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振
摘要:添附制度是關于知識產權及物權變動的一種重要的確權規則,但《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中并沒有規定添附制度,其他一些規范性文件中也只有少量提及。運用文獻研究法、對比分析法對添附制度進行剖析。結合相關理論,從概念、歷史沿革、功能入手,介紹添附制度的各形態及構成要件,并對國外的添附制度進行研究,提出構建我國添附制度的設想。
關鍵詞:添附制度 物權變動 物權法 設想
中圖分類號:D9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20)03-0074-02
添附制度是關于知識產權及物權變動的一項重要規則,此制度具有悠久的歷史淵源,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它區別于侵權制度,有自己獨有的領域。在我們國家,《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以下簡稱《物權法》)中并沒有規定添附制度,只是在其他一些規范性文件中少量提及,由此可見,我國對添附制度的重視程度明顯不夠,導致添附制度得不到充分發展。
一、添附制度概述
添附制度是一種確定物權歸屬的法律制度,一般傳統民法上的添附制度包含附合、混合、加工,也就是廣義上的添附,而狹義上的添附還包含埋藏物、孳息等。本文研究的是廣義上的添附制度。添附制度源于羅馬法,是被世界所公認的一種制度。目前我國《物權法》中并未規定添附制度,對添附內涵的界定存在幾種不同的觀點。比如,王利明認為:“添附是指不同所有人的物結合在一起而形成不可分離的物或具有新物質性質的物”。這種觀點太過籠統,導致內涵不明確,并且太過強調一個“新”字,只是從物的角度出發,并沒有體現添附物盡其用的宗旨。
二、域外添附制度之考察
1.德國添附制度
《德國民法典》中的第946條到952條對添附制度中的附合、混合及加工進行了規定。條文數并不是很多,但內容卻十分全面。其中第946條至947條分別是關于動產與不動產附合及動產間相互附合,如第946條規定:“某一動產以這樣的方式符合于土地,以致它成為土地重要成分的,土地所有權及于該動產”。第948條是關于混合的規定,但是此條文并沒有具體內容,屬于準用性條文,準用第947條的規定,就是動產與動產附合的規定。第949條是關于第三人權利的消滅,即依第946條至第948條,物的所有權消滅的,存在于物上的其他權利也消滅。總的來說,德國添附制度還是比較全面的,內容也十分豐富,短短幾個條文展現了十分雄厚的理論基礎,可見其發展程度之深厚,對我國的添附制度的建設與發展具有相當的借鑒意義。
2.日本添附制度
日本民法發展歷史十分悠久,其添附制度的規定也很有前瞻性。
《日本民法典》第242條到248條對添附制度進行了規定,條文數與《德國民法典》差不多,內容卻也十分精練,其中第242條到244條是關于附合的規定,245條到246條分別規定混合與加工,247條規定附合、混合及加工的效力,248條規定賠償金的請求。可以看出,其與《德國民法典》的體系相似,但內容所體現的追求價值取向有所區別。第248條規定:因適用第242條至前條的規定而遭受損失的,可以根據第703條及704條的規定,請求賠償金。《日本民法典》第703條、704條分別是關于不當得利返還義務和惡意受益人的返還義務規定。
3.法國添附制度
《法國民法典》被稱為近代民法之瑰寶。此典用30個法律條文對添附制度進行了全面而詳細的規定。在《法國民法典》中,添附制度被規定為添附權。值得注意的是,《法國民法典》認為孳息也是添附,這在很多國家只是一個理論上的討論。在添附條文的列舉形式上,《法國民法典》也展現了獨有的特色,《德國民法典》與《日本民法典》都是以附合、混合再到加工的順序排列,而《法國民法典》是把動產與不動產分開來排列。
三、構建我國添附制度的設想
我國究竟應如何構建添附制度?筆者認為應該按如下步驟進行:
1.確定添附制度的價值意義
每一種制度都有其意義,認清、明確了它的意義,是一種制度構建的敲門磚。
2.確定添附的概念
一種制度的創立,首先應從概念下手,從概念中找本質,確定內涵。概念規定好了,那么添附制度總的大致框架就構建好了。
3.對添附的內容進行詳細規定
添附制度不是源于我國,此時我們可以運用“拿來主義”。由于德國、法國、日本等一些國家的添附制度已經比較成型,因此,我國可以根據具體國情適當引用。當然不能一味照搬。在參照其他國家添附制度的同時,一定要兼顧我國的其他法律制度,以避免法律沖突。
四、結語
添附制度是民事領域內一項重要的財產取得方式,它是解決物權歸屬糾紛的重要方式,是人類法律智慧的結晶,其價值不言而喻。它從物盡其用的宗旨出發,在最大限度保護物的經濟價值的同時,兼顧公平正義,或者換種說法,在當今高速發展的社會,它所體現出來的價值本身就是一種公平正義。添附制度具有獨立性,它區別于其他的法律制度,特別是區別于侵權責任制度,添附制度具有其獨立特有的價值。目前學界對添附制度眾說紛紜,但這并不會阻擋添附發展的腳步。
參考文獻:
[1]王尹田.法國物權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
[2]劉寶玉.物權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3]梅奧庫斯.德國民法總論[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11.
[4]陳華彬.外國物權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責任編輯:張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