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慧麗
川崎病是由免疫功能異常所致的兒科病癥,其可導致機體出現全身性血管炎性病變,且常伴發急性皮疹、發熱等典型癥狀,其中心血管病變尤為多見。川崎病給患兒心血管系統帶來損傷,且該損傷具終生性,進而易引起患兒成年后出現缺血性心臟病,嚴重威脅其生命安全,近年來川崎病于臨床中關注度日益上升[1,2]。本研究選取本院川崎病患兒116 例,分組研究大劑量丙種球蛋白聯合阿司匹林溶腸片的臨床療效。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6 年6 月~2018 年6 月川崎病患兒116 例,依照治療方案不同分為試驗組和參照組,各58 例。參照組男31 例,女27 例;年齡1~7 歲,平均年齡(3.69±1.32)歲;病程0.5~5 年,平均病程(2.65±1.06)年。試驗組男32 例,女26 例;年齡1~7 歲,平均年齡(3.72±1.29)歲;病程0.5~5 年,平均病程(2.71±0.96)年。兩組患兒的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本院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①經心臟彩超、心電圖、實驗室檢查證實為川崎病者;②患兒家屬知情且簽署知情同意書者;③持續發熱時間>5 d 者;④頸部淋巴結腫大顯著者;⑤患兒眼結膜、口腔黏膜明顯充血、紅腫者;⑥臨床資料齊全者。
1.2.2 排除標準 ①先天性免疫缺陷者;②治療依從性差者;③對本研究藥物過敏者;④精神疾病者。
1.3 方法
1.3.1 參照組 給予小劑量丙種球蛋白聯合阿司匹林溶腸片(拜耳醫藥保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J20171021)治療。阿司匹林溶腸片50 mg/(kg·d),口服,3 次/d,15 d后調整劑量為5 mg/(kg·d)。丙種球蛋白400 mg/(kg·d)+50 ml 注射用水,20 滴/min 靜脈滴注,20 min 后患兒無異常反應,可放快滴速且≤3 ml/min,2 次/d,持續用藥1 個月。
1.3.2 試驗組 給予大劑量丙種球蛋白聯合阿司匹林溶腸片治療治療。阿司匹林溶腸片使用方法同參照組。丙種球蛋白2 g/(kg·d),使用方法同參照組,持續用藥1 個月。
1.4 觀察指標 ①觀察對比兩組臨床療效。②觀察對比治療前及治療1 個月后兩組炎癥因子水平。空腹抽取靜脈血6 ml,采取雙抗體夾心法檢測IL-8、TNF-α、IL-6 水平。③觀察對比兩組發熱、皮疹、淋巴結腫大、結膜充血消失時間。
1.5 療效判定標準 顯效:患兒黏膜充血紅腫、發熱等癥狀緩解,皮疹面積減少≥50%;有效:患兒黏膜充血紅腫、發熱等癥狀緩解,30%≤皮疹面積減少<50%;無效:與顯效、有效標準不符者。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6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參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炎癥因子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IL-8、TNF-α、IL-6 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1 個月后,試驗組IL-8、TNF-α、IL-6 水平均低于參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發熱、皮疹、淋巴結腫大、結膜充血消失時間比較 試驗組發熱、皮疹、淋巴結腫大、結膜充血消失時間均短于參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表2 兩組炎癥因子水平比較(,ng/L)

表2 兩組炎癥因子水平比較(,ng/L)
注:與參照組治療1 個月后比較,aP<0.05
表3 兩組發熱、皮疹、淋巴結腫大、結膜充血消失時間比較(,d)

表3 兩組發熱、皮疹、淋巴結腫大、結膜充血消失時間比較(,d)
注:與參照組比較,aP<0.05
小兒川崎病典型臨床表現為淋巴結腫大、體溫異常上升、免疫功能異常、整體性血管炎等。當前其詳細發病機制尚未明確,其于嬰幼兒中具較高發生率,有學者研究資料表明小兒川崎病發病原因與中性粒細胞存在高度相關性[3,4]。中性粒細胞于小兒川崎病急性期患兒可見異常增多,且明顯高出正常水平,其可導致患兒內皮細胞損傷,進而引發血管損傷。目前臨床主要采用阿司匹林、丙種球蛋白、抗感染等治療小兒川崎病。
阿司匹林溶腸片屬于臨床較為多見的解熱鎮痛類藥物,其可拮抗血小板聚集,發揮抗凝血功能,有助于降低血栓發生率,且藥物不良反應少、作用快速、藥效穩定[5]。丙種球蛋白屬于機體血清中重要的免疫球蛋白,是治療小兒川崎病的常用藥物,其可平衡機體免疫能力,通過抑制血液內血管內皮細胞、血小板、單核細胞等受體活性,進而實現抑制血管表面組織產生變態免疫反應目的。有學者研究資料表明,丙種球蛋白可中和、緩解微生物毒素作用,抑制血管免疫反應,阻斷細胞分泌毒素因子,緩解機體炎癥反應、變態免疫反應[6]。但丙種球蛋白單獨使用抗炎效果欠佳,通常臨床采用丙種球蛋白聯合阿司匹林溶腸片治療小兒川崎病,以實現抗炎、改善機體血供,促進血管血液循環,預防心血管產生病變治療目的。另有學者研究資料表明,阿司匹林、丙種球蛋白聯合使用有助于協同作用,增進臨床治療效果,其中而阿司匹林可抑制血栓素A2等合成反應,丙種球蛋白可有效抑制血管表面組織變態免疫反應,兩者聯合治療小兒川崎病,可避免或很大程度上緩解機體冠脈組織損傷等不良情況發生[7]。
本研究評估結果提示大劑量丙種球蛋白聯合阿司匹林溶腸片治療川崎病患兒,療效顯著。川崎病急性發病期,血液中B 淋巴細胞、T 淋巴細胞活化異,大量釋放IL-6、IL-8、TNF-α 等炎癥因子,這些免疫活性物質、炎癥因子相互作用,引發內皮細胞收縮、舒張功能障礙,重者導致血管內皮細胞壞死,破壞內皮天然屏障功用。可促進患兒癥狀消失,改善患兒血清狀況。
綜上所述,大劑量丙種球蛋白聯合阿司匹林溶腸片治療川崎病患兒,可促進患兒發熱、皮疹、淋巴結腫大等癥狀消失及炎性指標改善,且療效顯著,值得臨床中推廣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