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雪
卵巢腫瘤是育齡期婦女最常見的腫瘤之一,其中卵巢良性腫瘤約占 75%[1]。由于卵巢是女性最重要的內分泌器官之一,對其占位病變進行切除時可能會導致機體內分泌功能的改變[2],故治療過程中保留患者卵巢功能是改善患者預后的關鍵。既往多采用開腹手術方式對卵巢良性腫瘤進行治療,但其創傷大,嚴重影響患者術后恢復。近年來,隨著醫療和麻醉技術的發展,腹腔鏡微創手術已逐漸成為治療卵巢良性腫瘤的主要方法,具有創傷小、術后恢復快等優點,但對患者免疫功能的影響尚存爭議。故本研究擬探討腹腔鏡微創手術與開腹手術治療卵巢良性腫瘤對患者卵巢功能、免疫功能的影響,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6 年1 月~2018 年12 月本院收治的符合入選標準的100 例卵巢良性腫瘤患者的臨床資料,按照手術方式不同分為開腹組(38例)以及腔鏡組(62 例)。開腹組患者平均年齡(35.47±5.27)歲;卵巢腫瘤類型:單純濾泡囊腫18 例,輸卵管系膜囊腫10 例,巧克力囊腫6 例,其他腫瘤4 例;腫瘤平均直徑(4.72±1.33)cm。腔鏡組患者平均年齡(36.14±6.18)歲;卵巢腫瘤類型:單純濾泡囊腫30 例,輸卵管系膜囊腫14 例,巧克力囊腫10 例,其他腫瘤8 例;腫瘤平均直徑(4.56±1.42)cm。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標準 本研究經本院醫學倫理學會審批通過,且符合:①所有患者均在術前通過各種方式確診為卵巢良性腫瘤;②近期未使用過任何免疫抑制藥者;③無心、肝、腎等重要臟器疾病,無外科手術禁忌證及惡性腫瘤或既往有腹部手術史者。
1.3 方法
1.3.1 開腹組 患者行開腹手術治療。手術方法:常規術前準備后送入手術室,三方核對后取仰臥位,予以全身麻醉聯合硬膜外麻醉,消毒鋪巾后于患者恥骨聯合上切口開腹進入盆腔,充分暴露患側卵巢后切開腫瘤包膜行卵巢腫瘤剝除術,后縫合卵巢,清理盆腔,檢查手術器械無誤后關腹。術后3 d 常規抗感染治療。
1.3.2 腔鏡組 患者行腹腔鏡微創手術治療。手術方法:按對照組患者常規術前準備、麻醉、消毒鋪巾后切開臍孔皮膚,置入套管針,沿套管針注入二氧化碳形成氣腹后置入腹腔鏡;創建操作孔:于患者雙側髂前上棘水平腹直肌外側行套管針穿刺,置入操作鉗。根據患者腫瘤及盆腔情況分別行腫瘤穿刺抽吸后剝除術(穿刺腫瘤壁,抽吸盡囊液后擴大切口行腫瘤剝除術)和腫瘤完整剝除術(腹腔鏡下完整分離腫瘤和卵巢,剝除面電凝止血)。術后清洗盆腔,縫合切口,術后3 d常規抗感染治療。
1.4 觀察指標 觀察和記錄兩組患者的手術出血量、術后排氣時間、術后2 d VAS 評分以及術前與術后3 d卵巢功能和免疫功能情況,并進行比較。①卵巢功能指標測定: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E2、LH 及FSH水平;②免疫功能測定:采用貝克曼UniCel DXI 800儀器,采用免疫分析法檢測IL-2、IL-6。同時采用流式細胞計數儀測定CD4+、CD8+。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 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兩組患者的手術出血量、術后排氣時間、術后2 d VAS 評分比較 腔鏡組手術出血量少于開腹組,術后排氣時間短于開腹組,術后2 d VAS 評分低于開腹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手術前后卵巢功能指標比較 術后,兩組E2較本組術前顯著降低,LH、FSH 較本組術前顯著升高,但腔鏡組E2高于開腹組,LH、FSH 低于開腹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手術前后免疫功能指標比較 術后,兩組IL-2、CD4+較本組術前顯著降低,IL-6 較本組術前顯著升高,但腔鏡組IL-2、CD4+高于開腹組,IL-6 低于開腹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手術前后CD8+組間組內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1 兩組患者兩組患者的手術出血量、術后排氣時間、術后2 d VAS 評分比較()

表1 兩組患者兩組患者的手術出血量、術后排氣時間、術后2 d VAS 評分比較()
注:與開腹組比較,aP<0.05
表2 兩組手術前后卵巢功能指標比較()

表2 兩組手術前后卵巢功能指標比較()
注:與本組術前比較,aP<0.05;與開腹組術后比較,bP<0.05
表3 兩組手術前后免疫功能指標比較()

表3 兩組手術前后免疫功能指標比較()
注:與本組術前比較,aP<0.05;與開腹組術后比較,bP<0.05
目前臨床上腹腔鏡微創手術和開腹手術均被用于治療卵巢良性腫瘤,但由于手術應激可能影響機體的多個生理功能,因此如何選擇適宜術式,在保證療效的情況下最大程度地減少手術創傷和應激反應,促進患者術后恢復是目前臨床關注的熱點[3]。
由于卵巢儲備能力下降可發展為卵巢功能衰竭,故卵巢良性腫瘤剔除術后應及時檢查卵巢功能[4-6]。E2、LH、FSH 等指標能夠作為卵巢儲備功能評價的有效指標,當手術對患者卵巢造成創傷后,LH 與FSH 會逐漸上升,而E2會保持下降的趨勢。本研究顯示,由于腹腔鏡微創手術的操作主要在盆腔與腹腔內進行,采用雙極電凝,既可達到良好止血效果,又可減少對正常卵巢組織的破壞,有利于保持卵巢自身的完整性,能夠較好的保護卵巢功能[7,8];同時在手術創傷方面,由于手術視野較為清晰,且減少了對內環境的干擾,手術創傷較傳統開腹手術小,患者無論是術口疼痛程度還是腹腔內臟器炎性反應導致的不適,均較開腹手術小,患者不會因害怕牽拉傷口出現疼痛而畏懼下床運動,導致排氣延遲,恢復緩慢。
另外患者免疫功能方面,IL-6 是一種參與免疫和炎癥反應的多功能的促炎細胞因子;IL-2 是T 細胞生長因子,能輔助增強機體的免疫功能,促進Th0 和細胞毒性T 淋巴細胞(CTL)的增殖。而CD4+細胞是最重要的細胞亞群,CD8+則具有細胞毒性,因此機體細胞免疫功能下降時可表現為CD4+降低,CD8+無明顯變化[5]。本組研究結果顯示,術后,兩組IL-2、CD4+較本組術前顯著降低,IL-6 較本組術前顯著升高,但腔鏡組IL-2、CD4+高于開腹組,IL-6 低于開腹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雖然卵巢良性腫瘤剔除術無論是開腹術式還是腔鏡微創手術,均對機體免疫功能具有一定的影響,但開腹手術的影響較腹腔鏡手術更大。
綜上所述,采用腹腔鏡微創手術治療卵巢良性腫瘤對患者卵巢功能、免疫功能影響小,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