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饒鼎?吳國慶?蘇嘉寧?于璐?孫佳慧
校園暴力事件在我國頻頻發生,社會大眾對此的關注度也越來越高,因此找到校園暴力發生的原因以及防治辦法就成為了目前亟需解決的問題。本文重點從家庭的角度分析了校園暴力的產生原因,歸納了家庭關系、家庭教育和家庭結構三種可能性,并從社會工作的角度,給出了專業的解決辦法。
校園暴力事件在我國屢見不鮮,給社會帶來了巨大負面影響,讓每一名學生都成為了潛在受害人。惡性校園暴力事件給大家敲響了警鐘,校園暴力不是新議題,關于預防和治理校園暴力的政策和法規也日益增多,但依然沒能阻止校園暴力的蔓延?;谠摤F實,我們引入了一個新穎視角,即以社會工作作為出發點,把家庭作為審視校園暴力問題的核心視角,希望通過該視角為校園暴力問題的成因追蹤、暴力發生后的介入策略等提供行之有效的社會工作專業技巧和方法。
一、該視角合理性分析
社會工作是一種助人自助的活動,若解救危難是“授人以魚”,那麼社會工作的最終目的則是“授人以漁”。校園暴力問題的解決,不能只停留在教師、家庭、學校等對受害學生的單維或多維保護,而是要幫助學生培養自我保護的意識,利用社會工作的專業方法正可達到該目的。
家庭是生命成長的溫床,是孩子最開始接受教育的地方,父母用自己的行為、態度和情感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帶領孩子逐漸由生物人走向社會人。家庭對人的發展的影響是不容小覷的,執果索因,家庭正是孩子行為問題的上游。有關校園暴力問題的研究多是從學校保護、社會文化等方面考量的,家庭因素的考慮為校園暴力問題的成因歸納提供了新思考,同時也有助于提升社會重視程度、整合克服該問題的社會支持資源。
二、校園暴力發生的家庭歸因
(一)不良家庭關系提供錯誤學習范式
核心家庭的家庭關系包括兩個層面,即夫妻關系和親子關系,它們二者相互影響、聯系緊密。穩定、良好的夫妻關系可以為孩子提供合理的社交關系范式,為孩子的人際交往提供替代強化的資源,幫助其建立良好社會關系、養成良好社會互動。不良家庭關系的負面影響巨大,有學者研究發現,親子關系的長期不對等,如倒三角型家庭的孩子會因家庭權利過大而將控制行為復制到朋輩群體中,進而演化為暴力行為。專制型家庭中的孩子過于受控,其在脫離父母后會因過于壓抑而將不良情緒和行為轉向對自己沒有控制權的同齡人,校園成為其釋壓場所,暴力成為其發泄形式。
(二)不良家庭教育造成心理和行為偏差
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內由父母或其他年長者對新生一代進行的教育活動,日常相處中,父母的態度、情感和行為都對孩子產生了直接或間接影響。心理學家霍妮提出了“基本焦慮”這一概念,它是指獨自面對嚴重問題且完全無助的感受。在教育過程中,父母若缺乏對自身行為的認識,沒有親職意識,缺乏生育感,在教育中采取“專治”、“過度保護”、“反復無常”、“冷漠”等不當行為,孩子則會因此而產生基本焦慮?;窘箲]不利于孩子發展健全人格,同時也為暴力行為的發生創造了條件。孩子依賴于父母而生存,他們無法挑戰父母,在脫離了家長的校園環境里,一旦有類似情境讓其感受到在家庭中形成的基本焦慮,積累已久的敵意就會釋放,暴力行為隨之產生。
(三)家庭結構的潛在影響
父母角色的缺位導致家庭結構的不完整,影響家庭功能的正常發揮,有學者研究發現在不完整家庭結構中成長的孩子更有可能成為校園暴力的施暴者或受害者。在缺乏父親作為性別榜樣的家庭中,男孩難以完成同性模仿和觀察性學習,其只能感知母親身上的女性性別特征,導致其缺乏大眾認同的“男子氣概”,其自身也難以形成性別認同,無法達成大眾的性別期待使其極易成為校園暴力的受害者。
三、校園暴力的社會工作介入
(一)“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的應用
校園暴力的形成原因復雜,社會工作者在進行校園暴力實務時,應充分認識到個人行為是個人和社會環境互動的結果,環境對人的影響不容忽視。想要從源頭制止暴力行為的再次發生,工作者就必須運用專業理論和方法綜合評估其生存環境,如施暴者的家庭狀況,觀察其家庭內是否有家暴和體罰行為的出現。在面對施暴者時工作者不應帶有歧視色彩,而應對其表示充分的尊重和接納,如果案主發現工作者的歧視態度,其可能封閉自己,不愿與工作者建立信任關系,抵觸工作的進行。工作者應發揮自己的生命智慧,運用好“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專業理論,調動自己的同理心來共情案主。學生時期要經歷很多轉折期,其會產生多重壓力,進而導致行為上的偏差。在和案主對質的過程中,工作者應幫助其把偏差行為往環境上上歸因,減輕其心理負擔,并給予其積極的期待和心理暗示,幫助其提高消除不良行為的自我效能感。
(二)個案工作專業方法的靈活運用
校園暴力的主體具有特殊性,根據埃里克森的心里社會發展理論和我國現有教育政策,工作者應意識到人類人格發展的五到六個階段都會在學生時期完成,在這一時期內他們都會遇到不同的心理和社會矛盾。家庭是孩子的主要歸屬地,工作者應深入了解案主家庭情況,分析其到底在哪一環節存在問題,如父母在孩子過渡期是否缺位,家庭功能是否發揮作用。個案工作是社會工作專業方法中最具針對性的, 對于有習慣性暴力行為的學生,工作者可以借鑒個案工作中的行為修正模式對其進行治療。當暴力行為再次發生時,給予其懲罰性刺激來減少該行為的發生,當其堅持一段時間不出現行為問題時,則可給予其獎勵性刺激來強化和規范其行為。對于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而出現暴力行為的學生,工作者可以借鑒個案里的人本主義治療模式,根據需求層次理論發揮同理心思考其需要是否得到了滿足。在服務過程中,工作者應以絕對真誠的態度和案主建立一種案主以前從未感受過的,能讓案主信任和放松的關系,用無差別的關懷協助案主表達其不良情緒,讓其感受到工作者的關愛,并獲得行為和認知上的成長。
(三)構建支持網絡
除了矯治不良行為,工作者還應該為受到校園暴力傷害的學生提供支持和服務。校園暴力給受害者帶來的不止是身體上的傷害,長期的校園暴力更是一種嚴重精神摧殘,造成的心理創傷是難以自愈。工作者可以開展互助小組,通過小組工作把遭受校園暴力的學生聯系起來,定期舉行小組活動來治療他們的心理創傷,消除其緊張、害怕等不良情緒。工作者應實施積極的家庭干預,如薩提亞的家庭治療模式,來幫助受害學生修復或重建其社會支持系統,充分調動家庭和學校力量為其提供充足保護,以期能實現社會工作的復原功能,恢復其安全感和信任關系,預防異常行為出現。
四、研究啟示
家庭對校園暴力的影響不應被忽視,無論是在預防、干預還是治療階段,家庭和父母都應該承擔起自己的責任、扮演起重要角色。社會工作者應該發揚社會工作維護社會工作正義的理想,充分調動自己的專業知識和技能,為學生、家庭和學校提供幫助,為消除校園暴力、恢復社會功能貢獻力量。(作者單位:山東工商學院 公共管理學院社會工作專業)
基金項目:本文系山東工商學院國家級創新創業訓練項目“關于校園暴力問題的社會工作介入研究——以家庭為核心視角(201911688041)”項目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