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峰
最近有一檔真人秀節目,請名演員或者老戲骨來指導影視圈的新人。我不由得想起老一輩的影人的匠人精神。
電影是一代人一代人的事業,也是一代人看一代人的故事,每一個時代,都會有每一個時代的電影,更有導演,也有演員,但不同時代的人看不同時代的電影,看出的效果和結果不同,但終歸到一點,依然是有些優秀的就是優秀的,即使是不同時代的人去看,都能看到他所需要的東西,也能看到內涵和文化,而且是故事的傳承。
改革開放后的導演里諸如黃建新、孫周、田壯壯、葉大鷹、張藝謀,他們既是導演,也是演員,而且也是會演戲的導演。他們所導演的電影也好,還是他們所演的角色也罷,都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且也是影響了一代人的藝術形象。

張藝謀當年憑借一部電影獲得了1988年第8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男主角獎,1988年第二屆東京國際電影節最佳男主角獎,1988年第11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男演員獎??梢姀埶囍\的演技十分了得,否則也不可能在同一年獲三個不同的電影獎的最佳男主角獎。他在平時拍攝中積累出來的一種文化積淀,是他自己的經驗,他的文化本色,也是能力的體現。導演田壯壯的藝術經歷更有一種“稀缺的純粹性”。這種純粹性,無論是導電影,還是當演員,都能讓人看到活靈活現的東西,他在電影《相愛相親》中飾演男主角可謂游刃有余。
這些“會演戲的導演們”似乎在給年輕演員上一堂生動的表演課——表演想要有層次有深度,只靠教室里學到的那點東西是不夠的。事實上,一些年輕的導演和演員一出校門,就拿起本子拍戲,他們只能是照搬書本,或者說是想當然,他們的思維受到限制,更不會有所拓展和創新,最后拍出的戲,導演出來的戲,自然不能在觀眾心目中留下深刻印象的電影。其實,其實導演本身沒有高下之分,導演中的佼佼、演員里的引航者體現的一種追求,也是一種匠人精神,他們把技藝練成了一種匠人的水平,達到了匠人的能力。但無論做導演,還是演員,只有不斷自我突破的導演才能不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