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 臣,呂火明,江國良,胡旭,趙穎文,劉宗敏,趙劍*
(1.四川省農業科學院農業信息與農村經濟研究所,四川 成都 610066;2.四川省農業科學院園藝研究所,四川 成都 610066;3.四川省農業科學院,四川 成都 610066)
無論從水果的培育種植歷史還是從水果的種類、產量以及其他各方面,四川都是全國當之無愧的“水果大省”,但是四川卻一直都不屬于真正意義上的“水果強省”。近年來,四川的水果產業雖然在種植規模呈現不斷上升的趨勢,但整體產業的競爭力卻停滯不前,其中所暴露出的一些具體的問題也不容忽視。因此,本文從四川水果產業發展現狀出發,通過對四川水果競爭力的分析,從科技支撐的視角,找出影響四川水果整體競爭力提升的關鍵要素,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以期促進四川由“水果大省”向“水果強省”跨越發展。
四川省地處中國西南部,幅員48.5萬km2,占全國面積的5.1%,居全國第5位,跨越我國青藏高原、云貴高原、橫斷山脈、秦巴山地等4大地貌區。由于面積遼闊,東西部地貌差異顯著,境內地表起伏大,地形復雜,從而形成了中國氣候帶最多的省區之一,東部盆地屬濕潤溫暖的東南季風氣候,川西北部分地區是長冬無夏的高原氣候,川西南為冬干夏濕的西南季風氣候。全川從南到北,海拔從低到高,具有南亞熱帶、中亞熱帶、北亞熱帶、溫暖帶、溫帶、寒溫帶和亞寒帶等多種氣候類型。四川氣候復雜還以氣候垂直分帶之多著稱,尤其是川西高山峽谷地區,常年在亞熱帶的基帶上,依次出現暖溫帶、溫帶、寒溫帶、永凍帶等山地氣候類型。多樣的氣候類型為四川果樹資源的多樣性和產業發展的多樣性提供了優越的條件,造就了早熟水蜜桃、早熟梨、優質枇杷、紅肉獼猴桃、晚熟芒果、晚熟荔枝、晚熟龍眼、晚熟柑橘等一大批在全國獨具優勢的特色水果產業,四川水果產業已成為成為助推產業精準扶貧和鄉村振興的重要產業之一。
根據氣溫的周年變化和年降雨量的分配特點,四川盆地春季升溫快,熱量條件好,物候期早,以桃、梨、枇杷、葡萄等為代表的伏季水果成熟上市期早,果實品質發育期光照較好,冬季冷量充足,是我國早熟桃、早熟梨、葡萄和枇杷的優勢產區,其成熟期比東部長三角地區相同品種早15d左右,比北方產區早25d左右,而且果品質量一流,早熟優質的優勢突出。四川枇杷具有實現四季鮮果供應錯季上市的優勢。四川1~5月上市的晚熟柑桔在全國起步最早、發展最快、規模最大、影響最大、潛力最大。攀西芒果是全國緯度最北、海拔最高、品質最優、最晚熟的芒果生產基地。
經多年的努力,四川水果發展迅速,形成了以果樹資源為基礎,早熟、晚熟和優質為特色,多生態型區特色水果快速發展的產業格局,初步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果樹產區,建成了一大批獨具特色的標準化、現代化水果基地。據統計,2017年全省水果總面積67.67萬hm2,產量920萬t,產值超過630億元[1]。建成了規模大、優勢突出、競爭力強的特色產業基地和品牌,如龍泉山脈水蜜桃、晚熟柑橘、攀西晚熟芒果、會理石榴、蒼溪獼猴桃、鹽源蘋果等。
本節采用生產集中度指數(Production concentration index)[2]和基尼系數(Gini coefficient)[3]來衡量四川水果產業對全國水果產業的貢獻度及產業地理集中度。通過效率優勢指數、規模優勢指數和綜合優勢指數對四川水果產業的競爭力進行測算。
2000~2017年全國各省(市、區)水果產業集中度指數如表1所示[4]。目前,對全國水果產量貢獻排名前5省份依次為山東、河南、陜西、廣西和廣東,四川水果生產集中度還不到4%。
四川是全國重要的水果產區,生態條件優越,氣候類型多樣,水果種類豐富。近年來,在全省現代農業產業基地和特色效益農業大發展的背景下,四川水果產業得到快速發展,區域布局更加優化,優勢產業更加突出,產業效益更加明顯,已成為推動農業結構調整、區域經濟發展和農民脫貧增收的重要產業。但相比山東、河南、陜西和廣東等省份而言,四川水果優勢并不凸顯(見圖1~圖4)。

表1 2000~2017年全國各省(市、區)水果生產集中度及其變動 單位:%
利用效率優勢指數、規模優勢指數及綜合優勢指數來來衡量四川水果產業的市場競爭力[5]。效率優勢指數(EAI)代表一個地區某作物的單產水平與該作物的全國平均單產水平的比值,表明該地區該產業的水平與全國平均水平的差異。用公式表達為:,其中,表示i地區j產品的單產量,表示全國j產品的單產水平。若EAI<1,表明該地區某作物的單產水平低于全國水平,在效率上處于劣勢;EAI=1時,說明單產水平與全國單產水平持平,不具有優勢;EAI>1時,表明該地區某作物單產水平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具有競爭優勢。規模優勢指數(SAI)=(地區某產業種養殖面積/全國該產業種養殖面積)/(地區農作物總面積/全國農作物總面積)。綜合優勢指數是綜合考慮效率優勢指數和規模優勢指數的測度值,。
表2、表3與表4分別測算了四川水果產業效率優勢指數(EAI)、規模優勢指數(SAI)和綜合優勢指數(AAI),并與國內部分農業大(強)省進行對標分析[6]。如表2所示,2000~2017年以來,四川水果產業效率優勢指數不斷趨弱,目前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6成左右。在所有對標省份中,黑龍江省、山東省和河南省水果產業效率優勢突出,此外,江蘇省、安徽省、湖北省與浙江省也處于全國平均水平之上。

表2 2000~2017年四川與國內部分省份水果產業效率優勢指數(EAI)
如表3所示,與效率優勢指數不同,四川水果產業規模優勢指數處于不斷遞增的發展態勢,從2000年的0.56增至2017年的1.08。在對標省份中,水果產業規模優勢指數最高的是廣東省,其后依次是浙江省、云南省和四川省,高出全國平均規模優勢指數水平。

表3 2000~2017年四川與國內部分省份水果產業規模優勢指數(SAI)

表4 2000~2017年四川與國內部分省份水果產業綜合優勢指數(AAI)
如表4、圖5所示,從水果產業綜合優勢指數來看,2000~2017年以來,四川水果產業綜合優勢指數略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在所對標省份中,浙江省水果產業綜合優勢指數最高,其后高于全國水果產業綜合優勢指數平均水平的省份依次是廣東省、山東省和河南省。
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四川水果產業在競爭力方面主要存在3個方面問題:一是標準化基地建設亟待強化。①種苗生產和銷售缺乏法律法規規范,種苗市場非常混亂,省、市、縣3級良繁體系仍待完善,柑橘黃龍病、檸檬黃脈病、獼猴桃潰瘍病等在局部區域危害嚴重,且傳播風險加大,良種繁育基地建設急需加強。②不知火、春見、清見、塔羅科血橙等晚熟柑橘,紅昇、紅實獼猴桃,突尼斯軟籽石榴,晚湖景桃等新品種,以及高廂起壟稀植、水肥藥一體化等優新技術推廣運用不夠,普及度不高。③老果園存量大,基礎設施不完善,管理不到位,病蟲害易發,果園單產低、品質差,改造難度大。二是采后處理和加工仍需強化。清洗、分級、包裝等采后商品化處理不足,商品化處理生產線、倉儲、物流、冷鏈等采后設施設備不完善,商品化處理率亟待提升。四川水果產業加工率僅占水果總量的10%左右,嚴重缺乏有實力、帶動能力強的果品開發公司,品牌市場打造能力明顯偏弱;走出國門的水果種類更是少之又少。三是產業同構化現象十分嚴重。部分地區未能充分利用自然稟賦優勢,盲目跟風其他地區種植同質化水果品類,導致區域間水果產業同構化現象十分嚴重。
按照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現代果業發展的新要求,堅持市場導向、科技支撐、生態優先,轉變發展方式,加快轉型升級,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優化區域布局,建設基地標準化水平高、景區化建設水平高、果品商品化處理能力強、社會化服務程度高、互聯網應用廣、產品銷售有品牌、利益聯結機制完善的現代水果生產體系,加強高標準建園技術的研發,通過成片、成塊、規范整治,改良培肥土壤,建設標準化果園,為實現果園機械化操作和省力化栽培提供先決條件。
根據不同區域的資源稟賦和果品市場前景,進一步優化樹種結構、品種結構、熟期結構,進一步增加花色品種、特色品種、專用品種的推廣力度,延長果實成熟上市期,在提供優質鮮果方面創造唯一性產品,滿足個性化需求,實現果農增收;培育“高端品種、高端技術、高端品質、特色高效”四大核心競爭力,在四川盆地主要推廣晚熟柑橘品種,早熟桃、梨優良品種;進一步優化葡萄品種結構、熟期結構,進一步增加花色品種、特色品種推廣力度,延長成熟上市期,實現6~12月均有鮮葡萄成熟上市的目標;重點在大渡河、安寧河和金沙江流域,川東地區推廣含糖量高、肉質細嫩、風味濃的早熟白肉枇杷品種;在攀西地區推廣晚熟芒果品種。
以提高質量效益和競爭力為中心,以科技為支撐,以社會化服務創新為紐帶,以價值鏈、產業鏈延伸為著力點,緊緊圍繞四川水果產業發展存在的突出問題,進一步探索水果產業集約化、標準化、規模化、機械化,科技化、高端化、品牌化、景觀化發展新的栽培模式和栽培技術,破解當前制約四川水果產業的關鍵問題。組織聯合攻關,大力開展種質資源收集、評價、保存、創制;采用多種途徑選育優新品種、新型砧木;研發水肥高效利用,優質果生產,病蟲草害綜合防控,貯藏運輸,信息化關鍵技術;推行研發一生產—銷售一體化模式,要特別重視產—學—研—用的戰略合作,以充分發揮其創新和綜合競爭能力,布局一批高科技、高效益和高示范性的水果現代科技創新與集成示范基地,為大面積多區域應用提供樣板。
水果產業是四川的特色產業,水果產業科技創新具有較強的社會公益性,當前的果樹科技創新,離不開國家持續穩定的科技創新投入。國家要加大科技投入力度,使研發經費增長速度高于GDP增幅,要推動企業成為科技創新主體,使產業研發經費支出比例超過政府的研發投資比例;要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的政策體系和執行力度,創造良好的科技創新環境,使真正具有創新能力的企業能夠依靠科技創新來生存和發展;要積極拓展研發融資渠道,支持中小企業科技創新,創新和完善風險投資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