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軻

摘要:海淀區Y小學自2014年開設“課后一小時”興趣課程至今已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獲得了學生和家長的一致好評。但是活動中還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在校大學生不具備教育教學知識和活動課程相關知識,教學內容設計簡單,滿足不了學生對發展興趣的需求且課堂紀律管理能力差;教育機構對于“課后一小時”的發展模式還處于摸石頭過河的階段,在課程、教學以及對教師的管理等方面還存在不足;在開發和創新課程上,學校未凸顯辦學特色,未結合本校特色和優勢,充分利用校內外課程資源。為推動“課后一小時”進一步發展,筆者從教育機構、兼職教師和學校三方面提出了改進建議。
關鍵詞:課后一小時;放學難;外聘教師;教師專業;校外課程資源
Y小學始創于1951年,學校始終堅持德育為主的教育方針,以德育為突破口,培養學生成為“今日之典范,明日之棟梁”,努力辦出學校特色。為弘揚、傳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從2003年起本校相繼開設了《美德伴我行》、《弟子規三字經》等小本課程;在德育教育上大膽改革,改變班主任輔導員制,在全員參與德育方面進行了有效的嘗試與創新。根據北京市教委的指示,Y校于2014年開始實施課外活動計劃,至今已實施了4年,協調學校辦學特色、學生興趣和家長期望各方面需求,先后開發了20多種興趣課程,基本滿足了全體學生的需求;解決了令家長頭疼的“放學難”和額外繳納校外托管費用的問題。
一、課后一小時政策實施現狀
Y校將“課后一小時”課程外包給兩家教育機構,由教育機構負責人全權負責本校的課程設置、教學安排以及教師的選拔等工作。以下是Y校“課后一小時”活動的2017-2018上學期實施現狀。
(一)課程類型:兩家公司按照北京市教委的指示,綜合考慮學生的需求、家長的期望、學校的辦學特色以及設施條件設置了4類課程分別是科技、體育、傳統、藝術,每類課程又下設不同的具體課程,名稱自擬。
總負責人在訪談中提到“小外交家和英語口語算是我們開發的特色課程,由于公司目前處于摸著著石頭過河的階段,課程的設置和組織方面還不成熟。實際上可以稱作托管班,為了解決家長接不了孩子的難題。但是又比托管班有趣,托管班只是看著孩子寫作業、看書。”
(二)課程教學形式:教師的講授、演示與學生自主實驗,師生間的互相討論相結合。歷史講堂、經典誦讀等課程主要由教師講授,學生參與討論、發表意見并角色扮演。手工制作、折紙拼插等課程主要由教師講解與演示操作步驟、學生模仿、動手操作。筆者在隨堂聽課時發現教師都能尊重學生主體性,注重啟發和引導學生,而不是“一言堂”、“滿堂灌”;當教師提問問題、要求角色扮演時,學生各個積極主動,樂于展現自己的才能,表達自己的想法。豐富、有活力的教學形式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啟發學生思維,發揮教師的教學水平。
(四)師資來源:教育機構為Y校選聘的教師全部是附近高校大學生。
(五)學生參與情況:據統計每個興趣班班大致有二三十名學生,所有課程都有學生報名,報名人數最多的是快樂搭建(樂高)、折紙拼插和兒童畫課,報名人數最少的是經典誦讀、小外交家課。
二、實施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育機構對活動策劃的不充分:
1、師資來源構成單一
《通知》中規定課外活動課教師可由4類構成。可以是符合學校開展活動需求的高等學校,具有資質的民辦教育機構的教師;體育俱樂部、少年宮、科技館等校外機構的教練員或教師;也可以是具備專業特長的各類人才和符合條件的志愿者。但是目前Y校的“課后一小時”教師只有高校學生,沒有其他類專業人員。負責人在訪談中提到:“我們的課程比較簡單而且聘請專業或知名教練或教授的話需要花費更多的聘金”。教師團隊構成過于單一,學生得不到來自專家、教授和教練更專業的知識。
2、教師選拔不嚴格
“課后一小時”的教師全部是附近的大學生,沒有參加任何筆試和面試。對于招聘隨意并沒有安排面試的問題,總負責人解釋到“原則上我們對教育學專業的學生優先錄取,其次優先選擇活動課程相關專業的學生,我們相信高校學生的水平,上學期招聘來的學生上課情況都很好,這次我們就沒有安排面試”。從中可以看出在選拔教師環節教育機構沒能嚴格把關。
3、缺乏對外聘教師的培訓
“每個班的孩子就是十幾二十個,最多不過三十個,老師保證最基本的安全問題就可以了(每個學生都要在教室、不能離開學校、不發生意外傷害事故);所以我們覺得沒必要對教師進行培訓。”從話中可以看出負責人并不認為有培訓教師的必要。
4、每門課程沒有統一的教學計劃,教學內容重復
教師自己設定每門課程的教學計劃和內容,而每學期更換一批教師,新教師從最基礎的知識講起,對有些學生來說是已經聽過的內容。有學生家長反映“上學期學過的內容這學期又學一遍,孩子覺得很無聊”。負責人說:“我們公司做很多課程,和只開發一種課程的機構不一樣,所以我們并沒有對每門課程設置統一的教學計劃和內容,而且能讓孩子體驗到不同的課程。
5、評價制度簡單、形式化
負責人在訪談中說到“學期末我們要求教師在教案最后一頁張貼學生的作業成品或照片,檢驗教師一學期的教學情況和學生學習成果”。從中可以看出這樣的評價形式過于簡單和敷衍,發揮不了評價的發展性功能。
(二)教師專業知識、能力與情操的不足:
一個合格的教師應該具備多方面的專業要求,概括起來包括三個方面: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和專業情意。
1、缺乏專業知識
Y校的活動課程中有些課程需要教師具備專業知識,例如快樂搭建課需要具備樂高專業知識(專業術語、基本搭建規范)等。而在對快樂搭建班教師的訪談中,該教師表明不知道樂高搭建有專業術語和基本搭建規范。大部分教師為興趣課程的“門外漢”,缺乏相關知識。在隨堂聽課中證實了有些教師傳授給學生的知識模糊甚至是錯誤的,整堂課基本上是學生在隨便操作。
2、專業技能不足
教師專業技能包括組織教育和教學、語言表達、組織管理、自我調控等多方面能力。在聽課過程中,筆者發現三個班級的共性問題是課堂紀律差,尤其是快樂搭建班,在對教師的訪談中,她們提到“有時候我想管理,但是管不住。”“紀律亂的時候我就給他們看視頻”“只要學生不出安全問題就行了”;另外教師在如何啟發學生、與學生溝通、合作,恰當使用獎懲和學生不良行為的矯正等方面缺乏教育智慧。
3、專業情操
教師的專業情操包括理智的情操和道德的情操,理智的情操是由對教育功能和作用的深刻認識而產生的光榮感和使命感;道德的情操是由對教師職業道德對反的認同而產生的責任感和義務感。
三位教師在訪談中都提到了“我們是業余老師,感覺不需要給自己這么大壓力”,“我們畢竟是兼職教師,和本校教師不一樣”。充分說明了外聘教師缺乏教學熱情和責任感。更多的認為自己是“看孩子”的角色。
(三)學校內外課程資源的未利用充分
1、未充分開發本校特色課程
小外交家和英語口語是Y校的特色課程,負責人說“由于這個課程別的學校都沒有,所以我們把他稱為特色課程”。與其他課程不同,特色課應該凸顯學校的優勢和獨特之處,尤其在教學內容和形式方面。而在實際情況中,外聘教師不知道學校的特色課是什么,教學內容、方法和形式沒有新穎之處,特色課的特色只在于課程名稱上,與普通英語口語課沒有區別,可謂換湯不換藥。
2、忽視校外課程資源的資源
學校從學生安全方面考慮,將大部分課程局限于校園內、教室中,缺乏開放性。學生在訪談中提到:“我們還想增加戶外活動課”“我們想去參觀科技館、博物館、圖書館,想去孤兒院、養老院做義工”。可以看出學生渴望在多樣的校外場所學習。
三、活動實施改進建議
(一)教育機構
1、豐富師資來源
聘請專家、教授、專業教練員給學生上課;調動本校優秀教師或退休教師的積極性參與活動課程,帶動新教師成長;還可請有意愿并在某領域有專業能力的家長給學生上課。
2、嚴格選拔教師
機構應設置合理的選拔方式選拔兼職教師。設置筆試和面試嚴格選拔教師程序。
3、定期培訓教師
請專門培訓人員培訓新手教師。培訓內容包括教育學教學知識和課程專業知識。培訓對于新手教師是學習的好機會(更新知識體系),有利于教學的發展。
4、統一課程目標和教材
教育機構應統一每門課程的目標和教材。為了避免教學內容重復出現,教育機構應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的水平統一課標和教材,有利于課程內容的深入和學生的接受;有利于制定評價和考核標準。
5、延長學生的選課周期和教師的聘用周期至一學年
將選課周期和對教師的聘用周期延長至一學年。延長周期有利于教師對學生的深度了解;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有利于學生對一門課程的深度學習和掌握。
6、設置獎懲制度,鼓勵教師提高教學水平
在教案、作業、聽課、學生評教、教學工作計劃和總結方面制定標準考核教師,對表現突出的教師給與獎勵;對不合格的教師進行適當懲罰或免職。可以采用獎罰金或者增減排課數量等方法。
7、豐富活動課程的類型,注重課程開放性
在確保學生安全的前提下,適當增設校外活動課程,例如參觀博物館、工廠;去圖書館看書;去福利院、社區做義工、志愿者等。開發校本課程,注重學習內容、環境、方式和課程評價的開放性,賦予課程生機與活力。
8、建立評價機制評價教師
教師評價是提高教師教學質量的關鍵。開展多元化評價,為提升教師教育教學水平廣開言路。采用教師自評、領導評價、教師互評、家長和學生評價的多元主體評價體系。教師自評:教師本著實事求是的態度從教學內容、方法、能力、效果等方面寫自評報告。領導評價:通過隨堂聽課、教學資料檢查、學生座談會等方式全面了解教師工作,客觀公正評價教師。教師互評:以年級組為單位進行教師互評,通過工作匯報,互評量表等方式。家長評價:通過家長會、成果展示會、家長對教師的滿意度測評等方式。學生測評:通過評教、“我最喜歡的教師”主題班會等方式。
(二)外聘教師
1、多渠道學習專業知識、提高專業能力、陶冶專業情操
通過網絡學習、看書、參與課程研發與研究、教學競賽等方式學習專業知識,發展專業能力,陶冶專業情操。針對Y校“課后一小時”教師課程專業知識薄弱的情況,教師自主學習能力顯得尤為重要;隨著科技以及全球化的發展,學生通過上網課、校外補習班、國外學習等方式實現自主學習,教師只有更加積極、主動的學習才能引導學生發展。
2、勤于反思和評價
自我評價和反思是促進教師發展的重要手段。教師要培養反思的意識、養成反思的習慣,美國心理學家波斯納提出一個教師的成長等于經驗加反思;且要為改進而反思;反思貴在堅持。教師可通過自我調控、與其他教師互評、學生協助等方式自我評價。
3、樹立新教育觀
“課后一小時”活動的開展正是挖掘學生潛能,發展學生興趣,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途徑,教師應有一雙伯樂的眼睛,保護學生對活動課程的好奇心和創造性思維;新教師觀中強調教師要尊重學生,研究教學,開發課程。活動課程是以學生從事某種活動的興趣和動機為中心組織的課程,具有靈活性、探索性,兼職教師可通過研究教學、學生心理等嘗試開發課程。以人為本的學生觀要求教師把每個學生看成擁有不同發展潛能的學習主體,尊重學生的興趣。教師不僅要有以上的新觀念,還要貫穿于教學實踐中。
(三)學校:
1、積極組織教師開發校本課程。
學校要積極組織教師開發校本課程。校本課程基于學校、為了學校,強調學校辦學特色與理念的凸顯,并以教師作為開發主體。校本課程的開發要求依據社會變遷和學生的需求做出調整和改變,課程富有機動性、靈活性與彈性。校本課程的開發不僅提高了教師的專業水平,而且滿足了學生的個性發展,還有利于學校辦學特色的形成。
2、加強學校同社區、社會團體的聯系,充分利用校外課程資源。
Y校應注重校外課程資源的開發。通過校外活動組織建設、成立社區、社會監督小組、建立健全相關制度等途徑開發校外課程資源。校外課程資源主要包括校外圖書館、科技館、博物館等,校外課程資源能夠挖掘社會資源,拓寬育人途徑,填補學校教育的不足;能夠拓寬學生視野,豐富學生經歷;加強學生與社會現實的聯系,為將來適應社會,參與社會,解決社會問題奠定基礎。
3、增加經費投入,多方籌措資金
除了政府撥款,學校應多方籌措資金,彌補資金缺口。校企聯合由企業提供贊助;同家長商議支付一定的活動課程費用。
本次研究結果和建議僅針對Y校,不代表和推廣至北京市所有中小學課后一小時實施情況。
參考文獻
[1]于忠寧.中小學生課外活動的類型及其作用分析[N].北京:工人日報,2014.01.24(5)
[2]新華網.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Z].2013.11.16
[3]唐盛楠.北京市中小學“課后一小時”活動實施情況研究[J].北京教育學院報,2015(3)
[4]曹光強,張莉清.北京市大興區小學“課后一小時”體育活動實施狀況——以棗園小學和第八小學為例[J].青少年教育,2016.1.29
[5]彭湘楠,北京市“課后一小時活動”政策實施現狀個案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