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小營
中耳炎是一種常見的耳鼻喉科疾病,是指耳內部結構出現炎性病變,主要分為兩類,一類為化膿性中耳炎,一類為非化膿性中耳炎[1]。難治性分泌性中耳炎是一種常見的兒科疾病,其屬于非化膿性中耳炎的一種,通常是因為腺體肥大引發咽鼓管功能異常導致,主要表現為鼓室積液與聽力下降,很容易反復發作[2]。因為小兒屬于特殊人群,免疫系統功能還沒有發育完善,也不能明確主訴,一般會導致疾病漏診或者延誤治療,預后效果不明顯,為患兒的語言與智力發育造成不利影響。臨床中一些分泌性中耳炎患兒多次應用骨膜置管依然不能治愈;也有患兒通過長時間的藥物治療與多次骨膜穿刺抽液治療,甚至骨膜置管術后臨床癥狀也不能完全緩解。近幾年,臨床通常采用置管術聯合腺樣體切除對小兒難治性分泌性中耳炎進行治療,獲得了較好效果,可使患兒的臨床癥狀顯著改善[3,4]。為了探究小兒難治性分泌性中耳炎患兒治療過程中采用腺樣體切除聯合置管術的臨床效果,本研究選取本院于2018 年4 月~2019 年6 月收治的90 例小兒難治性分泌性中耳炎患兒,分別予以置管術及其聯合腺樣體切除術治療,分析聯合治療方法對小兒難治性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療優勢,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2018 年4 月~2019 年6 月本院收治的90 例小兒難治性分泌性中耳炎患兒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比組和實驗組,每組45 例。對比組患兒中男 33 例,女12 例;年齡7~13 歲,平均年齡(10.23±3.36)歲;發病時間6~12 個月,平均發病時間(9.26±3.36)個月。實驗組患兒中男34 例,女11 例;年齡8~13 歲,平均年齡(10.42±3.45)歲;發病時間7~12 個月,平均發病時間(9.35±3.46)個月。兩組患兒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比組患兒采用置管手術治療,實驗組患兒采用腺樣體切除與置管術聯合治療,方法如下。
1.2.1 腺樣體切除 患兒選擇仰臥位,實施全身麻醉,通過鼻腔將細導尿管導入,經過口腔導出,將兩端打結,使口腔與咽部完全暴露。于視屏監視作用下,選擇70°鼻內鏡對內部結構進行觀察,對腺樣體與咽鼓管圓枕等位置有效確定,隨后選擇電動負壓吸割器從下到上徹底切除肥大的腺樣體,在這個過程中最大程度的防治口腔與咽部黏膜損傷。隨后再將剩余的腺樣體殘余組織清除,選擇1%腎上腺素與生理鹽水予以壓迫止血處理。
1.2.2 置管術 選擇75%乙醇溶液消毒耳廓與外耳道,將雜物完全清除后,由外耳道倒入耳內鏡,并進行有效固定,對鼓室內的情況密切觀察;隨后放射狀切開骨膜,吸出鼓室內的積液,徹底清理干凈后,于切口位置置入T 型硅膠通氣管,并選擇無菌棉球堵塞外耳道。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兒的治療效果、中耳腔積液消失時間、骨膜痊愈時間及治療前后平均純音聽閾、生活影響因子評分。生活影響因子評分:根據自制量表分析疾病對兩組患兒記憶力、睡眠、進食以及聽力的影響,各項0 分表示沒有影響,1 分表示有輕度影響,2 分表示有中度影響,3 分表示有重度影響,分數越大,說明影響越重。療效判定標準[5]:治療后患兒臨床癥狀都消失,聽力恢復到正常水平表示顯效;治療后患兒臨床癥狀有一定緩解,聽力有一定恢復,但沒有達到正常水平表示有效;治療后臨床癥狀沒有緩解,聽力沒有恢復表示無效。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 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兒治療效果比較 實驗組患兒治療顯效33 例,有效10 例,無效2 例,總有效率為95.56%;對比組患兒治療顯效22 例,有效14 例,無效9 例,總有效率為80.00%。實驗組患兒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比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患兒中耳腔積液消失時間與骨膜痊愈時間比較 實驗組患兒中耳腔積液消失與骨膜痊愈時間均短于對比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3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平均純音聽閾與生活影響因子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兒平均純音聽閾與生活影響因子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兒平均純音聽閾與生活影響因子評分均較本組治療前降低,且實驗組患兒降低程度大于對比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兒中耳腔積液消失時間與骨膜痊愈時間比較(,d)

表1 兩組患兒中耳腔積液消失時間與骨膜痊愈時間比較(,d)
注:與對比組比較,aP<0.05
表2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平均純音聽閾與生活影響因子評分比較()

表2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平均純音聽閾與生活影響因子評分比較()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比組治療后比較,bP<0.05
小兒難治性分泌性中耳炎是一種常見的兒科疾病,主要表現為耳悶與耳脹,合并聽力障礙與低調性耳鳴,通過多次保守治療或者手術治療依然會反復發作。因為小兒分泌性中耳炎的發病機制和腺樣體肥大有直接聯系,所以,認為合并腺樣體肥大或者腺樣體炎的難治性分泌性中耳炎,需進行腺樣體切除治療[6]。現如今,小兒分泌性中耳炎的手術治療方法有腺樣體切除術、骨膜切開置管術以鼓膜穿刺術等。現階段,伴隨內鏡技術的持續發展,耳內鏡下置管手術被廣泛應用于中耳炎的治療中,其具有手術視野清晰、操作簡便等特點,可使手術治療時間明顯縮短,使患兒的耐受性與接受度顯著提高[7]。并且耳內鏡下置管手術的運用,可將糜蛋白酶以及地塞米松等藥物注入鼓室,使積液有效消除,使鼓室通氣功能充分改善。耳內鏡置管手術聯合腺樣體切除術,能夠將積液快速清除,使咽鼓管機械阻塞充分解除,保證鼓室與咽鼓管的順暢,對纖毛運動與咽鼓管功能有改善效果,使鼓室負壓慢慢糾正,防止積液繼續產生,使中耳正常生理功能有效恢復;并且內鏡下可準確定位,防止對咽鼓管圓枕造成損傷,使患兒的復發率有效降低。
本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患兒治療總有效率為95.56%,高于對比組的80.0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患兒中耳腔積液消失與骨膜痊愈時間分別為(7.65±1.11)、(12.02±1.32)d,均短于對比組的(14.12±2.08)、(20.19±2.12)d,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前,兩組患兒平均純音聽閾與生活影響因子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兒平均純音聽閾與生活影響因子評分均較本組治療前降低,且實驗組患兒降低程度大于對比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小兒難治性分泌性中耳炎患兒治療過程中采用腺樣體切除聯合置管術的臨床效果顯著,可顯著改善患兒的臨床癥狀,有效消除積液,促使聽力恢復,明顯縮短治療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