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官正 于瀟哲
摘要:《政府論》中的政治觀念一方面建立在洛克哲學思想的邏輯基石之上,另一方面也有著自身獨立的邏輯鏈條。洛克于此書中以自然狀態為“歷史”前提, 以社會契約論為理論基礎,以保護個人財產權為核心,詳細論證了國家權力的來源,以及國家權力結構和國家權力運行的理想模式。通過分析洛克《政府論》中政治思想邏輯中的幾個組成部分,即經驗主義認識論、對王權天賦論的駁斥、基于同意的政府理論和財產學說,對其各部分理論之間的內在邏輯關聯進行了推理與闡釋。
關鍵詞:洛克 政治哲學 自然狀態 財產學說
中圖分類號:D0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20)03-0246-02
洛克作為啟蒙時代最有影響力的自由主義者與英國經驗主義的開創者,在《政府論》中系統地闡述了關于政府和人類之間的關系,并且在此基礎上留下了洛克式的“社會契約論”以啟迪后人,在社會主義新時代重讀此書,更重要的是在分析其政治理論的基礎上探究其中的內在邏輯關系,為再次認識洛克與自由主義提供一個參考視角。
一、洛克政治思想的認識論基礎
任何一位思想家的理論都根植于其所處的時代環境,洛克也不例外。洛克的政治學說與啟蒙時代中觀念和方法的革新緊密相連。一方面,洛克的身份首先是一位哲學家,其次是一位政治學家,從這種意義上講,洛克的政治觀念是其哲學觀念之于現實政治的一種能動反映;另一方面,洛克作為一名積極的政治活動家,他的理論又在與現實的交鋒中不斷發展。然而,我們很少注意到其政治理論內在地包含著“洛克邏輯”,梳理這一邏輯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洛克的思想遺產。啟蒙時代,理性主義在與傳統宗教觀念的斗爭中占據絕對優勢,懷疑與批判精神的挑戰使得洛克需要為知識及對觀念的認識提供一種新的思路。知識從何而來?洛克認為知識來自于認識主體內部對于不同觀念的契合,而對于觀念的來源,洛克的回答是:“從經驗得來”。洛克認為我們的身體通過對外界環境的感知與內心的反思來獲得知覺印象,這些知覺印象印刻在類似于白板的心靈中便產生了觀念,認識主體通過對于觀念之間關系的反思便產生了知識。可以說,洛克的這種經驗主義奠定了其政治理論的認識論與方法論基礎。
第一,將人類心靈比作“白板”這一認識否認了人類智力和個體的差異。對于知識的獲得完全依賴于感覺印象,這間接地表明并沒有超出一般大眾的人和能力。認識能力上的無差別導致了政治理論上的政治平等主張,即洛克在描述自然狀態時提到的“平等的狀態”。這種狀態下的人們擁有相同的身心能力、彼此平等且不存在從屬或受制關系。第二,觀念來自于感覺的思想打破了關于固有真理的觀念。人類完全可以憑借自己的理性與判斷拋棄對于“天賦原則”的盲目接受,并且可以通過自己的感覺與反思來獲得真正的知識。既然知識來源于個體的經驗,那么個人便從擺脫集體奴役的努力中獲得一種政治獨立。這種政治獨立表現在個人可以完全自由地按照自己的想法來處理自己的財產和人身。這意味著洛克將斯多葛學派的自然法傳統轉化為一種個人尋求自我保存的權利。這一自然權利不僅沒有隨著個體進入政治社會而喪失,而是成為了限制政府權力的重要條件。第三,經驗主義劃分了一個嚴格的限度來區分對于客觀物體的感知。任何超越客體或直接范圍的感知都是不可能的。這也就意味著要想獲得真正的知識,首先要承認人類理性的有限性?;诖朔N認識論,洛克在《政府論》上篇中對菲爾麥的天賦王權論進行了系統詳盡的反駁。
二、建立在批駁天賦王權基礎上的財產學說
洛克寫作《政府論》的部分原因就是為了反駁菲爾麥爵士的理論。1640年左右,菲爾麥寫了《先祖論》為專制王權辯護。菲爾麥通過《舊約》中上帝與亞當的故事論證了國王的統治權來自于上帝給予亞當最初權利的遺產,即天賦王權。這一理論暗示了民眾是統治者的奴隸或財產,而統治者的統治不需要經過人民的同意,甚至在威脅公共利益時也不能對其進行反抗。洛克則區分了統治的權利和服從的義務。公民之所以服從統治者,完全是出于自我保存,以及對和平與秩序的需要,而非統治者的權威。因此,當統治者的行為侵犯了人民的財產或威脅到公共安全時,人民就有權利進行抵抗?!墩摗氛且载敭a私有作為全書論述核心,于1689年8月出版,在資本主義和封建主義展開激烈斗爭的時代背景下,洛克對菲爾麥的批駁合時宜地推動和捍衛了1689年的“光榮革命”。
另外,在批判菲爾麥的基礎上,洛克構建了財產學說,這可以說是其政府理論的核心。政府產生于人們自我保存的需要,而自我保存的基礎和前提便是財產。洛克要想為財產權辯護,首先要解決的一個難題回應菲爾麥的觀點,即個人對于上帝給予全人類共有東西的私有化要求是如何成為一種正當的權利的。洛克在自然狀態中找到了答案。自然狀態下,個人對于自己擁有一種無限的自由。除了“自身”之外,沒有其他的東西是生來就屬于自己的。因此,財產的基礎也只能從這種自我所有權之中尋找。沿著這種思路,個人財產的獲得就來自于對自身所有權的延伸,即“他的身體所從事的勞動和他的雙手所進行的工作”。經過自身的勞動,人們從共有物之中確立了自己的財產。通過“勞動”,不僅為個人的獲取提供了正當性,而且創造了大量的社會財富。關于財富的創造,洛克在自然狀態中設置了兩個界限:自身能力的限制與生活需要的限制。這兩種限制都建立在財產極易毀壞的前提下,然后經久耐用的金銀等貨幣的出現打破了這一前提并釋放了人們的勞動活力。人們可以將自己所需之外的剩余產品換成貨幣,這樣,個人對于財富的無限獲取就是合理的。政府的目的也不僅僅是單純的保護財產,而是通過各種手段促進財產的增長。當然,我們不能忘記,洛克的財產學說是為解釋政治社會首要目的而產生的,并非社會意義上的財產學說。
三、基于同意的政府理論
“同意”作為一種術語進入西方政治術語體系要歸功于洛克。“同意理論”是洛克對政治權力的性質、政府的合法性,以及社會共同體起源的系統論證。不同于菲爾麥以《舊約》中的解釋為理論支撐,以經驗主義方法論為指導的洛克相信政治社會起源于人的切身感受和現實需要。政府與政治權力既然是根據人類的需要而設立,那么對它們的考察就要回到未存在它們的狀態,即洛克思想實驗室中的“自然狀態”?!白匀粻顟B”是洛克考察政治權力問題的起點,但它也僅僅只作為一種工具性概念存在。換言之,這一狀態是否實際存在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是否能夠符合人們的實際感受和常識。既然自然狀態中不存在政治權力這種強制力,那么人人生而自由并且互相之間平等且獨立就是合理的。需要注意的是,這種自由雖然是“無限的”,但卻不是“放任的”,它受到自然法的內在限制,這意味著洛克的自然狀態是一種雖然不存在政府,卻存在著一種天然的道德律的有限約束狀態。人們在理性的范圍之中根據自己的意愿行動,在總體上服從“于公道和正義”的要求。因而,洛克筆下的自然狀態“是一種完備無缺的自然狀態”,同時也是“一種平等的狀態”,既然自然狀態如此美好,那政治社會就沒有存在的必要,因此,洛克要找到自然狀態中的不足之處來探討政治社會的起源。這一不足之處可以歸結為理性的不穩定性。自然狀態下的人們并不總是自覺地遵守正義和公道,而是經常超越自然法的界限,使用暴力奪取別人的財產,被當作一個“危險的和有害的動物看待”。對待這些人除了暴力的法則外別無他法,洛克將這種暴力法則稱為“自然法的執行權”。一種法律若沒有一種強力確保其得到及時有效的執行便沒有存在的實際意義,自然法亦然。因此,自然狀態總體上是和平的,但卻不是穩定的,正是為了克服這種不穩定性,才產生了政府與政治權力。
既然自然狀態中的人們彼此平等,那么每個人便擁有同等的“自然法的執行權”。這里需要注意的是,雖然洛克在“論戰爭狀態”與“論奴役”兩章中論述了其他兩種支配性強力,但洛克認為它們都是違背自然法的產物。因此,“自然法的執行權”是政治權力產生的唯一合法來源。問題在于,人人平等地擁有這種執行權在理論上是成立的,但在現實中只會導致霍布斯意義上的人人反對人人的戰爭狀態。因此,需要一個人造的“權威”作為公正的各種爭論的裁判者。邏輯上,洛克的自然狀態必然導致戰爭狀態,人們為了逃避戰爭狀態而根據一定的原則組建了政府。組建政府的原則正是自然狀態中缺少的基于普遍同意的“契約原則”。洛克認為政府作為整體而行動的權力只能來自于大多數人的同意。人人為了獲得穩定的安全和擁有更多財產的可能性而同意訂約形成一個政府。根據契約,個人將自己執行自然法的權力讓渡給政府,政府可以作為一個政治權威為實現個人的自我保存、維護個人的財產而對非理性之人執行懲罰。在契約主體層面上,契約雙方既涉及人們與統治者,也涉及人與人之間;在契約內容層面上,人們讓渡的只是執行自然法的權力,而在自然狀態下擁有的生命、健康、自由和財產權利并不能出讓,由此,這種多數人的同意給予了政府合法性。在洛克死后半個世紀的大衛·休謨就認為,洛克是在間接地否認那些未經多數同意而產生的政府的合法性。但是,過去與現在并未產生洛克意義上的合法的政府,因而這一理論似乎構成了無政府主義的本質。洛克同意理論的另一個問題在于“同意”究竟如何被確定。洛克給出的答案是個人在“責任年齡”之后簽訂同意的契約書。但是,對于那些沉默的同意的確定與存在,洛克并沒有給出一個令人信服的解釋。
施特勞斯認為邏輯學與政治在本質上因“折衷”問題而相互矛盾,而洛克的政治理論就是“折衷”精神的體現。如果以理解而非創造的態度對待某一學說,那前提條件就是首先將其視為預設條件下一個邏輯連貫的體系,而不是造成“六經注我”的問題。洛克的政治理論就是在預設人生而自由的條件下,以經驗主義為指導,對政府合法性考察的邏輯表達。
參考文獻:
[1]沙金.走向有限政府:洛克政府理論及其啟示[J].學術論壇,2012,35(2):27-30.
[2]林國基.洛克的“創世紀”:讀《政府論》[J].政法論壇,2011,29(5):158-161.
[3]李霞,明輝.對法治政府理論的法理分析:解讀洛克《政府論》中的有限政府理論[J].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24(3):57-62+67.
責任編輯:劉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