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琳琳
摘要:隨著對禮貌研究的深入,侮辱、貶低等與禮貌相悖的概念相繼出現,不禮貌的研究應運而生。國內對于不禮貌研究主要涉及四個方面:對不禮貌專著的評介、綜合研究、理論間的關聯性研究和不禮貌的語用現象研究。但目前國內對不禮貌的研究存在不禮貌定義界定不清,對非言語交際行為的不禮貌現象研究及對機構語言的不禮貌現象研究較少等問題。總體來說,不禮貌研究成果已經在多個領域應用,該研究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關鍵詞:不禮貌 現狀問題 前景
中圖分類號:C9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20)03-0095-02
不禮貌原則最早由Jonathan Culpeper提出,意在構建和禮貌框架平行的不禮貌框架,為對峙性、沖突性和不和諧的話語現象提供理論基礎。不禮貌的提出彌補了禮貌—面子范式的不足,為研究不禮貌行為提供了方向。
一、國內有關不禮貌的研究現狀
國內有關不禮貌研究主要涉及四個方面:對不禮貌專著的評介、綜合研究、理論間關聯性研究和不禮貌語用現象研究。
1.對不禮貌專著的評介
鑒于國內對不禮貌的研究起步較晚,因此有不少學者致力于對國內外不禮貌專著進行評介式研究,為國內學者的研究提供參考和指南。
龔雙萍(2009)對Bousfield的《交際中的不禮貌》進行解讀,采用歸納的方法分析了《交際中的不禮貌》中的研究問題,著重介紹了(不)禮貌模式中的面子和不禮貌的動態性等概念[1];黃清貴和肖晶(2017)認為《網絡交際中不禮貌話語的交際模式及語用機制》用語料庫分析的方法研究當下年輕人常用的網絡交際工具,借此分析網絡用語的不禮貌和自我身份構建之間的關系,其價值在于它推動了人際語用學和網絡語言學的發展[2];陳倩(2018)介紹了Daniel Kádár 教授的《禮貌、不禮貌與儀式:維護人際互動中的道德秩序》一書,重點說明了不禮貌與儀式之間的交互關系及作者理論模型中的參與框架、(不)禮貌修飾行為和道德三大要素。她認為本書構建的理論模型有很強的邏輯性和應用性,為人際語用學研究提供了理論框架[3];賴小玉,冉永平(2018)等人對《帕拉格雷夫語言不禮貌手冊》進行了評介,認為該書將不禮貌置于工作、服務、法律等具體語境中考察,對不禮貌的研究有極大的指導意義[4]。
對國內外不禮貌著作的評介性研究為介紹不禮貌理論、厘清不禮貌著作的脈絡有重大意義。但評介性研究并不對理論進行深層次的闡釋,因此理論性較弱,讀者可以在閱讀后根據需要購買原著。
2.綜合研究
綜合研究指在研究對象的定義、原則、參數、趨勢、前景等方面中融合兩種或幾種因素的研究。
周凌、張紹杰(2018)運用CiteSpace信息可視化技術,繪制國際語用學研究的科學知識圖譜,分析面子、禮貌及不禮貌的研究走向。通過對圖譜的梳理,周凌等人指出:近十年來不禮貌的研究發展迅猛,研究內容不僅僅局限于不禮貌的本體研究,更覆蓋計算機輔助交際、媒體、網絡、政治語篇等范疇[5]。
綜合研究為梳理研究對象的發展趨勢和前景提供重要的參考價值,但綜合性研究難免過于寬泛,缺乏嚴謹的理論構建和具體的語料支撐。
3.理論間關聯性研究
張瑋,謝朝群(2015)將微博話語中的不禮貌現象作為研究對象,探究不禮貌的語用功能和身份在言語現象中的構建過程,發現用不禮貌話語反駁或解決爭端時,其語用目的在重新構建或展現自身積極的身份屬性[6];周凌(2018)從國內外面子與(不)禮貌研究的歷時演變及內在關聯進行入手,指出面子、禮貌與不禮貌三個概念有相同的理論基礎,其研究范式和研究范疇都具有極強的關聯性,可用于開展跨語言文化的對比研究和人際交往研究[7]。
理論間的關聯性研究為跨學科或理論間的研究提供新的途徑,在增加理論間緊密聯系的同時,可以拓寬研究思路,打破常規研究范式。
4.不禮貌語用現象研究
王夢嵐,章燕(2017)對醫患關系對話進行了研究,發現不禮貌框架與禮貌框架處于平行關系,且只有結合語境分析不禮貌言語行為,才能領會其語用功能[8];周樹江(2017)研究了軍隊話語中的不禮貌現象。他從不禮貌話語對外部身份化的影響出發,指出軍訓中的教官和士兵間不平等的權勢關系催生了大量的不禮貌語言,而不禮貌語言反過來加深了這種權勢地位關系,并在無形中構建了士兵的身份機制[9];李冰蕓(2018)研究了網絡語言的不禮貌現象,并從范疇和言語兩方面驗證了不禮貌策略研究模式的有效性,提出了不禮貌的語用功能[10]。
關于不禮貌語用現象的研究將不禮貌具象化,大多采用語料庫研究或收集會話(包括影視劇)中的語料的方法,對不禮貌的研究有重大價值。但此類研究中對機構語言的覆蓋面較小,對自然會話中的語料收集較少,因此其研究結果可能會與現實情況有所偏差。
二、不禮貌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不禮貌的研究尚處于蓬勃的發展階段,在研究的過程中難免出現不足。不禮貌研究中出現的三個主要問題:
1.不禮貌定義中術語界定不清
國內對不禮貌的定義多采用Bousfield(2008)的不禮貌定義:“不禮貌是指故意、無故或沖突的威脅面子行為(FTA)的傳播,這些行為是有目的地進行的:(1)在需要緩解的情況下,毫不緩和;(2)蓄意攻擊,即面子威脅加劇、‘增強或以某種方式最大化,以增加面子損害”[11]。但在該定義中,對什么情況是可以緩解的,如何判讀說話人意圖并未做詳細的說明,仍需要進一步界定。
2.缺乏對非言語交際行為的不禮貌現象研究
Culpeper(1996)指出,由于不禮貌策略是從禮貌模式中推導出來的,禮貌模式中的某些不足之處也可能在不禮貌策略中出現[12]。例如,Brown和Levinson對非語言交際符號并未做過多研究,但避免眼神接觸等非言語行為可能是掩飾不禮貌的手段,因此,非言語交際行為中的不禮貌研究與言語交際行為中的不禮貌研究同等重要。但國內對不禮貌研究大多從言語交際入手,分析對話中的不禮貌現象,缺乏對非言語交際中的不禮貌現象的研究。
3.機構語言的不禮貌現象研究較少
目前對不禮貌的語用現象研究的語料主要來源于戲劇或影視劇中的對話,有一定的娛樂性,與自然會話中的言語有一定的差距。另外,對機構語言中的不禮貌現象研究主要集中在軍隊、網絡、采訪、醫院等,對其他機構語言研究較少。對機構語言的不禮貌現象研究可以拓寬語用學研究范疇,將語用學理論應用于實踐,因此,應當加強對機構性話語不禮貌現象的研究。
三、不禮貌研究的前景
不禮貌的提出對經典的禮貌—面子范式進行補充,是語用學研究的熱點問題,有極大的研究價值。但當前國內對不禮貌的研究仍存在不禮貌定義不清,對非言語交際行為和機構語言的不禮貌現象研究較少等問題,今后的研究可以圍繞這幾方面進行。
1.厘清不禮貌定義中的概念
雖然國外的不少學者對不禮貌作出了定義,但并不十分明確。因此,在今后的不禮貌研究中可以進一步完善不禮貌的定義,為不禮貌的研究提供堅實的理論基礎。
2.認識到非言語交際行為中不禮貌研究的重要性
分析身體姿勢(如手勢、姿勢等)、體距、副語言(包括音調、重音、語調、沉默)等非言語行為所表現出的不禮貌,認識到非言語交際行為中不禮貌研究的重要性。國內對非言語交際中的不禮貌現象研究尚處于萌芽狀態,但其研究價值是不可否認的。
3.增加機構語言中不禮貌現象的研究
機構語言的研究為語言本質、人際關系構建和話語的語用功能提供了語料支持,對在特定情景中作出有效陳述,達到最佳言語效果有重要的研究價值。因此,在今后的不禮貌研究中,要增加機構話語,如刑偵訊問、法庭庭審等的研究,為機構語言中的不禮貌提供大量翔實的語料,拓寬不禮貌的研究面。
四、結語
不禮貌的提出不僅彌補了禮貌—面子范式的不足,還為研究冒犯、貶損、粗魯等不禮貌行為提供了方向。本文對國內外關于不禮貌的研究進行了梳理,發現對不禮貌的研究還應對不禮貌定義中的術語進行更嚴格的定義,對非言語交際行為中體現出的不禮貌現象進行研究,并增加對機構語言(如刑偵詢問等)方面的研究。
參考文獻:
[1]龔雙萍.《交際中的不禮貌》評介[J].現代外語,2009(4):431-433.
[2]黃清貴,肖晶.《網絡交際中不禮貌話語的交際模式及語用機制》評介[J].天津外國語大學學報,2017(1):68-70.
[3]陳倩.《禮貌、不禮貌與儀式:維護人際互動中的道德秩序》評介[J].現代外語,2018(1):141-144.
[4]賴小玉,冉永平.禮貌與不禮貌研究的最新成果:《Palgrave語言(不)禮貌手冊》評介[J].外語教學,2018(2):111-113.
[5]周凌,張紹杰.國際語用學熱點話題:面子、禮貌、不禮貌的研究走向(1986—2016)[J].外語電化教學,2018(184):106-112.
[6]耿雯雯,謝朝群.網絡交際言語(不)禮貌語境因素探析[J].外國語言文學,2018(4):356-369.
[7]周凌.國外面子與(不)禮貌研究的歷時演變及內在關聯[J].現代外語,2018(5):712-730.
[8]王夢嵐,章燕.《豪斯醫生》醫患對話的不禮貌策略研究[J].語言應用研究,2017(4):137-140.
[9]周樹江,曹世清.軍訓話語中不禮貌策略的士兵身份建構機制[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17(4):26-36.
[10]李冰蕓.彈幕言語不禮貌的情感表達功能[J].天津外國語大學學報,2017(4):82-94.
[11]Bousfield D.Impoliteness in Interaction [M].Amsterd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2008.
[12]Culpeper,J.Towards an anatomy of impoliteness [J].Journal of Pragmatics,1996(25):349-367.
責任編輯:趙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