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學佼
摘要:衡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成效的重要指標是看它是否真正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全過程全方位融入到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新時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應將情感認同作為切入點,分析情感認同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中的重要意義,并根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轉化為情感認同時遇到的傳播者自身情感認同缺失,接受者接收信息因人而異,呈現形式針對性不強,社會環境缺乏凝聚力和親和力等困境,從傳播者、接受者、呈現形式和社會環境的視角探尋行之有效的實現途徑。
關鍵詞:情感認同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踐行
中圖分類號:D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20)03-0132-03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凝結著全體人民共同的價值追求,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社會發展各方面,轉化為人們的情感認同和行為習慣。”[1]作為凝聚中國力量的思想道德基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成為“日用而不覺”的準則,需要經歷認知認同、情感認同、實踐認同三個相互影響、相互關聯的階段,其中認知認同是基礎,情感認同是關鍵,實踐認同是目的。情感認同是連接認知與行為的重要中間環節,只有將道德理論內化為自己的觀點和言行,才能達到知行合一的效果,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才能落地生根。
一、情感認同在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意義分析
情感認同是人們對態度對象積極或消極的評價,以及據此引發的情緒情感,它是態度的核心與關鍵[2]。以情感認同的四種功能為抓手,分析它在培育和踐行核心價值觀中的重要意義。
(一)情感認同的知識功能有助于增進認知
情感認同具有知識功能,個體對有利于獲得相關知識的情感認同對象,會給予積極的態度回應,態度上的重視會提升個體學習知識的主動性,促進個體認知的深化和理解的加深。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并不是空洞的口號和理論,它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的交織同構,這種情理交融的價值追求,折射在個人學習、工作、生活的點滴實踐中,滲透在全社會每個家庭的日常生活中,使有不同利益需求的個體能探索出適合自身水平的理論,伴隨個體閱歷的豐富和知識的增長,其對核心價值觀的認識會不斷深化。
(二)情感認同的適應功能有助于轉變態度
情感認同具有適應功能,態度受到外界環境影響而發生改變表現為個體對環境的“適應”。如果情感認同對象能在某種程度上滿足個體的利益需要時,個體會表現出正面、積極的態度[3]。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引導航向,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指明社會主義事業的前進目標,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旨在樹立時代新人的行為規范。作為新時代的公民,順應時代潮流是大勢所趨,這樣才能滿足個體對未來發展的需求,指引個體前進的方向。
(三)情感認同的固化功能有助于確定傾向
情感認同具有固化功能,個體遇到態度對象會產生心理應激反應,對態度對象的認可或否定直接成為進行其他心理交流甚至行為踐行的基本前提。由于個體認知存在先入為主的特點,因而依托以往的生活經驗和價值取向形成的對事物的態度往往會成為個體的習慣性反應。因此,在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過程中,通過將意識形態理論灌輸到個體頭腦中,引導個體按照符合核心價值觀的要求思考與實踐,不斷豐富核心價值觀的傳播途徑,使其能夠落細落小、落地生根,從細微之處推動個體生成正確認知。
(四)情感認同的動機功能有助于預測行為
情感認同具有動機功能,個體在社會交往的過程中會產生情感上的心理相關性,情感認同作為行為的心理準備狀態會預測個體的反應情況,會內在地制約個體以某種感情強度付諸行動。個體道德行為的傾向深受其內在的主觀意識所影響,而這種主觀意識在很大意義上取決于道德主體對普遍奉行的道德規范的認可程度,即道德情感的認同度,如情感認同程度高,則對核心價值觀的學習理解認識深、踐行執行力度強,如果能獲得普遍認同,則會強化道德世界中社會成員的一致性,實現深層次的情感認同。
二、情感認同在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現實困境
情感認同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在實處的著力點,然而,當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情感認同方面存在問題,無法達到預期效果。
(一)傳播者自身情感認同缺失
情感認同要求對感知對象具有一定程度的情感感應定位,定位的高低影響甚至決定個體對待感知對象的態度和行為。當前,一些信息傳播者對核心價值觀仍然存在某種程度的情感缺失,歸根結底是傳播者理論認知不夠、情感認同不深、實踐鍛煉不足。信息傳播者肩負著傳播和引導核心價值觀踐行的使命,其是否真正形成了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情感認同至關重要。如果對教育傳播的內容缺乏信心,就會對目標受眾的說服表現出猶豫不決的態度,這將使受眾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產生懷疑。
(二)接受者接收信息因人而異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是傳播者和接受者之間互動的過程,接受者通過接收、解碼來獲取信息,受眾需要全面接收傳播者傳遞的信息,包括言語和行為,并將從初始形式接收到的信息轉換為普遍可理解的信息,之后通過匯總和整理全面理解信息。在這一過程中,接受信息是基礎,解碼信息是中介,理解信息是總結。接受者在核心價值觀的傳播過程中會根據自身的不同特點、不同需求,有選擇性地接受信息,因此,其選擇信息的全面性、深刻性很難衡量,作為核心價值觀情感認同之基的信息接受如此因人而異,情感認同的構建更難實施。
(三)呈現形式針對性不強
在內容方面,核心價值觀開發個體的內在需求不夠,因而無法根據個人利益要求進行有針對性的推廣、宣傳和培育。情感認同依賴內在的自我意識,這就表明“只有那些符合自己利益的外界信息和刺激才能被認可和接收” [4]。就方式而言,核心價值觀在傳播過程中沒有應用合適的策略和方法,存在急于求成的趨向。信息的傳播必須講求方式方法,既要實事求是,又要突出重點,既要講求效率,又要注意循序漸進。當接受者與傳播者觀點一致時,單面論述比雙面論述效果要好。當二者觀點有分歧,且雙方都不能用有力的論證說服對方時,雙面論證效果更佳。
(四)社會環境缺乏親和力和凝聚力
社會環境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載體和現實土壤,當前社會矛盾時有激化和加劇的傾向,各種報復社會的極端行為也偶有發生。極端事件的發生固然有特定因素的激發,但歸根結底與社會親和力缺失、社會環境情感淡漠關系密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同樣存在這個問題[5]。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彰顯社會親和力是當務之急。對價值觀的認同認知和情感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釋放社會親和力和凝聚力,才能使核心價值觀行之久遠傳之廣遠,才能被群眾接受并付諸行動。
三、情感認同在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路徑思考
既然情感認同缺位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傳播過程,因而,探索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情感認同的有效路徑尤為重要,將從傳播者、接受者、呈現形式和社會環境四個方面展開分析。
(一)傳播者:增強理論認知,實現身體力行
理論堅定是傳播的前提,傳播者只有緊密結合新時代新實踐,多思多想才能學深悟透做實,不斷樹立職業自信,培育情感認同,發揮自身的示范作用,不斷創新培育方式和踐行理念。
1.認知是情感認同的基礎
信息傳播者應筑牢理論素養和知識基礎,以扎實的理論認同增進自身情感認同。同時,有意識地提升傳播者傳播核心價值觀的能力。運用“受者中心論”,對特定群體的利益需求、生活習慣等特征進行思考與探究。轉化培育方式,注重核心價值觀的生活化和日?;?,選擇活潑多樣、圖文并茂、動靜結合的方法,以榜樣激勵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平凡而生動的現實事例來說服人,從而引發情感共鳴。
2.踐行是情感認同的深化
傳播者自身表現出來的公正性和可信性直接影響接受者的情感認同程度,傳播者的以身作則、率先垂范、言行一致,會給接受者樹立良好的榜樣,使得接受者在實踐中主動追隨和效仿,因而要有針對性地開展主題性強的社會活動,使核心價值觀的教育具備可以確切感知的日常具體形態,將核心價值觀全覆蓋到社區、學校、企業、鄉村等,滲透到人們生活的各個角落。
(二)接受者:適應多元需求,實現信息共解
馬克思指出,“利益把市民社會的成員彼此連接起來” [6]。對受眾而言,符合自身利益需求、價值需要和與自身關聯性較高的信息,才可能以中心路徑的方式去解讀。
1.適應個體多元化需求
要考慮目標受眾的價值需求,努力使核心價值觀的內容和形式與個人的生活經驗一致,準確把握教育傳播對象的心理。深度開發受眾群興奮點,確定和強調說服傳播的重點,與目標受眾共建價值,形成深層次心理認同,從而顯著增強情感認同。
2.構建高度的個人關聯性
信息對個人的相關度與個人思索信息的重視程度成正比。因而要盡可能多地利用傳播技巧,努力提高其與受眾的關聯性。最常見的策略是雙方之間的互動,例如在線評論、投票互動等,通過互動讓受眾感覺到自己與核心價值觀密切相關,以便增加受眾選擇中心路徑接收核心價值觀的可能性,達到增進受眾情感認同的目的。
(三)呈現形式:選擇差異內容,創新多樣形式
就呈現形式而言,應根據受眾自身理論水平對核心價值觀進行層次多樣、差距合理的解讀,創新培育形式,以人性化的思路融入日常生活。
1.選擇適度壓力的信息
根據費斯汀格的認知失調理論,傳播者應該了解教育對象的初始態度和認知系統,并根據教育對象和目的選擇適當差距的信息,如對接受過高等教育的群體要以深層次理論挖掘為主,從科學與價值層面將核心價值觀貫穿于各類學科。而對文化水平較低的群體,核心價值觀的傳播要貼近實際、結合生活,從融入個體日常生活的角度闡釋。
2.形式上新穎性與重復性相統一
根據態度改變理論,傳播者要在合適的時機根據接受對象的掌握程度有針對性、有限度地重復。因為新鮮的事物總能喚起個體更高更集中的注意力,所以,核心價值觀的培育要將理論與實際聯系起來,避免語言僵化和思維遲鈍,不斷創新傳播形式和溝通策略,開展喜聞樂見的傳播活動,實現重復性與新穎性的統一。
(四)社會環境:增強社會凝聚,筑牢環境親和
社會環境是社會成員共同生活的空間,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環體,也是社會成員參與社會活動、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實踐場所,要構建霽風朗月的社會環境,以親和力助推情感認同。
1.增強文化環境的凝聚力
文化環境通過凝聚社會成員的思想共識、保證社會成員的身份認同來促進社會成員的思想統一。將核心價值觀的內容輻射到社會的各個角落,滲透到全民教育的整個階段,充分發揮文化潛移默化的影響力,助推核心價值觀能夠于無形中影響人們的一舉一動,并將輿論陣地和娛樂世界齊抓共管,為核心價值觀的傳播營造有利氛圍,使它像空氣一樣無所不在、無時不有,以潤物細無聲的形式增強個人的情感認同。
2.筑牢社會環境的親和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種價值觀要真正發揮作用,必須融入社會生活,讓人們在實踐中感知它、領悟它,在落細、落小、落實上下功夫?!盵7]因此,要把建設法治政府、推進依法行政放在突出的位置,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服務思想,以春風化雨之勢教育人,以民生為本之旨尊重和保障人權,堅持加強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建立健全和諧城市、大美鄉村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使核心價值觀的傳播行之有效,社會親和力能穩得住當下,看得到未來。
四、結語
人類道德的存在價值和運行方式,決定了道德必須由外在規約過渡到內在自覺,維系道德的關鍵在于人們內心的信念。通過本文的分析,認識到培育和踐行核心價值觀無法畢其功于一役,那么,如何提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感召力、凝聚力,引導人們把核心價值觀作為明德修身、立德樹人的根本遵循,從而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的社會將是長期發展的目標。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2.
[2]侯玉波.社會心理學[M].3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24.
[3]鄒海燕,柳禮泉,張君.社會心理學[M].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03:31.
[4]馮留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路徑探析[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2):13-18.
[5]湖北大學.文化建設藍皮書:中國文化發展報告(2017)[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7:273.
[6]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75.
[7]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83.
責任編輯:趙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