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麗
頸動脈粥樣硬化(carotid atherosclerosis,CAS)是一種以脂質代謝異常為主要特征的動脈硬化疾病,常見致病因素為血栓、纖維組織、鈣質等沉積于血管,造成血管阻塞增厚、血管彈性降低,改變頸動脈的血流動力學,內膜下斑塊形成。西醫主要針對血脂代謝進行調節,消除炎癥并舒張血管;中醫在慢性疾病治療方面具有較好優勢,化濁行血丸不良反應少,能夠整體性的調節各系統的平衡。因此,本研究將化濁行血丸與阿托伐他汀聯合應用于頸動脈粥樣硬化的治療中,觀察患者的血脂變化以及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選取2018 年7 月~2019 年11 月本院收治的頸動脈粥樣硬化患者132 例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符合《糖代謝異常與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臨床診斷和治療指南》中西醫診斷及中醫辨證標準[1];②頸動脈彩超提示存在頸動脈斑塊者頸動脈內中膜厚度≥0.9 mm;③所有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告知書;④近3 個月內未服用治療動脈粥樣硬化性的藥物;⑤動脈硬化儀顯示肱-踝脈搏波傳導速度(baPWV)>1400 mm/s。排除標準:①藥物誘發高血脂者;②多器官功能衰竭者;③對本研究所用藥物過敏者;④具有嚴重的認知功能障礙;⑤具有出血傾向者。隨機將患者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每組66 例。研究組患者中男29 例,女37 例;平均年齡(57.82±1.37)歲;平均病程(5.83±1.03)年;平均體質量指數(BMI)為(24.85±1.12)kg/m2。對照組患者中男31 例,女35 例;平均年齡(56.93±1.51)歲;平均病程(5.49±1.46)年;平均BMI(24.93±1.25)kg/m2。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BMI 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患者于治療期間均給予降血脂、降血壓、抗凝、抗血小板聚集等常規西藥治療。對照組患者口服阿托伐他汀鈣膠囊(天方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70054)治療,口服1 次/d,10 mg/次,連服1 個月。研究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化濁行血丸治療,化濁行血丸組方為:決明子30 g,虎杖20 g,何首烏、丹參各15 g,荷葉、赤芍、焦山楂各10 g,酒大黃、制水蛭各5 g,1 丸/d,溫水服用,連服1 個月。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斑塊最大橫切面積、血脂代謝指標水平及臨床治療效果,并分析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①斑塊程度:根據頸動脈超聲評判標準[2]:IMT 為1.0~1.2 mm,>1.2 mm 提示具有斑塊硬化形成,斑塊最大橫切面積越大代表頸動脈粥樣硬化程度越嚴重。②血脂代謝指標:應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美國AU-400 公司全自動生化分析儀)進行空腹血液樣本采集與處理,分析TC、TG、LDL-C、LDL-C 水平[3],所有患者于抽血前3 d 內禁食油膩、高脂食物,12 h 內禁食,次日清晨采集靜脈血標本。③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根據肝腎功能檢測指標判定:血尿素氮、內生肌酐清除率、天冬氨酸氨基轉氨酶、丙氨酸氨基轉氨酶、尿濃縮與稀釋功能試驗。臨床療效判定標準:顯效:患者臨床癥狀消失,血脂代謝值達到正常水平;有效:患者臨床癥狀得到改善,實驗室檢測指標部分達到正常值;無效:臨床癥狀未見好轉,病情甚至加重。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 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及斑塊最大橫切面積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及斑塊最大橫切面積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患者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斑塊最大橫切面積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脂代謝指標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TC、TG、LDL-C、LDL-C 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患者的TC、TG、LDL-C 水平均明顯低于對照組,而HDL-C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及斑塊最大橫切面積比較()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及斑塊最大橫切面積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脂代謝指標水平比較(,mmol/L)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脂代謝指標水平比較(,mmol/L)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3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兩組患者治療期間肝腎功能指標均未出現異常,故無不良反應發生。
2.4 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比較 研究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6.97%,顯著高于對照組的81.82%,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比較[n(%),%]
頸動脈粥樣硬化是指患者雙側頸內動脈顱外段及頸總動脈分叉處內膜-中膜增厚的慢性血管疾病,發病率較高,脂質易沉積造成管壁僵硬、管腔狹窄,患者腦供血不足,出現暈厥等臨床表現,有研究報道[4],頸動脈粥樣硬化與血脂代謝異常密切相關,血壓、血脂升高將加重頸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風險,阿托伐他汀鈣是臨床調血脂藥物,能夠有效減輕血管內皮損傷程度,抑制機體膽固醇與肝臟中3-羥3-甲基戊二酸單酰-輔酶A (HMG-CoA)還原酶的合成,從而達到抗血小板凝集的作用,預防斑塊產生。同時,阿托伐他汀鈣藥理活性高,能夠在人體內經肝臟代謝徹底,無藥物毒害作用,不良反應發生機率低,但長期服用藥物,患者藥物依賴性高。
中醫學將頸動脈粥樣硬化劃分為“脈痹”范疇[5],以陰、陽、表、里、寒、熱、虛、實八綱辨證證實氣滯血瘀致脈痹,病機為痰、淤、虛所致,肝失疏泄、脾失運化、腎失精華致痰淤氣滯,脾胃功能受損,心氣虧虛,腎陰衰則五臟失養,水濕津液停滯,氣血運行紊亂,致氣虛、氣滯、痰聚、血瘀,斂聚成痰、氣滯血瘀,皆結于脈絡而致病。化濁行血丸以何首烏、路路通、制水蛭、赤芍、焦山楂、荷葉、決明子、茯苓、陳皮、半夏、炙甘草等組成[6],方中何首烏為君藥,可散結消疒徵,滋補肝腎精,補氣養陰,臣藥可活血行氣,化痰散淤,氣血津液狀況辨證后輔以補肝腎、行氣血之中藥,達活血通脈之功。化濁行血丸增加血管內皮活性,穩固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作用。中西藥物結合治療,兩者具有協同作用,調節血脂水平增加,提高血管內膜斑塊的穩定性。
綜上所述,對頸動脈粥樣硬化患者實施化濁行血丸與阿托伐他汀聯合治療方案,臨床效果顯著,有效改善頸動脈粥樣硬化患者血脂代謝水平,安全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