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丹婷
微生物檢驗是臨床防治感染的重要內容,伴隨微生物檢驗技術的日益發展與完善,檢驗科工作人員綜合能力得到顯著提升,促使實驗室內部質量顯著提高[1]。為了提高實驗室結果的可靠性與準確性,需對檢驗前、檢驗過程中以及檢驗后進行系統的質量保證[2]。現階段,檢驗過程中發現臨床上大量檢驗前微生物標本不合格,使檢測結果質量與時效性明顯降低,直接影響疾病的診斷與治療。因此,對檢驗前微生物檢驗標本不合格進行深入分析,并予以有效的質量控制十分必要[3]。現對微生物檢驗標本不合格原因與相應的質量控制措施分析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 年3 月~2019 年8 月本院檢驗科進行微生物檢驗的標本28653 份,標本類型包括痰液、尿液、分泌物、糞便以及血液等。
1.2 方法 由經驗豐富的3 名中級以上職稱檢驗師對送檢的標本進行評價,判斷是否合格,并對不合格原因進行追蹤分析和記錄。評價依據包括采集時間、采集方法以及標本外觀等。
28653份標本中不合格標本462 份,不合格率為1.61%(462/28653);其中包括痰液、尿液、血液、分泌物、糞便、無菌體液,分別有278、95、46、33、8、2 份,所占比例分別為60.17%、20.56%、9.96%、7.14%、1.74%、0.43%。不合格原因主要為非標準痰液、標本受到污染以及采集時間不當等。見表1。

表1 標本不不合格原因分布情況 [n(%)]
微生物檢驗的特殊性質決定了其比臨床生化檢驗與血液檢驗對送檢標本質量的要求更高。本研究顯示:28653 份標本中不合格標本462 份,不合格率為1.61%(462/28653);其中包括痰液、尿液、血液、分泌物、糞便、無菌體液,分別有278、95、46、33、8、2 份,所占比例分別為60.17%、20.56%、9.96%、7.14%、1.74%、0.43%。不合格原因主要為非標準痰液、標本受到污染以及采集時間不當等。
在導致標本污染的原因中,工作人員的經驗欠缺以及未通過專業的學習培訓是導致標本不合格的重要因素;并且,對于相同類型的標本,患者處在不同狀態的采集方式也存在差異[4]。例如采集尿液標本,日常患者可自行清洗外陰后采集清潔的中段液,而導尿患者,則應在導尿管采集標本予以細菌培養,絕不能在尿袋中進行采集。另外懷疑有厭氧菌感染的情況應進行膀胱穿刺采集尿液。但在具體操作中,護士的不專業以及患者對醫學知識的缺乏都可能造成錯誤的標本留取方式。送檢與接收標本時,如果不嚴格按照要求操作,就會導致標本受到污染,喪失培養價值。分泌物和無菌體液在采集和運送過程中更應確保嚴格的操作及運送環境,例如腦脊液標本應置于35℃條件下保溫送檢。若相關工作人員不具備專業的意識和技能,就會使采集與運送標本的過程出現漏洞,從而導致操作流程出現脫節,引發不合格率顯著提高。所以,每個環節的工作人員都應該根據規范程序操作,保證流程的規范與完善,促使合格的標本量顯著提高[5]。
臨床中很多標本需要患者自行采集,但由于患者本身醫學素養不高,缺乏專業的知識,或對醫護人員交代的注意事項不重視,引發了標本采集不合格。如采集痰標本時,應采集呼吸道深部的痰液進行送檢。但患者極易把唾液當成痰液,不能滿足檢驗的需求。所以,護士在采集前需加強宣傳教育,使患者獲得正確的標本留取方式,確保痰液標本采集質量[6]。
在臨床工作中,加強對護士的培訓以及執行嚴格的標準操作流程是十分必要的。由于工作繁忙,工作人員有時可能為了節省時間,不規范執行,導致效果不理想。如采集血液標本時縮短消毒時間或提前采血等等,都會對標本檢驗造成影響。所以臨床科室應對出現標本不合格的環節嚴格篩查與監督,使標本采集與送檢流程更具規范性,定期對相關工作人員進行培訓和考核。準確記錄日常出現的差錯,使工作人員對問題的關注度顯著提高,也使工作人員的核查意識和能力顯著提高[7]。
在微生物檢驗中,細菌培養對不同標本的要求存在著很多差異。痰培養要求較高,需要注意細節也比較多,所以要囑咐患者正確咳痰,留取深部痰液送檢;采集尿液標本時,需清潔外陰后采取中段尿立即送檢,若不能及時送檢,應在4℃環境下冷藏。有效排除各種導致尿液污染的相關因素,防止外界因素的污染。血液標本會因為采集時間的不當導致標本受到污染或不合格,如發燒患者應在寒顫到來前采血,且禁止藥物輸液側采血;糞便標本通常因為沒有及時送檢導致標本干燥,細菌死亡,進而引發檢驗結果為假陰性,所以,應嚴格控制送檢時間。分泌物和無菌體液不合格主要是因為標本受到污染或延遲送檢時間導致的[8]。
標本采集的過程中,無論是采集者自身,還是送檢的每個環節,都涉及到標本管理制度以及標本執行的問題。早期需做好患者的健康宣教工作,向患者說明標本采集的各種注意事項,就可以防止標本在采集中受到污染或出現采集不當的問題。采集工具與環境管理方面,也需要確保無菌化處理。采集結束后若不能立即送檢,需確保存儲環境的溫度適宜,滿足無菌化標準等,防止人員或其他因素影響或污染標本。送檢時需防止標本過分震蕩,做好密封處理,防止滲漏等問題出現。由于整個流程均需要較嚴格的管理,相關人員與科室管理方面,需形成專項制度。相關操作環境需加強監控與管理,有效監督工作人員的差錯問題[8]。日常工作狀態需及時匯報與總結,對不同環節操作中的漏洞有效分析,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使有關流程和管理可以與時俱進,防止管理制度落后以及工作管理缺乏有效性。
由于患者自身的局限性、理解能力不同以及對檢驗工作的認識有所欠缺,使他們可能對于留取檢驗標本存在一些羞澀感。我們在工作中可配合一定的圖文對患者做好講解,使患者能夠正確進行標本采集。在門診患者送檢培養標本過程中,本來需嚴格按照無菌送檢的標本常常暴露在空氣中或選擇非消毒容器進行了采集送檢,說明患者的無菌意識觀念十分欠缺,特別是對于醫院檢驗科工作的了解和認識還需要不斷完善。
醫院內部溝通方面也需要嚴格進行控制,對檢驗環節中的人為因素充分重視。檢驗人員在和護士交流中,需要做好日常工作的銜接,加強日常培訓,普及有關知識,使有關人員的處理能力明顯提高。護理人員和檢驗人員保證有效溝通,提高默契度,檢驗人員需準確表述好需要護理人員的配合工作,護士需將標本采集與送檢情況準確告知檢驗人員,確保信息對接的順暢,保證標本在源頭上的質量。
總之,微生物檢驗工作需要對標本采集送檢的各個環節進行嚴格控制,使標本不合格率有效降低,這樣才能促使檢測質量與效率顯著提高,也能防止不必要的資源浪費。我們在日常工作中應該將科室間的配合作用充分發揮出來,使流程更加完善,從而使微生物檢驗結果更加準確與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