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傳剛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呈現蔓延之勢,導致金融市場劇烈下跌。2020年的世界經濟,頭頂上已經落下了一只黑天鵝。
過去兩個月,國家出臺了各種財稅及金融政策,希望幫助企業紓困。但打鐵還需自身硬,企業想走出逆境,關鍵還是要靠自己,若想持久生存,企業家必須具備反脆弱能力,將危機化為機遇。
從目前看,確實有一些行業和企業抓住了機會。例如,疫情導致很多人只能在家里遠程辦公,孩子也要在家里上網課,各種網上辦公和視頻會議軟件一下子火了起來。火到什么程度?下載量不僅超過了過去幾年的總和,甚至連后臺服務器都崩潰了好幾回。
疫情讓這些提供遠程辦公服務的企業因禍得福,一下子增長了幾百萬甚至上千萬的用戶,其產品的極限服務能力也得到了測試,就連用戶的吐槽和批評,也是企業平時花錢都買不來的反饋。
各類消費電商在疫情中也異軍突起。由于平時喜歡下館子的人現在都下廚房了,他們對新鮮食材及制作器具的需求出現了大幅增長,就連酵母都出現了久違的“被買斷貨”現象。于是,生鮮電商的客戶和訂單不減反增,快遞小哥變得更加忙碌。
此外,在線教育、在線健身、電子游戲、直播等行業,都成了宅在家里的年輕人和學生們的最佳伴侶。
其實機遇并不是數字化企業的專利,它屬于任何愿意去嘗試和創新的組織。但是,傳統的中小微企業在數字化方面意識弱、能力差,布局慢,因此在面對疫情時非常吃虧。只要它們愿意及時糾正失誤,現在也不算太晚。
比如傳統餐飲連鎖品牌“西貝莜面村”的老板賈國龍,疫情之初曾在網上說,因為店中無客,公司面臨倒閉的風險。但之后,他很快調整了經營策略,把線上外賣作為眼下最為核心的業務,迅速讓企業恢復了部分運轉能力,從而可以繼續堅持下去。
疫情對企業的沖擊是客觀存在的,但也帶來了不少啟示。首先它告訴我們,企業的數字化生存已經成為一種必需。在今天這個時代,無法通過互聯網解決問題的公司已經毫無競爭力可言。只有盡早實現管理和經營的數字化,企業才能在激烈的內外環境中幸存下來。
其次是要有快速的應變能力,任何不求新、不求變的企業策略都等于坐以待斃,遲早會被淘汰。天上不會掉餡餅,在疫情中異軍突起的公司也不是一天建成的,那些思想和行動落后的企業要痛定思痛,抓緊時間推進自我進化。
從全球視野看,此次疫情也是對中國企業整體能力的一次大檢閱。截至目前我們可以說,中國企業的整體表現不錯。盡管生產受到了一定干擾,卻展現出極強的反脆弱能力、協調能力、彈性以及責任感。比如我們僅用了一個月,就基本解決了口罩短缺問題,現在已開始支援全世界的抗疫戰斗。擁有這樣的企業實力,我們不必懼怕任何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