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雅君
癲癇是神經內科常見的一種神經性疾病,主要是大腦神經元發作性反復異常放電導致的,多發于兒童,且男性多于女性。該疾病具有反復發作的特點,如果不加以控制,會導致腦細胞嚴重缺氧,進而影響各個臟器的功能,影響身體發育。該疾病主要通過藥物治療,最大限度的控制癲癇發作直至終止。針對癲癇發作次數少且癥狀較輕的患者,可短期用藥控制病情,但針對遲發型癲癇患者,需長期規律用藥。丙戊酸鈉是抗癲癇的常用藥物,臨床療效可見,且對患者的呼吸系統影響較小。左乙拉西坦是一種新型抗癲癇藥藥物,具有安全性高、耐受性強且療效好的特點。為尋求更好的治療方案,本文對本院2017 年2 月~2018 年5 月收治的77 例癲癇患者進行研究,探究神經內科癲癇患者應用丙戊酸鈉聯合左乙拉西坦治療的臨床療效,為臨床治療提供參考意見,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7 年2 月~2018 年5 月本院神經內科就診的77 例癲癇患者作為研究對象,以交替分組法將患者分為單一組(38 例)和聯合組(39 例)。單一組中男21 例,女17 例;年齡20~68 歲,平均年齡(44.85±8.29)歲;病程5 個月~5 年,平均病程(3.11±0.90)年;癲癇發作類型:復雜發作8 例、單純性發作11 例、混合性發作4 例、全身強直陣攣發作15 例。聯合組中男20 例,女19 例;年齡19~70 歲,平均年齡(44.67±8.56)歲;病程6 個月~6 年,平均病程(3.28±0.93)年;癲癇發作類型:復雜發作8 例、單純性發作12 例、混合性發作5 例、全身強直陣攣發作14 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患者均符合國際抗癲癇聯盟擬定的關于癲癇的診斷標準[1];經磁共振成像以及腦電圖檢測提示具有癲癇表現;均為原發性癲癇;表現出不同程度的口咽肌、單側面肌短暫強直肌陣攣性抽動;發作次數>2 次/個月;患者年齡≥18 歲;患者及其家屬對本次研究內容知情且已完成意愿書簽署。排除標準:意識障礙或者精神疾病患者;對本研究藥物過敏或者有藥物禁忌證患者;合并其他神經功能缺陷疾病患者;存在溝通障礙患者;無法堅持隨訪患者;依從性差患者。
1.3 方法 單一組患者接受丙戊酸鈉[商品名:德巴金;賽諾菲(杭州)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 010595;規格:0.5 g×30 s]治療。初始劑量為0.5 g/d,1 次/d,1 周后若病情得到控制,將用量調整至1.5 g/d,直至療效滿意。
聯合組患者在單一組基礎上聯合左乙拉西坦[商品名:開浦蘭;UCB Pharma S.A.(比利時),國藥準字J20 160085;規格:0.25 g×30 s]治療。初始劑量為0.5 g/d,2 次/d 口服,逐漸增加至1.5 g/d,3 次/d 口服。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癲癇發作次數和發作持續時間;不同時間段癇樣放電、累及導聯數;治療效果;不良反應發生情況。①癲癇發作次數和發作持續時間。治療前,詢問患者或者患者家屬平均每個月的發作次數,治療后,對患者進行電話隨訪,詢問每個月的癲癇發作次數。②癇樣放電、累及導聯數。治療前,對患者進行腦電圖檢查,治療3 個月、6 個月、12 個月分別進行腦電圖檢查,記錄不同階段患者的癇樣放電、累及導聯數數據。③療效判定標準:治療后,患者無癲癇發作,腦電圖顯示無癇樣放電則表示治愈;與治療前相比癲癇發作次數減少≥70%表示顯效;與治療前相比,發作頻次減少≥50%表示有效;與治療前相比,發作頻次減少<50%表示無效。治療總有效率=(治愈+顯效+有效)/總例數×100%。④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統計兩組患者出現腹瀉、失眠、皮疹、肝功能異常等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 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癲癇發作次數和發作持續時間對比 治療前,兩組患者癲癇發作次數和發作持續時間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聯合組患者癲癇發作次數和發作持續時間均明顯優于單一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不同時間段癇樣放電、累及導聯數對比治療前,兩組患者癇樣放電、累及導聯數對比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3、6、12 個月后,聯合組癇樣放電、累及導聯數優于單一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對比 聯合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單一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4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對比 聯合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低于單一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癲癇發作次數和發作持續時間對比()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癲癇發作次數和發作持續時間對比()
注:與單一組比較,aP<0.05
表2 兩組患者不同時間段癇樣放電、累及導聯數對比(,180/s)
注:與單一組比較,aP<0.05

表4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對比(n,%)
到目前為止,癲癇的發病機制尚未明確,但有研究表示該疾病的發生可能與神經元抑制和興奮失衡引起的異常放電有關[2]。癲癇患者臨床表現主要有陣攣性發作、短暫性強直性以及失張力發作等,會對患者的腦內神經元造成一定程度的損傷。目前該疾病的治療以抗癲癇藥物治療為主。丙戊酸鈉是治療癲癇的常用藥物,主要通過增加抑制性神經介質γ-氨基丁酸(GABA)的濃度,進而增強GABA 反應,繼而抑制神經元,起到抗癲癇的作用。但研究顯示[3],此藥物對小發作癲癇患者效果最佳,對復雜性發作患者作用有限。左乙拉西坦是抗癲癇的新型藥物,主要通過結合腦內突觸囊泡蛋白2A 控制相應神經遞質的釋放,阻止神經元異常放電,最終起到抗癲癇作用。該藥物與傳統抗癲癇藥物相比,更具安全性、吸收快且耐受性強。
本研究結果說明聯合藥物治療能明顯改善患者臨床癥狀。左乙拉西坦可增加GABA 濃度,對氯離子內流并平衡谷氨酸的興奮性。丙戊酸鈉可控制鈉離子通道,降低鈉離子和氯離子內流,進而抑制動作電位。而對患者進行腦電圖檢測,顯示的癇樣放電、累及導聯數數據可充分反映癲癇患者病情狀況。本研究中癇樣放電、累及導聯數均明顯下降,同時患者的發作次數和時間均在減少,說明患者病情得到更好的改善效果。丙戊酸鈉是不含氮的抗癲癇藥物,藥效高且吸收快,進入人體后可迅速進行細胞外液,且其生物利用率接近100%,不會身體造成較大的負擔。左乙拉西坦可抑制神經元異常放電但并不會對其正常功能產生影響,因此安全性較高。兩種藥物聯合使用并不會引起過多的不良反應[4-6]。
綜上所述,神經內科癲癇患者應用丙戊酸鈉聯合左乙拉西坦治療的優勢更加明顯,可明顯較少發作次數,縮短發作時間,同時改善患者臨床癥狀,提高臨床治療效果,較少不良反應的發生,建議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