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英杰 吳慧 李富慧
(河南省南陽市中心醫院神經內科 南陽473006)
急性腦梗死是指由腦組織缺血缺氧導致神經功能缺損的一組臨床綜合征,具有較高的病死率和致殘率,是臨床常見的危急重癥[1]。目前,在時間窗內行靜脈溶栓治療被多個國家作為Ⅰ類推薦寫入診療指南,是治療急性腦梗死最有效的方法之一[2]。同時大量研究證明[3],亞低溫對腦組織有明顯的保護作用,應用亞低溫治療急性腦梗死,有助于改善患者預后。但臨床上對于靜脈溶栓與亞低溫聯合治療的效果和安全性研究較少。本研究將亞低溫、靜脈溶栓聯合應用于急性腦梗死治療中,取得了顯著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7年6月~2019年6月收治的急性腦梗死患者136 例為研究對象,隨機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各68 例。觀察組男35 例,女33 例;年齡 45~78 歲,平均(62.43±12.06)歲。對照組男 36 例,女 32 例;年齡 45~79 歲,平均(62.75±11.82)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納入標準:(1)經影像學檢查確診為急性腦梗死;(2) 發病時間≤4.5 h;(3) 血壓<180/100 mm Hg;(4)患者家屬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顱內有大面積梗死改變或出血患者;(2)合并嚴重心、肝、腎功能不全患者;(3)既往有腦出血史或2 周內做過大型手術患者;(4)凝血功能異常或近期服用過抗凝藥物患者;(5)合并顱內動脈瘤、腫瘤患者。
1.2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接受持續吸氧、血壓監測、甘露醇降低顱內壓、依達拉奉清除氧自由基等常規治療。在此基礎上,對照組應用注射用阿替普酶(注冊證號S20020034)靜脈溶栓治療,總劑量0.9 mg/kg,首先在10 min 內靜脈注射總劑量的10%,余下劑量在1 h 內靜脈滴注。觀察組對照組基礎上聯合亞低溫治療,應用HGT-200 型醫用亞低溫治療儀(珠海和佳醫療器械廠制造),降溫帽包裹頭部,調節水溫維持在6~12℃,使患者鼓膜溫度保持在33~35℃,持續24 h。
1.3 觀察指標 (1)臨床療效。治療后14 d 神經功能缺損評分(NIHSS)降低≥91%為基本治愈;治療后14 d NIHSS 評分降低46%~90%為顯效;治療后14 d NIHSS 評分降低18%~45%為有效;治療后14 d NIHSS 評分降低<18%為無效[4]。總有效=基本治愈+顯效+有效。(2)氧化應激指標,包括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和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GSH-Px),分別于治療前及治療后3 d 進行測定。(3)治療期間并發癥發生率(一過性病情加重、繼發栓塞、呼吸困難、低血壓)、病死率。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4.0 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進行t 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進行χ2檢驗,P<0.05 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例(%)]
2.2 兩組氧化應激指標比較 治療前兩組氧化應激指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3 d 觀察組SOD、GSH-Px 顯著高于對照組,MDA 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氧化應激指標比較(±s)

表2 兩組氧化應激指標比較(±s)
GSH-Px(IU/L)治療前 治療后3 d觀察組對照組組別 n SOD(mmol/L)治療前 治療后3 d 68 68 t P 71.25±12.03 70.85±11.92 0.194 8 0.845 9 93.28±3.96 82.91±5.42 11.633 7 0.000 0 MDA(mmol/L)治療前 治療后3 d 10.79±2.14 11.07±2.06 0.777 3 0.438 3 4.49±1.13 7.25±1.38 12.760 3 0.000 0 27.35±8.96 26.93±9.04 0.272 1 0.786 0 49.35±14.27 38.44±11.68 4.878 7 0.000 0
2.3 兩組并發癥和病死情況比較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及病死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并發癥和病死情況比較[例(%)]
急性腦梗死起病急,進展快,病情危重,若得不到及時有效的治療,將會產生嚴重后果,甚至危及患者生命。目前,時間窗內靜脈溶栓是最具有循證依據的有效治療方法之一,主要通過促使梗死血管再通來挽救缺血半暗帶,減少腦細胞損傷。但在實際應用中,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靜脈溶栓導致的缺血再灌注存在加重腦水腫的可能,造成更嚴重的腦神經細胞障礙[5]。因此,如何避免溶栓后再灌注損傷,減輕腦水腫的神經保護療法被越來越多的臨床學者關注。
研究證實,急性腦梗死患者在亞低溫(28~35℃)時,腦氧代謝明顯降低,可有效調節炎癥介質和神經遞質過量釋放,可明顯減少神經元消亡,促進神經干細胞生長,改善神經功能缺損。張雪榮[6]、田琴等[7]研究表明,對急性期腦梗死實施亞低溫治療,能明顯促進神經功能的恢復。研究顯示[8],急性腦梗死的缺血性神經細胞損傷與氧化應激反應關系密切。SOD、MDA 和GSH-Px 是臨床評價氧化應激的主要指標,其水平變化能體現急性腦梗死患者的氧化應激反應狀況。胡曉等[9]研究證實,靜脈溶栓聯合亞低溫能夠明顯抑制氧化應激反應,改善腦組織缺血再灌注損傷,提高治療效果。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并發癥發生率和病死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兩組均有可靠的治療效果和安全性,但靜脈溶栓聯合亞低溫治療較單一靜脈溶栓治療具有更大的優勢。治療后3 d 觀察組SOD、GSH-Px 顯著高于對照組,MDA 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靜脈溶栓聯合亞低溫治療更能降低由氧自由基介導的細胞毒性反應,對腦組織有更好的保護作用。該研究結果與相關國內研究結果相似[10]。綜上所述,靜脈溶栓聯合亞低溫能通過改善急性腦梗死氧化應激反應來進一步促進神經功能恢復,具有良好的療效和安全性,治療效果優于單一靜脈溶栓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