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子冉 吳君 李欣宇 高政南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質量以及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致使糖尿病疾病的發病率也在持續增加。2 型糖尿病大血管并發癥屬于本院治療中較為常見且嚴重的一種并發癥狀,臨床中具有較高的病死率和死亡率[1],尤其是針對合并嚴重的心肌梗死、腦血管疾病等。相關醫學研究專家表示[2],在患者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發展過程中血管內皮功能受到損傷占有重要影響,且糖尿病患者早期便存在血管舒縮功能的相關缺陷,因此,采用管內皮功能檢查篩查了解糖尿病患者的疾病情況,對臨床治療措施具有重要的影響價值[3]。本文將就對2 型糖尿病大血管并發癥患者臨床中采用血管內皮功能檢查篩查的效果進行研究,為臨床對癥治療提供有利依據。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 年12 月~2019 年12 月本院收治的100 例2 型糖尿病患者作為常規組,其中男52 例,女48 例,男女比例13∶12;年齡最大65 歲,最小30 歲,平均年齡(52.1±8.4)歲;體重最大65 kg,最小50 kg,平均體重(53.2±4.5)kg;病程最長4 年,最短1 年,平均病程(1.2±1.0)年。另選取同期100 例2 型糖尿病大血管并發癥患者作為實驗組,其中男50 例,女50 例,男女比例1∶1;年齡最大66 歲,最小40 歲,平均年齡(52.2±5.0)歲;體重最大66 kg,最小50 kg,平均體重(52.8±4.6)kg。兩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患者經本院相關輔助檢查均符合相關疾病診斷標準;②無精神疾病,且病史資料齊全,診斷依從性較高患者;③無語言障礙,可進行正常溝通交流患者;④對于此次研究已經進行簽字確認患者。
排除標準:①患有精神疾病、語言障礙,無法與醫護人員進行正常溝通交流者;②患有嚴重肝腎功能疾病以及惡性腫瘤疾病者;③病史資料不全、診斷依從性較差者;④對于此次研究分析拒絕簽字或者中途由于各種原因退出研究分析者。
1.2 方法
1.2.1 常規指標檢測 取研究對象3 ml 空腹靜脈血在1 h 內進行離心操作,將血清分離后進行檢測,主要檢測內容為待檢者的空腹血糖(美國全自動生化分析儀 ARCHITECT c16000)、糖化血紅蛋白(上海糖化血紅蛋白分析儀 MQ-2000PT)。采用血壓儀對患者收縮壓、舒張壓進行檢測。
1.2.2 IMT 值檢測 使待檢查患者呈平躺姿勢,將彩色超聲顯像儀(日本)的探頭以及頻率進行調整后對患者的頸動脈、髂動脈、股動脈進行檢查,觀察患者的動脈內膜完整度、增厚情況以及斑塊狀態,最終測定患者頸動脈、髂動脈、股動脈的IMT 值。
1.2.3 FMD 值檢測 使待檢查患者呈仰臥位,將血壓計袖帶系在患者的上肢前臂處,同時采用心電圖監測。待檢查人員靜臥10 min 后將血管內皮功能檢查儀(歐姆龍 UNEXEF38G)探頭及頻率進行調整探測肱動脈值,同時經過反復調整確定血管內徑跟蹤圖。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常規指標[血糖(空腹血糖、糖化血紅蛋白)、血壓(收縮壓、舒張壓)],頸動脈、髂動脈、股動脈等動脈 IMT 值,肱動脈基礎內徑及FMD 值。FMD 值=(反應性充血或含服硝酸甘油股動脈內徑-基礎狀態下股動脈內徑)/基礎狀態下股動脈內徑×100%[4]。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 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 ± 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的常規指標比較 實驗組患者的空腹血糖、糖化血紅蛋白、收縮壓、舒張壓分別為(7.22±1.20)mmol/L、(6.35±1.28)%、(132.89±12.19)mm Hg、(85.25±8.03)mm Hg,均顯著高于常規組的(5.33±1.01)mmol/L、(4.25±1.01)%、(125.58±15.02)mm Hg、(80.23±7.01)mm Hg,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的動脈IMT 值比較 實驗組患者的頸動脈、髂動脈、股動脈IMT 值分別為(0.99±0.22)、(0.91±0.39)、(0.85±0.16)mm,均厚于常規組的(0.82±0.13)、(0.81±0.06)、(0.75±0.08)mm,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的肱動脈基礎內徑及FMD 值比較 兩組患者的肱動脈基礎內徑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當患者處于反應性充血時,實驗組患者的FMD 值為(10.01±5.35)%,低于常規組的(14.81±4.36)%,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當患者含服硝酸甘油后,兩組患者的FMD 值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1 兩組患者的常規指標比較()

表1 兩組患者的常規指標比較()
注:與常規組比較,aP<0.05
表2 兩組患者的動脈IMT 值比較(,mm)

表2 兩組患者的動脈IMT 值比較(,mm)
注:與常規組比較,aP<0.05
表3 兩組患者的肱動脈基礎內徑及FMD 值比較()
注:與常規組比較,aP<0.05
糖尿病疾病的臨床發展已經成為目前危害人類健康的一個公共衛生問題,該疾病是一種以血糖升高為主要特征的慢性疾病,相關文獻曾報道[6],糖尿病疾病患者在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發展過程會使血管內皮功能受到嚴重損傷,因此,采用血管內皮功能檢查對2 型糖尿病大血管并發癥患者進行臨床篩查具有重要的意義。2 型糖尿病疾病患者早期發生的大血管并發癥具有嚴重的危險程度,其可以直接使患者演變為急性心肌梗死和腦卒中等疾病,嚴重影響著患者的生命健康[7],且相關醫學研究資料對于該類嚴重疾病的尸檢報告顯示,患者的頸動脈、髂動脈、股動脈等動脈IMT 值與疾病的嚴重程度具有密切的聯系,需要給予重視。另外,患者的血管內皮功能與冠狀動脈內皮功能的減退同樣存在密切聯系[8],因此,該檢測值完全可以作為評估冠狀動脈情況的主要途徑。IMT 值檢測在臨床中主要具有簡單、無創、方便且重復性較好的特點,其可以有效反映患者的血管內皮功能的變化情況,為患者的臨床對癥治療提供一定的參考依據[9]。
本文通過對2 型糖尿病大血管并發癥患者臨床中采用血管內皮功能檢查篩查的效果進行主要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患者的空腹血糖、糖化血紅蛋白、收縮壓、舒張壓均顯著高于常規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患者的頸動脈、髂動脈、股動脈IMT值均厚于常規組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的肱動脈基礎內徑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當患者處于反應性充血時,實驗組患者的FMD 值低于常規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當患者含服硝酸甘油后,兩組患者的FMD 值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相比較單純糖尿病患者而言,2 型糖尿病大血管并發癥患者的空腹血糖、糖化血紅蛋白水平以及收縮壓、舒張壓水平均處于較高值,且頸動脈、髂動脈、股動脈等動脈IMT 值厚度較高[10],其可能與患者長期患有糖尿病致使體內代謝紊亂相關。
綜上所述,對于2 型糖尿病大血管并發癥患者的臨床篩查,血管內皮功能檢查有助于及早發現患者血管內皮功能受損情況,可作為2 型糖尿病患者大血管并發癥的首選檢查方法,具有臨床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