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科技”作為網絡新名詞,多指經由高科技演變而來的具有創意的時尚高新技術,也指那些能帶給用戶不同于以往科技產品體驗的硬件與軟件相結合高端新技術。音樂藝術作為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精神文化產品,已成為多數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糧。數字互聯時代,借助3D全息、人工智能(AI)、虛擬現實(VR)等時尚高新科技,人們對音樂藝術有了更多元的體驗。
21世紀是高新技術快速發展的信息化科技時代,高新科技的廣泛應用使各行各業發生了深刻的產業變革。以互聯網為核心的新一輪科技發展給人們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帶來革命性變化。
伴隨技術的不斷升級研發,人們也開始密切關注和思考新媒體技術的變革與發展給相關產業帶來的影響,并探索新技術的創新應用路徑。高新技術也給內容傳播帶來了巨大變革,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促使網絡直播、自媒體平臺等新應用和新業態不斷涌現,并重塑新媒體時代的媒介傳播格局與輿論生態。
在高新技術的助推之下,新媒體音樂項目正在成為影響和推動中國音樂產業發展的新動力。其中,人工智能作曲與配樂、虛擬現實音樂會等具有創意的項目不僅被各大數字音樂平臺所關注,也讓人們更多關注科技的創新步伐與實踐應用。
當音樂與科技的交集越來越多,音樂與科技相生互補,跨界融合發展的趨勢愈加明顯,音樂與科技、美術、文學、戲劇的對話不斷加強。通過人工智能、虛擬現實、增強現實、3D全息技術等,當代音樂藝術有了新的發展,也得到了更廣泛的普及與推廣。
數字時代的音樂的創作、制作與傳播等環節與科技發展緊密關聯。基于高新科技而推出的各種流媒體音樂產品開始走進我們的生活,給用戶帶來非同凡響的音樂視聽新體驗,顛覆了傳統媒體音樂傳播給人們帶來的視聽感受。依托新技術和新媒介,音樂藝術的生產、傳播和消費也更趨于數字化,并從數字化走向網絡化與智能化。
當今音樂藝術與科學技術加速融合發展,特別是“在音樂創作領域,以科技手段為核心的音樂創作方式不斷出現,不僅豐富了音樂的品種,也豐富了人們的聽覺乃至視覺世界?!雹偈謱懹涀V曾是傳統作曲家記錄音樂的重要方式,但是在智能互聯時代,音樂創作或記譜有了新的方式:電腦打譜、鍵盤輸入、模擬演奏記錄音樂等,后經由電腦軟件系統自動生成樂譜或音樂作品。這種快捷的生成與轉換讓更多的音樂學習者可以嘗試不同組合的作曲,感受音樂創作帶來的樂趣。
隨著移動終端音樂創作類App的推廣,計算機音樂創作與制作體驗已經不再是專業音樂人士的專屬探索領域,而是開始成為更多普通大眾學習和感受音樂的重要工具?;ヂ摼W時代,即使不懂音樂的“小白”也可以自主學習“庫樂隊App”等音樂創作與制作軟件,運用手機或平板電腦等媒介終端來進行各種音樂創意制作。
互聯網在線直播技術也讓演唱會、音樂節等音樂資源最大化地被用戶享用和消費,并為音樂產業找到更多商業模式提供可能。如今,不論是在電腦端,還是在移動終端,用戶都可以在線體驗流暢的高清視頻直播,并且可以實現便捷的線上互動體驗。
不僅音樂演出市場,校園學術交流活動也更多借力互聯網在線直播技術。近年來,在國內各專業音樂院校舉辦的音樂創作與交流活動中,就經常使用在線直播技術進行開放直播。在線直播技術讓高等音樂學府等所舉辦的高端音樂賽事與活動能夠通過互聯網技術得到更多推廣和普及,使身處異地的網絡用戶能夠實現同步關注、觀摩和參與式學習。
智能制造正在成為全球制造業發展的重大趨勢,3D、VR、AI等“黑科技”正在不斷刷新我們的音樂體驗。
3D電影、3D歌劇、3D全息演唱會、3D音樂……3D的概念從視覺到聽覺,正在為新媒介時代的用戶營造一種不同于以往的全新視聽體驗。通常而言,3D音樂應包含兩個以上的不同聲音信息聲道,通過采用立體聲錄音等技術進行錄制,布局形成球面立體聲,以力求還原更為真實的自然聲場。借助耳機虛擬3D技術,可以給用戶營造三維環境聽感,感受不斷移動的聲音效果。
借助3D技術,運用數字立體電影技術和環繞立體聲可以拓展舞臺藝術空間,讓觀眾感受到不同于常規舞臺、音樂廳或歌劇院觀賞作品的藝術體驗,觀眾也會感覺仿佛自己置身于舞臺、音樂廳或歌劇院的最佳位置,同時會有身臨其境某一場景欣賞藝術作品的體驗。通過佩戴高品質3D全息眼鏡,可以“為你營造一個通透的環境、全息圖像、高清影像和空間聲音,所以你同時可以在真實的世界中看到全息影像。”②
在VR場景體驗中,聽覺和視覺是可以被自由利用的。為了提升虛擬現實體驗,需要高質量的圖像和音效來增強體驗。隨著VR產品的推出與普及,如何營造炫酷的音效成為關注點。采用3D音效,通過利用空間坐標軸,即x軸、y軸和z軸內聲音與聽者的坐標位置,能為聽者營造更為立體的沉浸式音效體驗。在動態的x軸、y軸和z軸中,隨著位置的變化,預錄聲音也會隨著位置的變化進行左右、上下、前后的變化,使人感覺自己正處于某一特定環境中,感覺更加逼真。在技術上,正確執行音效能夠有效增強某一場景的臨場感,傳遞出環境信息與位置信息。加上特殊的視覺效果,通過頭部追蹤物體轉換場景,能夠加強視覺與聽覺的作用下所帶來的沉浸感。
國內外多家科技公司均在虛擬現實技術與服務方面有所探索發展。在多家科技公司推出的全息眼鏡中,融合CPU、GPU、全息處理器等技術,并結合特殊處理的圖片、影像和聲音,讓用戶進入虛擬現實環境。③伴隨越來越多的音樂公司開始涉足VR領域,音樂演出活動主辦方也開始運用時下尖端高科技,在現場演出中引入了“黑科技”。摩登天空的草莓音樂節就曾啟用“VR戰略”:VR直播音樂節、VR版演唱會、VR版劇場演出等,借助VR技術來實現演出場景的延伸與拓展。加入VR的音樂節,也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
人工智能作曲與伴奏也開始成為高等音樂院校積極開拓創新的重要學術新領域。當中央音樂學院首招音樂人工智能專業方向博士生的消息一經發布,就引發學術界的廣泛關注。更早些時候,在中央音樂學院所舉辦的“AI之夜--音樂人工智能伴奏系統音樂會”中,技術團隊與音樂家攜手首度嘗試人工智能為音樂演出伴奏的形式,是國內專業學術團隊試水“黑科技”的一次創新嘗試。
高新技術為音樂藝術的創作與傳播插上了“隱形的翅膀”,為我們提供了新的創作與體驗方式,拓展了音樂藝術的表現空間和體驗場所。然而,也引發了我們對其利弊的一些思考。
首先,關于正面效應。高新科技力促傳統音樂產業的轉型與發展,催生了新的經濟形態,以移動終端為代表的新媒體正在成為音樂市場營銷的新渠道?;?D、VR、AI等技術而推出的各種音樂作品、產品與項目開始走進我們的生活,給用戶帶來不同以往的音樂視聽新體驗,顛覆了傳統媒體音樂傳播給人們帶來的視聽感受。與此同時,科技的推動下,音樂文化藝術的傳播也呈現出互動傳播、人人傳播、海量傳播的特點,以及線上與線下、虛擬與現實、數字與實體多元并存的局勢。依托新技術和新媒介,音樂產品的生產、傳播和消費也更趨于數字化,從數字化走向網絡化與智能化,互聯網正在深刻影響著音樂產業的發展模式。
在高新技術的助推下,音樂藝術在創新靈活的機制中脫穎而出,以移動終端為載體的數字新媒體音樂內容產業進入發展快車道。數字化存儲技術使得音樂藝術的保存與傳播得以打破時間與空間的壁壘,媒介與非媒介的邊界在淡化,技術與藝術的融合在深化,音樂藝術的創作與傳播途徑更趨多元。
其次,關于負面效應。技術之于藝術的關系,也引發了當代學者的批判思考。“我們不能不看到,科學技術的發展,在破除了宇宙自然與生命思維的許多神秘的同時,也大大壓縮了人類想象的空間,摧毀了不少‘詩意棲息的社會生態環境,嚴重沖淡了溫馨和諧的人文情感。”④特別是當代科技把各類便利的制作“法寶”賜予音樂藝術創作者的時候,也為某些消極現象和負面情緒提供了滋生蔓延的土壤,而此時的音樂藝術創作成果難免會不盡如人意。
當高新科技融入音樂創作領域,創作者使用鼠標和鍵盤在電腦上為音樂創作尋找各種聲音素材和合成效果的時候,曾經最具活力的紙本和樂器演奏結合的音樂創作已經悄然發生了本質變化;當人工智能實現為音樂演奏現場伴奏,或自動根據人工指令“創作”出各種音樂時,我們時常感到音樂淺薄與缺乏生機;當各種修音軟件盛行,舞臺上的歌者或許不再需要擔心音準問題,因為在后期制作中電腦可以完美修音,使任何具有瑕疵的現場演唱瞬間變得“完美無瑕”……此時,我們不禁要捫心自問,這是我們所希望的高新技術助力音樂藝術發展嗎?
就此而言,我們不僅要珍惜高新科技給音樂藝術創作、制作和傳播等帶來的諸多便利,重視其對音樂藝術創作的正面的增值效應,也應關注和警惕其所產生的反向的、負面的、異化的效應。
注釋:
①廖家驊.科技:音樂的一柄“雙刃劍”[J].中國音樂,2010(01):173-175.
②陳金城.體驗3D全息眼鏡在微軟看“黑科技”[J].計算機與網絡,2016,42(01):18-19.
③李小瑩.虛擬現實引領音樂視聽新體驗[N].中國藝術報,2016-03-09(004).
④董學文.科技進步與藝術發展矛盾關系斷想[J].文藝研究,2002(01):18-22.
李小瑩 ? ?中國傳媒大學音樂系副主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