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予菲 劉嘉穎

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局部)。
900多年前的北宋,杭州暴發了一場瘟疫。已在官場浮沉十年的蘇軾,正好任職于此。眼看莊稼顆粒無收,百姓衣食無著,他心急如焚卻臨危不亂,迅速開啟了一系列救災行動。
興趣廣泛的蘇軾,對醫書有所涉獵。此時,他想起了一副名為“圣散子”的秘方,立馬將其公開,并印制成冊。同時分發醫藥,鼓勵民間醫師行醫,打壓做黑心買賣的藥鋪。他還修建了一座安樂坊,用于臨時隔離病人,提供治療。很快,這場疫情平息了。蘇軾的防疫措施得到了朝廷認可,尤其是那座堪稱“北宋版雷神山”的安樂坊,被大肆推廣,在整個宋朝沿襲下來。
“蘇軾的這次救災,恰好反映了宋朝完善的醫療體制與較高的醫學水平。可以說,在商品經濟繁榮的宋代,醫學也得到了極大發展。”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副院長黃小峰向《環球人物》記者介紹。
蘇軾治療瘟疫的故事,被記錄在文獻典籍中,為后世所知曉。而那些病人買藥、醫生出診的醫療日常,則被勾勒描摹,通過宋畫流傳了下來。
想了解北宋市井風俗,繞不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作為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它一直被視為古代風俗畫的巔峰之作。5米多的長卷上,汴河中船只穿梭,街道旁店鋪林立、人煙稠密。畫中有北宋的商業——最顯眼處的十字路口東北角,是一座氣派的酒樓;有考究的器皿——二樓的飯桌上有一件頗具宋代特征的酒器:可以溫酒的注子與注碗;有娛樂和社交——酒樓門口的食品小攤旁,一群人圍在一起,聽一個大胡子老者說書……
諸多行人與店鋪中,畫家也用細致的筆墨描繪了多處與醫藥有關的圖景。
長卷最左端有座醫館,名為“趙太丞家”,共三座院落,建得很氣派。醫館門前兩側豎兩個招牌:一為“大理中丸醫腸胃冷”,一為“治酒所傷真方集香丸”,其后立有一招牌“趙太丞理男婦兒科”,左側門旁又有條匾“五勞七傷調理”,室中一婦人正抱著嬰兒就診。這家醫館門牌醒目、科室齊全,相當于宋朝的三甲綜合醫院。黃小峰介紹:“宋代人常用自己的姓名或官名為店名,趙太丞家的經營者,很有可能是宮廷太醫的后人。”
《清明上河圖》整幅畫中央還有家診所,門前“楊家應癥”的豎式匾額高掛,門口一成年男子正牽著一小孩往里走,而不遠處一輛馬車正在駛離診所,車上躺著剛剛看完病的人。“這是一家私人醫鋪。能將醫鋪開在城門內地段優渥的十字街上,說明彼時坐堂醫生的經濟收入已經很高了。”黃小峰說。
畫中還有3處飲子(一種類似涼茶的飲料)鋪,鋪中立幾個涼棚,棚下置幾張桌椅,一旁掛著“飲子”或“香飲子”招牌。在一處飲子鋪中,賣飲子者作持杯狀,身后是一個盛飲子的大木桶。因宋人有“啜香湯”的養生習慣,這種在街市上支個攤賣保健飲料的情況,在汴京十分常見。
“趙太丞家”前的大路上,還有一位走方郎中,腳穿芒鞋,身背著筐,不辭勞苦,雙手打板,似乎正叫賣著藥材。宋朝時,此類赤腳醫僧不少。他們云游天下,尋師問道,看病賣藥。

《清明上河圖》(局部),從左到右依次為:醫館“趙太丞家”、醫鋪“楊家應癥”、賣保健飲料的飲子鋪。
近郊小集鎮的十字路口旁,有位老者擺攤,地上中藥品類數十種,四周有人圍觀,其中一人正撩起褲子給賣藥人看他粗腫的腿。
“《清明上河圖》在醫藥主題上不惜筆墨。事實上,當時這樣的醫館、藥鋪、藥攤散布于汴京城內的許多繁華地區,”黃小峰說,“都市醫藥行業的繁榮,在某種程度上也是政府財力與社會富足的表現。”
作畫者張擇端對汴京醫藥行業細致入微的觀察,與他的求學習畫生涯不無關系。張擇端生于北宋神宗年間(1048—1085年),在山東一座小城長大。20多歲時,他遠赴汴京,在此游學,準備進士考試。屢試不中后,張擇端不得已開始學習繪畫。但沒想到的是,他憑借出眾的繪畫天賦,很快在藝術圈創出了名氣,并得到皇帝的賞識,進入宋徽宗設立的翰林書畫院,成為一名宮廷畫師。
張擇端的畫不囿于宮廷題材。他時常想起自己游學時在街市的所見所聞——何處有菜肴可口的酒樓、熱鬧的戲園子、剃頭匠的小鋪、治頭疼腦熱的醫館,他都了如指掌。張擇端鋪開宣紙,拿起畫筆,勾勒出這座繁榮城市的全部風貌。畫畢,他向皇帝進獻了此圖。喜歡藝術的宋徽宗看到這幅巨制,親自在卷首題字——清明上河圖。從此,這幅畫被藏于皇宮之內。
現在看來,張擇端畫的是北宋汴京最后的繁華景象。其實在他作畫時,北宋已經處于與金政權的長期對峙中。不久后,金人南下,“靖康之亂”爆發,汴京淪陷,北宋覆滅。金人擄走了徽宗、欽宗二帝,還搶走了包括《清明上河圖》在內的無數珍貴畫作。幾百年間,這幅畫歷經輾轉沉浮,最終成為北京故宮博物院的鎮院之寶。如今,不僅藝術家會反復揣摩畫中的筆法技藝,考古學家也在畫中發現了盛世中的隱喻,民俗學家則尋找到說不盡的市井百態、紅塵世事。而這些生意興旺的醫館藥鋪,便成為北宋生活的一個重要側面。
如果說《清明上河圖》描繪概括了都市醫藥業全貌,那么《村醫圖》(又稱《灸艾圖》)著重表現的則是鄉村游醫治療病患的場景。在畫中,畫家李唐生動地還原了一場驚心動魄的“外科手術”。
初看此畫,目光一定會停留在畫中間那個齜牙咧嘴的患者身上。這個壯年大漢,袒露上身,肌肉緊繃,汗毛根根直立。他雙目圓瞪,張著大嘴,好像正聲嘶力竭地喊著疼。一旁,有位老農緊緊抓著他的胳膊,另一少年則牢牢地按住他的上半身。老農身后,還有個孩子躲了起來,皺著眉頭不敢看,一只腳卻死死踩住了患者伸出來的一條腿。壯漢背后,是為他醫治的郎中。這人坐在凳子上,神情專注,目光如炬,手里擺弄著什么。畫面右側的藥童,也跟著忙得不亦樂乎,呈現出一副隨時聽候差遣的模樣,與身邊的郎中配合得默契十足。畫中病人、老農、少年、醫者、學徒,各個形態表情惟妙惟肖。

《村醫圖》(又稱《灸艾圖》)中,畫家李唐生動地還原了一場“外科手術”。

李嵩《貨郎圖》(局部),滿臉胡碴的貨郎也是鄉村游醫。
仔細觀察郎中手中的工具,好似一把小小的手術刀——一場“外科手術”正在進行中。他先用點燃的艾柱,去燙患者背上的瘡毒,因此畫中有零星紅點。只等患者病處麻木之后,他又立即用類似手術刀的工具割去腐肉。而身旁藥童手中展開的膏藥,大概是用來在手術結束后,貼在傷口上,促進愈合的。
畫面中,遠處是典型的鄉村風貌。土坡上草葉點點,疏密有致,一棵參天大樹,枝繁葉茂。畫中的郎中隨身攜帶的工具包破舊不堪,衣服褲子上滿是補丁。由此推斷,這位走街串巷的游醫并不富裕。
在黃小峰看來,《村醫圖》中有寫實的部分。“畫中的窮苦游醫,在宋朝鄉村十分常見。并且,宋朝時艾灸發展極盛,畫作真實反映了當時社會的醫學狀況。”另一方面,這幅畫也透出了濃厚的理想主義色彩。“荒蕪鄉下,一個篳路藍縷的郎中,做了一場手法先進的‘外科手術,如此反差的一幕,很有可能來自畫者的想象。李唐在他的畫筆下,傾注了對醫療普及的美好期盼。單看此畫,夸張的人物表情,漫畫式的表現手法引人發笑,沉淀下來再看,卻又覺得心酸不已。”
《村醫圖》的創作初衷,同樣可以在時代背景中找到一些答案。李唐生于北宋末年,和張擇端一樣,也曾供職于宋徽宗的翰林書畫院。他擅畫山水,尤其是雄偉壯闊的山河風貌。據說那年書畫院舉辦選拔考試,考題為“竹鎖橋邊賣酒家”,其他應試者在“酒家”上下功夫著筆墨,唯有李唐一人獨具匠心地把酒家藏了起來,同時在橋頭露出了酒簾——一面寫著“酒”字的旗子,以此凸顯詩中的“鎖”意,正所謂“露其要處而隱其全”。宋徽宗親自審閱了這次考試的試卷。他對李唐的巧妙構思贊賞有加,讓48歲的李唐拔得頭魁。
1127年,李唐也經歷了“靖康之亂”。他的畫連同他本人,一起被金人擄走。同年,宋高宗建立南宋政權,李唐冒死逃出金營,長途跋涉,投奔南宋朝廷。只是,歷經劫難的南宋,一時間沒有財力與心思恢復畫院,李唐只好流落街頭以賣畫為生。這段經歷,讓他有機會觀察戰亂中的平民生活,揣摩窮苦百姓的心理。1146年,南宋恢復元氣,重建畫院,80多歲的李唐再次成為宮廷畫師。晚年的他,摒棄了大開大合的畫風,開始向現實主義題材傾斜,描繪百姓疾苦與戰時百態。
聚焦農村醫療的《村醫圖》正創作于此時,是最能體現李唐人文關懷的作品。
南宋李嵩《貨郎圖》是另一幅描繪鄉村游醫的畫作。畫中主人公是個滿臉胡碴的中年貨郎。這個職業,在宋代相當于一家小小的移動百貨店,每天挑著各類生活用品、食物玩具,一路吆喝。而在這幅畫中,貨郎的行頭裝扮,隱隱透露出他的另一個身份:郎中。
貨郎的脖子上戴著一圈“項鏈”,上面掛著幾個畫有眼睛、牙齒和鼻子的圓牌——“望聞問切”以“望”為首,因此眼睛圖案在南宋時發展為醫生的標志,牙齒與鼻子則代表“口齒兼咽喉科”;貨郎幞頭上,插著一個類似針灸工具的細長鉤子,還有一把類似折疊手術刀的“L”形刀片;貨郎腰間,掛有印“誦仙經”字樣的裝飾物,其底部是塊寫著“病”字的小圓牌,寓有“念誦仙經,消災祛病”之意;在他琳瑯滿目的貨擔上,還裝有多種膏藥與草藥。
有意思的是,這位游醫的貨筐上有頂竹編小斗笠帽,帽身貼著一條細長的廣告招幌,上面寫著“攻醫牛馬小兒”,意思是:既能治牛馬,又能醫小兒。在現代醫學中,把兒科與獸醫放在一起,實在難以想象,即使在宋朝,如此“全能醫生”也并不多見。黃小峰則認為,“這是一種浪漫主義。孩童象征生命與希望,牲畜則代表生產力,兩者同框,寄寓了畫者對鄉村發展的美好愿景”。
除了貨郎,畫中還有雀躍的孩童、樸實的婦人、路邊隨風飄動的柳條、落在貨擔上嘰嘰喳喳的小鳥兒……淳樸的人物、淡雅的畫風、歡樂的基調,構成了一幅貨郎買藥治病寫生畫,也構成了一幅“鄉村農家趣圖”。
這幅《貨郎圖》,奠定了李嵩在中國美術史上的地位。他出身木工,后為資深畫師李從訓的養子,繪畫上得其親授,于光宗、寧宗、理宗時期任書畫院待詔,被時人尊稱為“三朝老畫師”。不過,或許正因為做過木匠,看過世間百態,李嵩進入宮廷后,始終堅持為社會底層人民寫生。僅1210—1212年間,他就反反復復,不厭其煩地畫了4幅《貨郎圖》,連畫中內容都如出一轍。
李嵩活躍的年代,正值南宋政治經濟文化最穩定繁華的時期。他筆下的賣貨郎,為閉塞鄉村帶去藥物與醫術、生命與希望。因此,他的畫總是充斥著歡樂與喜悅。在這一點上,《貨郎圖》與《村醫圖》雖題材一致,基調卻截然相反。
無論如何,從《清明上河圖》《村醫圖》到《貨郎圖》,一幅幅宋畫,讓后世得以窺見宋人看病買藥的經歷細節。“裝潢大氣的醫館、生意興旺的藥鋪、走街串巷的游醫……這些宋代隨處可見的場景,呈現于現代觀賞者眼前。一幅古畫最重要的意義,莫過于此了。”黃小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