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秋琪
摘要:日暮意象是陶淵明詩歌的有機組成部分,相較于陶詩中的鳥、酒、菊花等意象而言,日暮意象受到的關注和就此開展的研究并不多。日暮意象有著豐富而深厚的內涵,研究陶詩的日暮意象對于把握詩人的情感,探究陶淵明獨特的意象群都有著重大的意義。從日暮意象入手,先回顧中國古代文學中的日暮意象,再分析陶詩中日暮意象的特點,接著探討日暮意象豐富的意蘊,并解讀陶淵明的心境,從而更好地理解陶詩中“借日抒憂”和“托日言樂”這兩大情感內涵。
關鍵詞:陶淵明 詩歌 日暮 意象 田園生活
中圖分類號:I2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20)03-0117-02
陶淵明的田園詩創作是開創性的,他的田園詩蘊含著大量意象,其中日暮意象占有重要的一席。從日暮意象的角度解讀、研究陶淵明詩歌,對于理解陶淵明的心境與思想情感是十分必要的。
一、中國古代文學中的日暮意象
意象通常是指創作主體通過藝術思維所創作的具有特殊表意性的藝術形象[1]。如日暮,經過審美創造后,它就不再只是自然時間的簡單呈現,同時還帶有了特定的文化內涵和審美范疇,具有明顯的主觀色彩。
自進入農耕時代以來,先民的生活大都是靠天吃飯,充足的光照是農業豐產、人民安穩生活的保障。太陽作為最常見的自然物象,較早地受到了人們的關注,并被寫入文學作品當中。
中國古代的文學作品大量地描寫過日暮意象,如《山海經·海外北經》中的夸父逐日是對太陽崇拜的象征;《詩經·君子于役》中的“日之夕矣,雞棲于塒,羊牛下來。日之夕矣,雞棲于桀,羊牛下括”[2]1,是黃昏閨怨的寄予;《離騷》里的“吾令羲和弭節兮,望崦嵫而勿迫。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3],是追求理想的代名詞。
在陶淵明之前,黃昏日暮大多是生命意識所煥發的傷感凄愴的一個主導性意象,它代表的往往是揮之不去的生命傷感,具有明顯的生命悲劇色彩。
二、陶詩日暮意象的特點
1.與田園生活息息相關
以袁行霈的《陶淵明集箋注》為藍本,陶詩中與日暮有關的詩歌占了接近四分之一。而在提及日暮的詩句里,與田園生活相關的又占了絕大多數,這一文學現象與陶淵明田園詩人的身份緊密相關。
陶淵明是田園詩派創始人,被鐘嶸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陶淵明辭官歸田的頭十幾年是他創作最為豐厚、特色最為鮮明的時期[4]。歸隱田園的陶淵明先后創作了大量描寫田園風光和農耕生活的田園詩,如《歸園田居五首》《癸卯歲始春懷古田舍二首》等。這些詩歌中不乏對日暮的描寫,如:“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盵5]1“棲棲失群鳥,日暮猶獨飛。”[5]2“日入相與歸,壺漿勞近鄰?!盵5]3
陶淵明既是文人又是農人,這一雙重身份使得陶淵明比其他文人多了一個立足于田園生活的質樸視角。日暮意象是田園生活的有機組成部分,陶淵明用質樸的視角,在詩意捕捉中給人們展示了一幅自然淳樸、清新靜謐的美麗日暮圖景。
2.與歸來場景相結合
追溯日暮思歸這一母題,較早地出現于《詩經》“式微式微,胡不歸?”[2]2中。陶淵明將日暮思歸這一主題踵事增華。在陶詩中,日暮意象與歸來場景的結合很常見,其中主要包括農人暮歸與日夕歸鳥兩大類。
黃昏日暮時分,是一天中特殊的時刻,是奔波勞碌了一天而力倦神疲的人們渴望歸家休憩的時刻。作為農人的陶淵明自然也免不了日出日入的田園勞作,因此他屢次寫下“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5]4“晨出肆微勤,日入負耒還”[5]5這類詩句,來描述辛勞的農人日暮歸家這一尋常卻又充滿著愜意自適的生活情趣的場景,表達他對歸隱田園的渴望,以及希望在田園勞作中為心靈尋找棲息之地,擺脫世俗的干擾,回到生命本身的狀態。
同時,日暮時分也是一天中百鳥歸巢的時刻。陶淵明多次以鳥自況,表達他對自由的向往和歸隱的決心。當日暮意象與飛鳥意象相結合,如:“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薄皸珬壶B,日暮猶獨飛。”歸隱的決心在日夕歸鳥的場景中得到強化。
三、陶詩日暮意象的豐富意蘊
陶詩中的日暮意象不單單是一天之中自然時間的簡單呈現,還體現著陶淵明豐富的情感。陶淵明繼承了古代文學作品中日暮生思的抒情模式,并豐富了它的思想內涵,具體有感嘆人生短暫與表現隱耕之樂兩種不同的情感。
1.借日抒憂——日暮意象與時光易逝的融合
陶淵明在年少時雖有“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5]6的滿腔熱血,卻志業未成,仕途坎坷,只能高嘆“日月擲人去,有志不獲騁”[5]7。再加上喪父、喪妻、喪母等喪親之痛的沉重打擊,使陶淵明的詩歌承載了一份傷逝情感。
四十歲時,陶淵明寫下《榮木》,并借日暮時的榮木感慨時間易逝,人生短暫——“采采榮木,結根于茲。晨耀其華,夕已喪之……采采榮木,于茲托根。繁華朝起,慨暮不存。”[5]8繁盛的木槿花,在泥土地里扎根。清晨花開時艷麗奪目,但日暮時已枯萎凋零……木槿花開得繁盛,在這里扎根。清晨繁花怒放,可惜日暮時已不復存在。
黃昏日暮接近一天的尾聲,意味著時間的流逝,太陽的西沉則使人聯想到遲暮衰老。黃昏觀暮景、日暮觀落紅,這些無不在提醒著詩人美景不長,從而引起詩人對生命短暫的喟嘆。陶淵明借助榮木和日暮兩個意象,慨嘆人生苦短,思考生命與死亡。
2.托日言樂——日暮意象與田園生活的融合
太陽與農耕生活是息息相關的。自陶淵明歸隱后,陶詩中日暮意象出現的頻率大大提高,日暮意象所蘊含的感情也更加豐富,它不再只是人生苦短的代名詞,還可以是美好田園生活的象征,歸隱意識的寄予。
如《癸卯歲始春懷古田舍》其二中的“日入相與歸,壺漿勞近鄰”[5]9。日暮之時,結伴歸家,雖然農事繁重,但卻春光可欣,農人可親、喜悅的心情表露無遺。這首詩作于陶淵明母親孟氏病故后。因為母親的病故,陶淵明須離職回潯陽居喪,也正因這一突發事件,陶淵明歸隱田園的期盼在“日入相與歸”的農事中得以實現。
而在《桃花源記》中的“相命肆農耕,日入從所憩”[5]10,陶淵明以詩人的口吻描述了桃花源人相互招呼,努力耕作,直至天黑才歸家休息的勞作情景,體現了陶淵明的歸隱意識,以及對理想社會的追求。陶淵明淡泊率真的人生態度,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潔人格,親近自然的愉悅,都在日暮中得到體現。
陶淵明對日暮進行審美創造,寄托了在農耕中的自在淡然,抒發了對田園生活的喜愛。陶淵明在對前人日暮意蘊的基礎上進行豐富與創新,賦予日暮意象新的生命力——日暮不再只是為了渲染人的傷感愁緒,也不再局限于悲劇意識的表露,還可以是對返璞歸真的田園生活追求的體現。
四、陶詩日暮意象的現實啟示
暮色起愁本是很正常的情感體驗,但陶淵明卻能在日暮中看到返璞歸真的生活樂趣,不只是將美麗的日暮與生命的末期等同起來,他還重新賦予日暮一種淡然自在的情感與人生態度,實現了對現實社會的超越。日暮意象所承載的,是陶淵明高尚質樸的人格和自在灑脫的人生境界。
在人類社會大步邁進現代化的過程中,人們常常要面對各種阻礙、挑戰。在事與愿違的現實面前,人們很難保持一種輕松樂觀的態度泰然處之,因而,抑郁甚至輕生的事情時有發生,各種報復社會的行為也常見于報端。
在現實的異化中,保持著淡然自在的人生態度,轉變固化思維對待生活失意,捕捉尋常生活中的樂趣,尋找心靈的棲息之所,實現精神世界的超脫。這正是陶淵明在日暮中對人生意義的探索與思考所帶給我們的現實啟示。
五、結語
陶淵明常年于田園隱耕,日暮與其躬耕生活息息相關,也是其詩歌意象創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日暮作為一種詩歌意象,在陶淵明筆下得到了進一步的繼承、創新與定型。
詩無達詁,陶淵明詩歌中的日暮意象,讓人解讀不盡,回味無窮。詩歌總是以含蓄蘊藉為美,面對日暮,因詩人境遇與經歷的不同,總會表現出迥異的思想情感。而這些豐富的、各異的情感組合起來,便構成陶淵明別具一格的日暮意象。
參考文獻:
[1]童慶炳.文學理論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2]李青.詩經[M].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5.
[3]林家驪.楚辭[M].北京:中華書局,2015.
[4]曹明綱.陶淵明謝靈運鮑照詩文選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5]袁行霈.陶淵明集箋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8.
責任編輯:趙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