。譯者將其改成了陳述語句。一方面準確地傳達了原文的意思,強調開國大典的重要性;另一方面符合外國觀眾的表達習慣和思維方式。
例15:
原文:長眼睛是吃飯用的?
譯文:Are you all blind?
這句話如果翻譯成“Your eyes are for dinner?”容易給觀眾帶來困擾,造成誤解。改譯之后,更加貼近原文,觀眾能夠馬上理解原文傳達的意思。
3 結語
隨著觀眾文化水平的不斷上升,對字幕翻譯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們不僅要明白電影的內容,還想從電影中了解到不同的文化特色。因此,譯者在翻譯影片時,必須采用不同的翻譯策略、方法和技巧,這樣才能滿足觀眾的期待,更好地傳播本民族的文化,達到跨文化交際的目的,真正完成“文化走出去”戰略背景下的電影輸出使命。
參考文獻:
[1] 陳德鴻,張南峰.西方翻譯理論精選[M].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2000:25.
[2] 高小輝.從目的論視角看電影《流浪地球》的字幕翻譯[J].科技風,2019(27):183+187.
[3] 王鍵雄.目的論視域下的電影字幕翻譯[D].福建師范大學,2015.
[4] 陳宏薇.漢英翻譯基礎[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1:88-84.
作者簡介:宋燕,女,山東泰安人,山東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英漢翻譯。
李揚,女,山東德州人,山東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英語筆譯方向碩士研究生。
熊立斌,男,山東聊城人,山東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英語筆譯方向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