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過年即春節是中國人最隆重的節日,是中華優秀文化的凝結。有關過年的視覺符號是年文化的視覺表現載體,蘊含著中國人對辭舊迎新、求吉納福、吉祥美滿的生活愿望。本文通過系統研究年文化視覺符號,從意義、價值、分類和特征幾個方面歸納總結,為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創新提供支持。
關鍵詞:設計審美;春節;視覺符號
春節是中華民族參與度最高、最隆重、最盛大的節日,2006年,“春節”民俗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國人所講的“年”(春節)特指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從臘八開始至正月十五持續一個月的節日活動。[1]過年習俗經過千百年的傳承和發展,匯集著農耕文化下勞動人民對天地自然和生活勞作的樸素情感、美好愿景,作為社會、家庭情感交流的節點,通過人們集體參與,實現普遍交流,獲得共存經驗。年文化內在的精神文化需求是春節傳承至今的動力。與之伴生的年文化符號不僅在生活場景中起到點綴、烘托節日氣氛,展現民俗生活的作用,更是中華文化獨具特色的文化符號。[2]春節若離開了文化符號,就失去了特色,失去了有力的互動傳播渠道,最終將導致年文化參與度的整體淡化,即所謂年味淡了。
藝術設計是根植于特定情境,基于現實生活需求的實踐創造活動,設計的審美性與功能性密不可分。從設計實踐的層面看,設計是把某種計劃、規劃、設想和解決問題的方法,通過視覺語言傳達出來的過程。所以視覺語言的藝術審美特征,是設計審美的辨識準據。因此,除了符合功能性的要求之外,審美價值是現代設計價值評價的重要考量。
1 年文化視覺符號意義
年文化視覺符號是傳統民俗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和延續的主要形式媒介。視覺符號是一種被視覺感知的符號,通過整合圖形、文字、色彩等視覺要素并賦予其物質載體,實現信息傳遞與情感交流的功能。年文化視覺符號是年文化內涵的外化顯現,集中于表達中國人對除舊迎新、祈福納祥等新的一年美好祝愿,匯聚中國人對生命情感和生活的關照。索緒爾符號主義認為:符號由“能指”和“所指”構成,“能指”指語言的形象,“所指”指語言所反映的事物的概念。在年文化視覺符號體系中,“能指”,是指一些具體的視覺符號或設計符碼,如年畫、鞭炮、花燈、剪紙、春聯、門神、面塑、元宵、年糕、紅包(壓歲錢)等視覺符號。符碼所構成的內涵蘊意是“所指”,如年畫——辟陰祈陽,鞭炮——辭舊迎新,紅包(壓歲錢)——喜慶吉祥,寄托了人們美好的生活愿望,營造出中國年特有的文化情境。
2 年文化視覺符號的類型分析
節日是一個綜合的文化集合體,集合內部由不同類型、不同特征的符號系統,按節日活動進行的編碼規則和編碼方式組合排列而成的多元復合符號系統所構成。據此理論,年文化符號系統主要包含:造型符號、語言文學、民俗儀式、服飾、歷法計時等系統子集。其與視覺符號系統大多是交集和并集的關系。將年文化視覺形象分析、提煉、分類,通過符號學、設計審美和視覺傳達設計的一般方法將其分為具象符號和抽象符號兩類,以便于進一步文化保護與傳承的實踐利用。
在視覺傳達設計理論范疇中所講的具象符號,是指客觀存在的設計形態,具有自然形態現實性、直觀性的性質特征。在年文化視覺符號的研究中所涉及的具象視覺符號,指與“年文化”有關的,并且能夠反映客觀具體形象的圖形,包括實體類、圖形類和漢字類三大類別。
抽象是相對于具象形態而言的, 抽象形態是對現實客觀形態的提煉、夸張、變形、組合, 通過上述加工以賦予其新的內容與形式。抽象年文化視覺符號是指反映特定的一種形象或畫面,同一類抽象符號具有普遍相似的行為和意義指向,包括民俗類、吉語類和色彩類三大類別。
3 具象年文化視覺符號
具象表達是人類精神和思想對客觀世界的真實反映,忠實于客觀自然物象的鏡像化表達,具有鮮明的視覺特征。具象年文化視覺符號具有符號意義讀取的通俗性與高度清晰的識別性,為受眾者廣泛所接受。
3.1 實體類符號
春節活動與之相關的各種帶有標志特征的實物形態,是春節視覺總體呈現的構成基礎,主要有花燈燈籠、剪紙、中國結、元寶、春聯、服飾、年畫、門神等。這些與新春年事活動密切關聯的視覺元素,在年文化符號系統中應用度最高,也最為基礎。[3]
3.2 圖形類符號
圖必有意,意必吉祥,指以象征、諧音等的手法,將一些動植物的自然屬性、特性等延長并引申,組成具有一定吉祥寓意的圖案紋樣。年文化視覺符號常見的有:十二生肖、吉祥紋樣、魚、花卉、祈福童子、神仙。
3.3 漢字類符號
漢字集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和假借于一體,它的超方言特性及超語言特性,使其成為中華文化傳承延續的紐帶,在精簡的字體符號里蘊藏了祈福求吉的生活理想,常見如“福祿壽喜”、合體字和“安順旺發”等其他吉祥寓意文字。
4 抽象年文化視覺符號
抽象是從眾多的事物中抽取出共同的、本質性的特征,而舍棄其非本質的特征。抽象視覺符號信息表達力的限制,不能傳達具體的信息,只能通過一定的形態來暗示某種含義,如利用圖形的引申、類比或象征。抽象元素在特定的語境中能產生特定的含義。
4.1 民俗類符號
民俗文化是一種傳統文化,是幾千年形成的春節習俗,脫胎于農耕文明。其反映著農業社會的主流價值,所祈求的“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六畜興旺、國泰民安”無不與農業民俗緊密相關,成為年文化永恒的主題。它繼而衍生出一系列的社會儀式、活動和程式化的視覺符號系統,如置辦年貨、臘八粥、祭灶王、掃塵、祭祖、貼春聯、熬年守歲、吃年夜飯、舞龍舞獅、拜年、放鞭炮、紅包(壓歲錢)。
4.2 色彩類符號
中國年文化色彩觀以紅色為核心,形成了一套獨特的色彩應用體系,紅色作為紅色典型的中國元素與標志性的符號,輔以綠、金、黃、藍、紫、黑等色。大膽的用色方式與激烈的視覺沖撞,附加于色彩豐富象征意義,并與造型相契合而形色相生,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和中國韻味。
4.3 吉語類符號
漢語言藝術博大精深,吉祥語在形式上多由詞和常用短語組成,語義與結構是約定俗成的,較為固定,因而具有相對穩定性。在過年活動中,根據社會交流的需要,通過祈福吉語、賀春祝詞、成語等,反映了民眾在年事活動中祈吉納祥的美好意愿。
5 年文化視覺符號的形式特征
年文化視覺符號裝飾性功能突出,其符號題材多源自勞動人民的日常勞作生活。遵循統一變化、對比調和、節奏韻律等形式美原則,通過抽象、概括、夸張、象征等藝術手段,結合吉慶、熱烈的敘事主題,突出符號的精神寓意和象征性,使之具備信息傳達的準確性和感染力。
5.1 整體均衡的版面構成
烘托喜慶的氣氛,表達美好祝福,是年文化視覺符號的主要功用。在追求美滿幸福的主旨驅動下,視覺符號的版面呈現整體均衡對稱充盈的設計特征。[4]主要有通過對稱式構圖體現和諧、平穩、秩序的感覺;通過環形構圖呈現出和諧圓滿的視覺效果;通過自由的時空穿插場景置換構圖表現豐富的敘事內容和幸福寓意。
5.2 熱情洋溢的色彩鋪設
色彩是民族文化中最突出醒目的部分。中國傳統色彩觀鐘愛紅色,從色彩學的角度來看,紅色給人的刺激性最強,是最能引人注意的顏色。紅色在視覺應用上強調團圓美滿,驅邪消災,紅火喜慶,積極亢奮,多釆用原色,色彩對比強烈,主觀隨意,概括夸張。長期沉積發展起來形成了突出以紅色為一切吉、喜、慶的基色,輔以綠、金、黃、藍、紫、黑等色的特殊色彩應用體系。
5.3 靈動活潑的造型語言
年文化視覺符號的造型語言注重形的夸張和意的豐富,將物象的天然屬性特征延伸夸張,強調物象所具有的積極實用功能,通過諧音寓意、夸張、比喻等系列視覺修辭方法獲得適合春節節日情境需求的視覺符號。這些符號經過了歷代藝術家創造、改進,在現實的實踐應用中不斷加入新的視覺元素和設計語言,以最貼近生活實際的方式呈現出來,呈現著開放生長的態勢,發展至今依然如此,體現出旺盛的藝術生命力和感召力。
6 結語
年文化視覺符號是延續千年中華節日文化精髓的視覺凝練。對年文化視覺符號展開系統研究,運用西方符號學理論,建構系統的年文化視覺認知,為中國文化的保護、傳承和傳播應用推廣打下理論基礎。這對我們理解中國、認識中國,提升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 李翠華.春節文化研究綜述[J].戲劇之家,2014(08):322-324.
[2] 潘魯生.從春節符號談文化傳承與創新[J].山東社會科學,2012(01):84-88.
[3] 趙麗莎.當代傳播語境下傳統春節視覺符號的再設計[J].藝術科技,2016,29(02):282.
[4] 周大鵬.現代包裝設計中傳統文化符號傳承的途徑與運用[J].美術教育研究,2011(05):44-45.
作者簡介:周大鵬(1978—),男,湖南湘潭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