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荷
荒誕是對現實的懷疑,一種從根兒上抬杠的勁兒。
上溯到《迷失》和《越獄》時代,有個老詞兒叫“周指活”——一周就指著這個活,形容苦等每周更新的追劇者望穿秋水的心情。
那會兒畢竟資源少,到了精神生活極大豐富的今天,還能讓我想起“周指活”這個詞兒的戲,《9號秘事》是其中之一。
看《9號秘事》,往往生出在看舞臺劇的心情。劇集專門喜歡在窄小固定的空間范圍內疊加密集的戲劇沖突,甚至二位男主角從開播至今不疲不倦地各自分飾一萬八千角色的表演模式,也在時刻提示觀眾——本劇秉承旨在創造鮮明距離感的戲劇傳統。
《9號秘事》的觀眾永遠不會忘記自己是在看戲,看戲看的是角兒,圖的就是瞧瞧二位老藝術家這一回又打算如何呈現一個離奇故事。《9號秘事》在嚴格的戲劇架構限制下騰挪,就像詩歌在韻律的夾持下流淌,二者同屬“戴著鐐銬跳舞”,力求在規矩之中翻出層出不窮的花樣,正是讓人欲罷不能的魅力所在。
中國人愛講“生書熟戲”,故事要推新鮮的有趣,藝術手法還是舊的熨帖;“生”與“熟”之間,《9號秘事》倒是做到了有趣的統一。在時間線基本與現實保持一致的前提下,努力在內容上全面開花,幾乎做到呈現英國社會眾生相的程度。然而同時,一個《9號秘事》的故事又絕不會和其他故事混淆,也許沒有一個劇集像《9號秘事》這般風格鮮明,雖然是萬花筒,卻萬變不離其宗。

作為荒誕風格愛好者,觀看本季《9號秘事》最大的收獲是由第二集而補番《瘋城記》。本集女主珍妮·科爾曼最近儼然英國小花旦,從《神秘博士》的花瓶女到《維多利亞女王》的瑪麗蘇,常年無辜撲克臉,看久了特像張東健。劇情則是《瘋城記》的衍生,補番之后,感覺《瘋城記》題材更加惡趣味,情節更加沒下限,像《9號秘事》的咖喱辣椒版。也許正是有了《瘋城記》的試水,才有后來《9號秘事》的花團錦簇。
荒誕是對現實的懷疑,一種從根兒上抬杠的勁兒。小說《蘇菲的世界》里寫,世界就像魔術師從帽子里拉出來的兔子,人們就安然住在柔軟的皮毛深處;哲學家卻偏偏要沿著兔子的皮毛往上爬,試圖看清魔術師的臉孔。荒誕不能涵蓋哲學,但是荒誕也有類似的力量:在與現實生活的強烈沖突之中,觀眾忽然可以窺見世界這枚滴溜旋轉的硬幣另一邊的面貌。荒誕并不是荒唐,雖然它乍看起來不夠嚴肅。
去年萬圣節特輯里,《9號秘事》曾官方蓋章劇集風格:一曰黑色幽默,一曰意外反轉。刷完本季全部六集之后,感覺“幽默”和“反轉”維持水準,“黑色”和“意外”則做得不夠。
珠玉在前,不進則退。既往的高水準喂刁了觀眾的口味,總是盼著更進一步,像《老殘游記》寫的,藝術魅力的層見疊出,就好像“扇子崖在傲來峰上,南天門更在扇子崖上”,愈奇愈險,才愈過癮。《9號秘事》本季不難看,可惜總體缺乏令人前仰后合、合不攏嘴、汗毛立正的“指活”興奮。最末的五六兩集略勝于前,第五集“黑色”和“意外”雙雙在線,第六集更是回到只有雙男主出場的經典模式,好歹算是對劇迷有個交代。聽說已經一口氣得到兩季續訂,老粉從今往后只怕要常常在心里默念“不要滑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