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楠
摘要:《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一書于1980年出版,由喬治·萊考夫(George Lakoff)和馬克·約翰遜(Mark Johnson)合著。萊考夫在這本書中首次提出概念隱喻理論,該理論自問世以來備受國內外學者的關注。該理論是否完全適用于中國的本土文化還有待論證,因此以一種理性的態度,客觀地對該理論進行反思是非常有必要的。經過反思,我們發現:隱喻界定范圍含糊不清容易引起歧義,思維的隱喻性和心智的體驗性似乎存在矛盾,隱喻映射并非只有單向性。
關鍵詞:概念隱喻理論 隱喻 反思
中圖分類號:H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20)03-0115-02
《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一書于1980年出版,在該著作中,兩位學者——喬治·萊考夫和馬克·約翰遜首次提出了概念隱喻理論并指出:不管是在語言上還是在思想和行動中,日常生活中隱喻無所不在,我們思想和行動所依據的概念系統本身就是以隱喻為基礎的[1]。概念隱喻理論的提出為隱喻研究提供了全新視角。隨后,越來越多的學者投身于隱喻革命的浪潮中,并不斷使該理論得以發展,使之逐漸成為了一個多層次的理論體系。該理論不但為人類認識語言提供了新視角,也為人類進一步認識語言的意義提供了理論支撐。
一、中西方對隱喻的認識過程
西方早期對隱喻的認識還只是停留在文字表面,認為隱喻的本質是比較或者替代,是將隱喻作為一種修辭手段看待和使用的。
而現代隱喻理論對隱喻本質的認識比早期更深了一個層次。20世紀30年代,理查茲(I.A.Richards)在《修辭哲學》(The Philosophy of Rhetoric)一書中首次提出了隱喻的互動理論(Interaction Theory)[2],而后麥克斯·布萊克(Max Black)在理查茲的基礎上發展并完善了該理論。隱喻不再單單被視為修辭手法,而是被視為一種認知現象,一種基于文化系統的思維方式。隱喻從修辭學和文學批評領域中一種再普通不過的辭格正式蛻變為一種人類概念化外部世界和內部世界的利器[3]。
我國對隱喻的研究起步相對較晚。早期研究仍局限于修辭層面,直至西方隱喻認知理論的引入,我國學者才從認知的視角重新認識隱喻的本質。據統計,在外國語言文學CSSCI來源期刊中,前二十年(1994—2013)就刊載了以“隱喻”為標題的論文405篇,蔚為壯觀;在最近短短五年(2014—2018)當中,這些期刊收錄的以“隱喻”為標題的論文更是達到了226篇,研究熱度有增無減[4]。所搜集的資料顯示,以探討“概念隱喻”為主的研究,主要可分為以下不同的角度:對隱喻理論的探討;與其他領域相關理論的結合,如翻譯、文學等。此外,少部分對隱喻適用性研究進行探討,包括動物隱喻、經濟隱喻,、政治隱喻、情感隱喻。可見,國內學者對該理論的理性批判很少。本文以一種客觀的態度對該理論進行理性再思考。
二、概念隱喻理論的再思考
(一)隱喻概念的界定和界定范圍
萊考夫首先對隱喻的概念做了界定:“隱喻的本質就是通過另一種事物來理解和體驗當前的事物。”該理論認為人類的思維過程在很大程度上是隱喻的,但對隱喻概念范圍的表達有些模棱兩可。《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一書中多次提到了我們的概念系統大部分是隱喻的,其中“大部分”和“很大程度上”的概念很模糊:“很大程度”是多大程度?大部分是幾層?這種模糊的概念會讓讀者產生理解偏差,讓研究者產生歧義。
(二)隱喻的工作機制
1.體驗哲學
概念隱喻理論闡述了隱喻的工作機制,即隱喻意義是從一個認知領域向另一個認知領域映射的結果。在《體驗哲學——基于身體的心智及其對西方思想的挑戰》這部著作中,萊考夫將該理論的哲學基礎定為體驗哲學。體驗哲學的觀點有三個:認知的無意識性、心智的體驗性和隱喻性思維。認知的無意識性指我們對心理中的所思所想沒有直接的知覺,我們即使理解一個簡單的話語,也需要涉及許多認知運作程序和神經加工過程。心智的體驗性是指我們的認知都是具有體驗性的,具體說就是人類的認知來源于我們對外部世界的切身體驗,而獲得的經驗又反過來指導我們對外部世界的看法。隱喻性思維指的是:“隱喻是一種將情感、美感、道德感等主觀經驗用運動感知領域內的經驗來加以描述、認知的途徑和手段。隱喻是身體、大腦、經驗和心智的產物。”[5]但該理論中思維的隱喻性和心智的體驗性似乎存在矛盾。比如:Love is journey(A是B),根據心智的體驗性原則,love和journey都是可以用心智體驗來認知的,但根據隱喻性思維原則,只有主觀對journey這個具體事物體驗理解后,才能認知love這個抽象事物。由此可見,在A是B的隱喻句中,在選擇A進行思維隱喻體驗的情況下,那么B就不能進行心智體驗,而根據心智的體驗性原則,A和B都可以認知,可見二者的矛盾之處。
2.隱喻映射
萊考夫認為從源域到目標域的映射具有單向性,但有些隱喻句不是單向性的。例如:(1)人生如戲,戲如人生。(2)People are machines,machines are people.在隱喻中的源域和目標域在內部結構相同的情況下,即遵守一致性原則而同時遵守不完全性原則,隱喻映射的方向是否具有雙向性呢?
三、其他方面的再思考
萊考夫和約翰遜在書中提到方位隱喻,例如:“Happy Is Up.Sad Is Down.”并認為“低垂的姿勢通常與悲傷郁悶聯系在一起,挺直的姿勢則表示積極的情感狀態”[1]。也就是說,開心等正面情緒可以由空間的方位詞“上”來隱喻解釋,那么,身體直接體驗的開心情緒用向上方位經驗可以隱喻解釋嗎?例如,研究證明吃香蕉能夠幫助人們安撫情緒并保持快樂的心情。換句話說,由吃香蕉而引起的心情快樂和方位隱喻有什么聯系呢?再例如:“坐下來歇歇腳”如何用方位隱喻理解呢?歇歇腳會讓人開心,卻對應著“下”的方位詞。
根據這樣的說法,每個空間隱喻都具有系統性,是一個連貫的體系,而連貫性存在因果關系。例如:“More is up.”內部的連貫性使more和up成為一個具有關聯性的系統,但這種情況總是具有關聯性的嗎?物價上漲對于消費者來說是越多越好嗎?疼痛對于病患者來說是越多越好嗎?對于一個應聘者來說競爭對手越多越好嗎?
四、結語
萊考夫和約翰遜對概念隱喻理論的論述存在一定的矛盾,萊考夫在反對前人觀點的同時引用其觀點作為自己的論據,與此同時反復用同一個例子進行論證。雖然該理論運用到很多領域的相關研究中,但并不一定完全適用于中國的本土文化,應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結合我國自身文化特征建立一個中國化的隱喻理論。
參考文獻:
[1]喬治·萊考夫,馬克·約翰遜.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5.
[2]RICHARDS I A.The Philosophy of Rhetoric[M].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36.
[3]孫毅.當代隱喻學在中國(1994—2013):一項基于CSSCI外國語言學來源期刊的文獻計量研究[J].西安外國語大學學報,2015,23(3):17-22.
[4]孫毅.當代隱喻學研究[J].浙江外國語學報,2019(2):38-39.
[5]謝之君.隱喻認知功能探索[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
責任編輯:張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