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明月 張曉萍 黃慧儀 李朝隆
肝癌屬于較為常見的一種惡性腫瘤疾病,其在臨床中主要分為原發性腫瘤和繼發性腫瘤兩大類別[1];原發性肝癌主要是指源于患者肝臟的上皮或間葉組織;繼發性肝癌又被稱為肉瘤,通常來說,在我國較為常見的、具有較高發病率且危害較大的均為原發性腫瘤[2]?;颊叩呐R床癥狀主要包括肝區疼痛、腹脹、納差、消瘦以及乏力等現象,如果不給予患者及時有效的治療和控制,將會嚴重影響其日常生存質量[3]。因此,對于該種疾病的盡早診斷于患者而言具有較為重要的臨床價值[4]。目前,隨著我國醫療技術的不斷發展和進步,臨床中對于肝硬化結節及肝癌診斷的研究也在不斷進行完善,本文就本院收治的100 例被確診為肝硬化結節或肝癌的患者分別采用DCE-MRI 時間-信號曲線和改良半定量參數診斷的價值進行分析,為臨床診斷提供有利依據,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 年10 月~2019 年11 月本院門診與住院部通過血清腫瘤標志物[甲胚蛋白(AFP)]測試、典型影像學表現[包含CT、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SA)以及超聲顯像等]與病理組織學的測試(以肝組織的活檢為主)被確診為肝硬化結節或肝癌的患者100 例,其中肝硬化結節患者57 例,肝癌患者43 例;男61 例,女39 例;年齡38~71 歲,平均年齡(50.24±7.17)歲。
1.2 檢查方法 患者分別采用DCE-MRI 時間-信號曲線和改良半定量參數測試法。由本院相關醫務人員在患者進行檢查前提醒其禁食、禁水,同時需要告知患者進入檢查室后將身上的金屬物品自行摘除,否則會對檢查結果造成干擾,由檢查人員指導并幫助患者進行相關的呼吸訓練,在檢查前要求患者采取仰臥位,以頭先腳后的狀態使身體處于檢查床的正中間位置后對患者的身體進行固定,患者需要自覺將上肢置于兩側,之后選用磁共振掃描儀(Siemens Magnetom Trio 3T)進行掃描檢查。
1.2.1 測試注射成像方法 給予患者靜脈注入釓噴酸葡胺(Gd-DTPA)1 ml 作為對比劑后以3 ml/s 的注射速度根據患者的實際體重量為其注入生理鹽水。此時采用傾斜冠狀位對患者的腹部進行動脈掃描,掃描過程中需要將設備儀器相應的參數,比如重復時間、回波時間、層厚、翻轉角以及像素矩陣和視野進行相應調整為44 ms、1.6 ms、20 mm、25°以及180×256 和400 mm×400 mm。之后又檢查人員通過控制臺對患者的測試注射序列的時間-信號強度曲線以及相關指標和數值進行統計計算后,對比分析。
1.2.2 正式動態掃描 將儀器的相關參數進行調整以后給予患者于肘部根據其身體體質量靜脈注射0.1 mmol/kg 的對比劑,隨后以3 ml/s 的注射速度為其注入生理鹽水。依據Tdelay 值決定是否給予患者進行增強掃描,掃描過程中切忌需要囑咐患者在間隔12 s后進行及時換氣。
1.3 數據測量及處理 ①相對信號強度增加值=(增強后各時間點相同ROI 信號強度值-蒙片中ROI 信號強度值)/蒙片中ROI 信號強度值;峰值信號增強百分比=(ROI 信號強度最大值-蒙片中ROI 信號強度值)/蒙片中ROI 信號強度值 × 100%;增強斜率=(ROI 信號強度最大值-蒙片中ROI 信號強度值)/掃描時間;廓清斜率=(ROI 信號強度最大值-增強末期蒙片中ROI 信號值)/掃描時間。②觀察并記錄患者在掃描過程中各時間點ROI 測定信號強度值,同時需要計算統計出患者病灶和正常組織的相對信號強度增加值、峰值信號增強百分比、增強斜率以及廓清斜率(Siemens影像工作站)。
1.4 觀察指標 分析患者檢查后的時間-相對信號增強曲線形態,對比肝臟病變組織與正常組織半定量參數。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100 例患者檢查后的時間-相對信號增強曲線形態分析 檢查結果顯示:正常肝組織時間-相對信號增強曲線形態處于動脈期時曲線幅度較小,處于動脈氣后曲線幅度會呈現出短暫的快速上升趨勢,之后會根據患者的自身情況在曲線峰值處保持一段時間的維持不變,之后逐漸呈現下降趨勢。見圖1。肝臟病變組織時間-相對信號增強曲線形態則表現為處于動脈期時曲線上升幅度較快,且動脈期之后曲線則表現出不同趨勢的走向。見圖2。
2.2 肝臟病變組織與正常組織半定量參數對比 肝臟病變組織的峰值信號增強百分比(184.45±52.55)%、增強斜率(11.17±5.79)均高于正常肝組織的(126.08±46.27)%、(4.73±1.56),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種組織廓清斜率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圖1 正常肝組織時間-相對信號增強曲線形態

圖2 肝臟病變組織時間-相對信號增強曲線形態
表1 肝臟病變組織與正常組織半定量參數對比(,n=100)

表1 肝臟病變組織與正常組織半定量參數對比(,n=100)
注:與正常肝組織對比,aP<0.05
肝硬化及肝癌作為血管數量及血流動力學改變的病變,在其發生發展過程中較容易引起患者發生血供的改變,同時患者的肝正常血管會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替代異常新生血管,影響患者的身體狀況,且隨著疾病的進展,門靜脈供血所占比例逐漸縮小而變成以動脈供血為主[5]。在肝正常組織向肝癌發展過程中,其最為重要的信息改變即為血管的改變,一旦發生血管長入,腫瘤即進入惡化時期。當下,CT 或者是大多數磁共振成像(MRI)通過靜脈團注射對比劑之后所使用的是某一個確定的或者經驗的時間數據啟動動脈期掃描的過程?;谟嘘P的文獻資料可知,由于不同的患者血液循環方面存在著區別,若采納某個固定的數值當作注射型對比劑來延遲時間開啟掃描之際,對比劑會隨著血流抵達肝臟處的時間亦會發生對應的個體性區別,進而造成肝臟各個時期的加強和最初所設計的不同掃描對應的時相存在著非一致性的現象,從而對診治的精確度產生影響。本研究結果表明,肝臟病變組織處于動脈期時,曲線上升幅度較快且動脈期之后,曲線則表現出不同趨勢的走向。肝臟病變組織的峰值信號增強百分比(184.45±52.55)%、增強斜率(11.17±5.79)均高于正常肝組織的(126.08±46.27)%、(4.73±1.56),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種組織廓清斜率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時間-信號強度曲線形態可直觀反映病灶內對比劑流入及廓清情況,通過半定量分析可間接反映腫瘤新生血管情況,對肝硬化結節及肝癌具有一定的診斷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