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梓洋 許昌 孫麗 吳專 孟羽嘉 劉喜宏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林產工業規劃設計院,北京100010)
順義區是北京重要的發展區域,是構建國際航空港的重要組成部分。順義區將打造以河為基、以水為魂、以林為韻、以路為骨,林水相映、河城相襯、景色相宜的綠色生態網絡建設目標。本文以保護和恢復順義區濕地資源及其生物多樣性為重點,通過補充水量,完善水資源合理配置,改善水質,加強河道水系治理,建立健全濕地保護管理機構和管理制度等一系列措施,實現濕地的可持續發展。
順義區濕地總面積為2 810.58 hm2,占順義區總面積的3.51%,占北京市濕地總面積的5.85%。目前,順義區共有河流濕地、沼澤濕地、人工濕地3個濕地類,永久性河流濕地、季節性河流濕地、草本沼澤濕地、運河輸水河、庫塘、水產養殖場6個濕地型,濕地類型較多(表1)。漢石橋沼澤濕地是北京市平原地區唯一的大型蘆葦沼澤濕地,其自然狀態保存較好,是順義區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區域,其保護意義與生態價值十分巨大。
順義區濕地水生植被以蘆葦、香蒲、水蔥等為優勢種,植物種類近300種,在河流兩岸種植的濕地植物有蘆葦、香蒲、慈姑、蓮等(張曼胤,2011)。在撂荒地、田埂及路旁多雜草,水塘中種植沉水、浮葉水生植物,主要有狐尾藻、茨藻、莕菜、滿江紅、浮萍等(劉鳴, 2013)。

表1 順義區濕地類型及分布統計表Table 1 Wetland type and distribution statistics in Shunyi District
目前順義區濕地記錄有哺乳動物8種,鳥類153種,兩棲爬行類10種,魚類19種,昆蟲近百種(劉曉燕, 2004),其中國家Ⅰ級重點保護鳥類2種,國家Ⅱ級重點保護鳥類17種。
過度開發濕地資源導致水量減少、水質惡化等問題,濕地面臨嚴重退化風險。目前順義區潮白河長期斷流,造成種植業、畜牧業、居民生活等用水的增加,污水處理費用增加、休閑娛樂價值減少等,潮白河順義段斷流對區域造成的年度生態損失達8 786.5萬元。
根據北京市環保局公布的數據,順義區大部分河流,如潮白河、小中河、箭桿河等河流的水質長期處于V類水質。作為順義區內唯一的永久性河流濕地,溫榆河的水質狀況也長期維持在IV類到V類之間。順義全區河渠中僅有京密引水渠、城北減河的水質可常年達到地表水III類以上的標準。近幾年來潮白河順義區段BOD5、CODcr指數不斷攀升。由于城市規模的擴張、人口的增長及工業、農業的快速發展,潮白河水體接納了大量來自上游及周邊的點源和面源污染負荷,致使水質嚴重下降(李蓮芳等, 2006)。
順義區各部門、各鄉鎮仍以轄區內的濕地保護區和濕地公園等“點保護”的模式開展濕地保護,濕地保護未連接成線、成片,整個流域系統保護效果不佳。目前順義區還沒有專門的濕地保護管理機構或隊伍,也沒有編制專門的濕地保護規章制度,濕地保護管理體系不完善。
當前,順義區濕地保護與恢復基本依靠項目帶動,投入資金不足,濕地科研力量薄弱,專業性的設施設備較為缺乏,制約了濕地保護與管理工作的開展。實施的濕地項目工程技術含量低,缺乏現代化技術和手段,難以達到工程示范的目的。
為響應黨的十九大精神,推動順義區生態文明的建設,打造河渠清凈、林豐草茂、魚鳥競姿的濕地生態環境,達到自然與人工、傳統與現代、科普與游憩有機統一的目標。規劃將秉承自然與生態化理念,充分考慮全區現有的濕地資源和生態現狀,通過對濕地的保護與恢復工作,使順義區濕地保護布局合理化、均衡化,濕地恢復管理工作系統化、科學化。規劃實施后建成的濕地保護區域能為市民提供更好的休閑、游憩、娛樂場所和親近濕地的機會,推動實現濕地保護與恢復的可持續發展。
順義區位于《林業發展“十三五”規劃》布局的京津冀生態協同圈,地處北方生態過渡區,生態環境極為脆弱,順義區濕地保護與恢復的總體布局為“一帶、三區、五核”的結構。
(1)“一帶”為潮白河濕地景觀帶。潮白河作為順義區最重要的河流濕地分布區,自北向南貫穿順義區境內,同時流經順義城區。潮白河濕地的水環境與濕地生態系統的穩定,對于順義區的生態安全與社會發展都有著重要的影響,同時潮白河也是順義區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張重要名片和對外展示的平臺,因此未來在濕地保護與恢復工作中,將重點打造以順義城區為核心并輻射周邊城鎮的潮白河濕地景觀帶,開展潮白河綠色生態廊道建設,增強順義區生態承載力,改善人居環境,提升順義形象。
(2)“三區”為北運河水系濕地區、潮白河水系濕地區、薊運河水系濕地區。順義區的三大水系濕地區是對濕地進行全面保護與恢復的重要陣地,也是保障順義地區生態安全的戰略基地。在三大水系濕地區之間,將通過水系連通工程構建完整的水系網絡,實現跨水系、跨流域的濕地調水補水以及河道整治、水質改善等項目。
(3)“五核”為5個濕地生態環境保護與恢復相關的重點工程,包括潮白河(北小營、金牛山段)濕地保護恢復建設工程、潮白河與減河交匯處濕地保護恢復工程、漢石橋濕地保護恢復工程、向陽閘濕地公園、后沙峪羅馬湖濕地公園。這5個重點工程主要開展濕地公園的建設和濕地生境的保護恢復等,通過科學合理的規劃建設,防止對現有濕地資源的破壞。同時將周邊濕地水源涵養、水土保持、水質凈化有關的區域納入濕地生態支撐或擴展區域,形成一個完整連續的保護網絡與生態屏障帶(圖1)。
3.3.1 完善水資源合理配置,建立生態補水協調機制(1)完善水資源合理配置。為保障順義區濕地的生態用水,需要對順義區內濕地水資源總量進行控制,從“開源”和“節流”兩個方面開展工作,一方面通過跨流域調水、水系連通工程等補充濕地生態用水 ;另一方面,通過減少水資源的消耗和浪費,降低對地表和地下水資源的需求,維護濕地生態用水來源的穩定,同時通過水源涵養林等濱水綠帶建設,加強水源涵養功能(趙單, 2010)。(2) 建立生態補水協調機制。根據濕地生態用水需求,通過汛期補水和跨流域補水相結合的方式,對缺水濕地進行適當補水。順義區濕地的生態補水將立足于濕地的實際情況,通過連通水系網絡,推動河湖渠水系連通和流動循環。
3.3.2 改善水質,加強河道水系治理(1)加強污水處理能力建設。通過截污、治污,達標排放,治理河道周邊污染源,保護河道生態環境(于文穎等, 2007)。加強污水處理設施建設,提高污水處理能力;加大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力度,實施企業污染源全部達標排放;推進污水處理設施廠網分開,強化并落實政府管網建設管理的主體責任。(2)黑臭水體整治。結合北京市水利工程環境整治相關項目,實施區域黑臭水體整治工程,環保、農業、市政市容、住建等部門加強聯動,嚴控污染,加強黑臭水體整治。實施水質和水生態環境安全動態監控系統工程,配置水質監測系統、水樣采集系統等,嚴格控制工業污水、農業面污染源;建立區域管理和流域管理相結合的屬地斷面水質生態補償機制(陸健健等, 2007)。

圖1 功能區劃圖Fig.1 Functional map
順義區濕地保護與恢復的重點將主要針對順義區濕地面臨的水量不足、水質惡化、生態環境干擾等問題進行規劃設計,包括向陽閘濕地公園建設工程與后沙峪羅馬湖濕地公園建設等工程,完善濕地保護網絡中濕地公園的規劃建設(李繼磊, 2013)。
3.4.1 潮白河(北小營、金牛山段)濕地保護恢復工程開展潮白河濕地公園建設以及周邊防護林帶建設和潮白河(北小營、金牛山段)、懷河河道疏浚與綜合治理等工程(于冰洋, 2005),保護和恢復濕地資源,同時為發展濕地生態旅游等提供條件,滿足人們休閑娛樂的需求。
3.4.2 潮白河與減河交匯處濕地保護恢復工程潮白河與減河交匯處濕地保護恢復工程將以展示濕地污染凈化為主,有效提高濕地凈化污染物的能力為建設主題的濕地公園。
3.4.3 漢石橋濕地保護恢復工程現規劃的漢石橋濕地恢復工程位于順義區楊鎮,在原有保護區的基礎上新增濕地位于漢石橋濕地公園西側,為漢石橋自然保護區緩沖區、實驗區范圍(肖紅葉等,2016)。在原來濕地公園的基礎上建設濕地生態旅游、宣教為一體的濕地公園(朱力, 2007)。
3.4.4向陽閘濕地公園建設工程向陽閘濕地公園區域內濕地生態環境的自然狀態保持良好,水生植被典型,還有大面積分布的荷花等濕地觀賞植被,是潮白河在順義區內濕地自然環境最為優良的河段之一(張曼胤等,2011)。

圖2 重點項目布局圖Fig.2 Key project layout
3.4.5 后沙峪羅馬湖濕地公園建設工程后沙峪羅馬湖濕地公園位于“引溫濟潮”工程的上游區域(楊明權, 2015),也屬于順義新城龍道河水系治理的一部分,是順義區生態補水工程的重點區域。該區域緊鄰首都機場,也是順義區在北京六環路以內的一處重要濕地,是順義這一“國際空港”對外交流與展示的重要平臺(圖2)。
通過濕地保護與恢復,提升順義區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環境污染現狀,推進生態環境的治理與保護,構建以濕地自然保護區、濕地公園、濕地保護小區為主的濕地保護體系(康相武等, 2009)。結合北京市水利工程建設,進一步推動三大水系綜合治理,科學開展三大流域濕地恢復及建設,形成具有順義特色的濕地保護網絡體系,實現“建設綠色國際港、打造航空中心核心區、共筑和諧宜居新家園”的奮斗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