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偉賢 李華興 康渭嵐 蘇國蘭 黃偉豪
癲癇是一種慢性疾病,其危害性巨大且發病突然,若不及時采取措施進行治療,病情將會持續發展惡化,發作的次數會逐漸變多,發作持續時間也會延長,極其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會極大程度的降低生活質量[1]。目前,該病的主要治療方式以藥物治療為主,治療時間較長,關鍵在于控制癲癇的發作,一般在找到可完全控制發作的藥物和劑量后需不間斷的長時間服用[2]。丙戊酸作為一種廣譜抗癲癇藥,在臨床中得到廣泛應用,具有較好的控制發作的效果,但有部分患者服藥后無效,對于這類患者,應該考慮替換藥物或者添加其他藥物聯合治療[3]。為研究拉莫三嗪添加或替換治療丙戊酸治療無效癲癇患者的臨床療效,本文特選取70 例患者展開分組探討,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于2017 年3 月~2019 年4 月收治的70 例丙戊酸治療無效癲癇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年齡15~68 歲,平均年齡(35.27±8.43)歲。將患者按照隨機分類法分為參照組和觀察組,每組35 例。參照組中男19 例,女16 例;觀察組中男18 例,女17 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經檢查,患者均符合國際抗癲聯盟對癲癇的診斷標準,表現出不同程度的肌肉繃直、肌肉痙攣、意識喪失、抽搐等癥狀,無其他嚴重的心腎類功能性障礙疾病,無精神疾病史,無拉莫三嗪藥物禁忌證,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并同意參與本研究,已獲取醫院倫理委員會的研究批準。
1.2 方法
1.2.1 參照組 患者采用拉莫三嗪(三金集團湖南三金制藥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H20050595)替換丙戊酸治療。將丙戊酸替換為拉莫三嗪進行治療,用法用量:口服,初始劑量為25 mg/d,用藥2 周后,50 mg/d,用藥4 周后,增加至50 mg/次,2 次/d,直至劑量增加至200 mg/d 后停止,按照此劑量標準持續治療6 個月。
1.2.2 觀察組 患者采用拉莫三嗪添加丙戊酸(湖南省湘中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0890013)治療。在維持丙戊酸治療的同時聯合拉莫三嗪治療,用法用量:拉莫三嗪用法用量與參照組一致,丙戊酸初始劑量為25 mg/d,用藥2 周后,當拉莫三嗪劑量增加至200 mg/d繼續聯合用藥3 個月,之后逐漸減少丙戊酸劑量,而拉莫三嗪的劑量保持不變,直至完成6 個月的治療周期。
1.3 觀察指標及療效判定標準 對比兩組患者治療效果、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及治療前后生活質量評分。①療效判定標準:治愈:用藥后,患者的癥狀得到完全控制,且在6 個月內未發病;顯效:用藥后,患者的癥狀得到有效控制,發病次數與治療前相比減少>80%;有效:用藥后,患者的癥狀有一定的改善,發病次數與治療前相比減少50%~80%;無效:用藥后,患者發病次數與治療前相比減少<50%,或病情加重,發作次數增多和時間延長[4]。總有效率=(治愈+顯效+有效)/總數×100%。②不良反應包括頭暈、惡心、食欲減退、皮疹以及全身乏力等[5]。③采用世界衛生組織生存質量測定量表簡表(WHOQOL-BREF)對生存質量進行評分,評分涉及認知、情緒、軀體、社會以及角色功能5 個維度,最高分為100 分,分值越高代表生活質量越好[6]。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 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對比 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參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對比 觀察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參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對比 [n(%)]

表2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對比 [n(%)]
2.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生活質量評分對比 治療前,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參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生活質量評分對比(,分)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生活質量評分對比(,分)
注:與參照組對比,aP<0.05
癲癇作為一種神經系統疾病,以腦神經元異常放電引起反復癇性發作為特征,發病率僅次于腦卒中,發病率與年齡有著密切關聯,一般認為<1 歲患病率最高,其次為1~10 歲,以后逐漸降低[7]。依據現有研究資料分析,癲癇致病機制較復雜且病因尚不明確,大致可分為三類,分別是特發性癲癇、癥狀性癲癇以及隱源性癲癇,其臨床表現主要有全面強直-陣攣發作、單純部分發作,復雜部分發作、失神發作以及癲癇持續狀態[8,9]。隨著病情的發展會逐漸使患者喪失生活自理能力,在嚴重影響患者生活以及工作的同時,還會對家庭乃至社會造成一定程度的困擾[10]。對此,研究出有效治療該病的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經過大量的臨床研究可以證明,癲癇是可以通過藥物控制的,只要藥物安全性高、作用性強且合理,就可以有效的控制癲癇的發作,甚至治愈[11]。目前,該病的主要治療方式以藥物治療為主,丙戊酸作為一種廣譜抗癲癇藥,在臨床中得到廣泛應用,具有較好的控制發作效果,但部分患者對該藥物不敏感,控制癲癇發作效果微弱[12]。針對丙戊酸治療無效患者,可以采取拉莫三嗪替換或添加丙戊酸治療,通過研究結果顯示,單獨使用拉莫三嗪,對于簡單部分發作、復雜部分性發作、續發性全身強直-陣攣性發作等癥狀都有較好的控制效果,但容易引起皮疹、頭暈、惡心等不良反應發生,安全性有待提高。而丙戊酸和拉莫三嗪兩者聯合使用能夠起到互補的作用,在提高治療效果的同時還能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改善患者的預后,提高其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對丙戊酸治療無效癲癇患者實施拉莫三嗪添加丙戊酸治療,能夠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提高治療安全性及治療效果,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值得在臨床治療中應用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