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進飛
(安徽省地質礦產勘察局三一二地質隊,安徽 蚌埠 233000)
安徽大別山地區位于淮河和長江的分水嶺,具備十分優越的成礦地質條件[1]。在以往針對安徽大別山地區進行的地質勘查工作中,由于地質礦產勘查精度低的問題,無法為后續的找礦工作提供正確的地質勘查報告。與此同時,安徽大別山地區作為我國礦產資源豐富的地區,近年來,已經被大力開采,導致下一步找礦工作只能針對深層地質進行,具有很高的難度系數。需要結合先進的找礦技術,有效的解決此問題。為此,本文進行安徽大別山地區地質礦產勘查及找礦技術有效性分析,致力于通過理論研究發現安徽大別山地區的新含礦層、礦化蝕變帶、礦帶和其他重要找礦線索,進而提高該地區找礦技術的有效性。
在安徽大別山地區地質礦產勘查中,首先要選取測量點,在此基礎上進行1/10000 地質剖面測量[2]。剖面測制安徽大別山地區,控制礦區內的巖性變化特征。以層為基本單位,劃分安徽大別山地區地質層級,逐層分析每一分層的礦物組成。尤其針對礦化特征較明顯的地段,可以通過地質剖面測量描述蝕變以及構造細節。最后,利用槽探和鉆探資料完成1/10000 地質剖面測量,并通過統一格式的文字記錄、剖面圖,得出安徽大別山地區地質礦產勘查描述結構。
在完成1/10000 地質剖面測量的基礎上,以銅、鉛、鋅、金、銀、鎢等6 中化學元素作為基本元素,進行1/10000 土壤地球化學測量。根據地球化學測量結果,圈定地球化學異常[3,4]。在安徽大別山地區,通過1/10000土壤地球化學測量,查明礦化線索,及時發現潛在的礦化體,并用紅色標記為找礦標志。
以圈定的安徽大別山地區地質地球化學異常為依據,開展1/10000 地質填圖。本文采用穿越法填圖,以安徽大別山南麓衛片為例,根據1/10000 土壤地球化學測量得出的構造線方向、地層、礦(化)帶走向,進行1/10000 地質填圖。得到的安徽大別山南麓衛片,如圖1 所示。

圖1 安徽大別山南麓衛片
結合圖1 所示,通過1/10000 地質填圖能夠獲得完整的地質礦產勘查信息。采用GPS 結合地形圖,得出安徽大別山南麓衛片頂底界線的點距為200m,能夠滿足安徽大別山地區地質礦產勘查點位控制的基本要求。與此同時,對找礦標志賦予GPS 坐標,勾繪安徽大別山地區地質礦產界限。
在本文進行的安徽大別山地區找礦技術有效性分析中,主要通過兩步驟進行安徽大別山地區找礦。首先,根據安徽大別山地區地質礦產勘查結果,運用物探磁法,通過地磁場變化特征判別礦石的特征。根據物探磁法的特性,只要是針對安徽大別山地區地下含有磁性礦物的各種巖石以及其他磁性物體,都可以通過物探磁法測量出具有不同的剩余磁性以及感應磁性。在此基礎上,使用儀器對剩余磁性以及感應磁性進行測量,能夠有效獲得地面磁異常的特征情況。根據地面磁異常的特征情況,從大到小進行排序,從而圈定找礦靶區,致力于實現安徽大別山地區找礦的目的。通過物探磁法圈定的安徽大別山地區找礦靶區示意圖,如圖2 所示。

圖2 找礦靶區圈定示意圖
根據圖2 所示,通過物探磁法能夠圈定找礦靶區,并探測到安徽大別山地區深部地質中的礦產資源。通過圖2 可以看出,安徽大別山地區的找礦靶區為長橢圓形狀。綜上所述,必須通過物探磁法發現深部隱伏斷裂的存在,為安徽大別山地區找礦圈定找礦靶區。
在圈定找礦靶區后,還需要在圈定找礦靶區中精確地提取找礦標志[5]。安徽大別山地區礦產資源累計見45.56m,并且在該區域相同緯度和標高下累積見礦68.50m,通過對礦區層位對比和產出部位推測,安徽大別山地區礦產資源在礦區西北部附近轉彎,礦體走向有原來的156°轉為134°左右,在該區域有明顯的礦化現象,具推測該區域礦脈寬約0.56m ~0.84m,總厚度2.47m,品位6.56g/t ~8.47g/t,最高8.46g/t,平均 品位7.45g/t,礦山深度在2500m 左右[6]。該區域賦礦類型主要為石英脈型,主要受到錯木達斷層控制;礦區中部區域累計見多金屬礦產資源48.65m。結合綜合研究成果推測,該區域礦脈寬約0.46m ~0.67m,總厚度約1.64m,品位3.26g/t ~3.84g/t,最高3.84g/t,平均品位3.46g/t,礦山深度在2200m 左右,該區域礦產資源類型也為石英脈型,礦體向北可能延伸至1800m;此外在礦區東南部鉆孔也見有礦化現象,礦體呈浸染狀分布在花崗巖閃長巖礦石中,厚度1.35m ~3.58m,平均品位9.46g/t,礦山深度在2300m 左右,因此,礦區東南部是尋找礦產資源的賦礦找礦標志。
本文通過設計實驗的方式,證明安徽大別山地區找礦技術的有效性。實驗地點為安徽大別山地區,參數包括:路線間距一般200m ~300m,點距一般為200m ~500m,土質為以細砂為主,夾薄層粉土;層卵石,平均厚度為15.47m,土質為充填物以礫砂、細砂。在確定安徽大別山地區基本條件后,首先使用本文設計的找礦技術對安徽大別山地區進行找礦,記錄找礦梯度,設之為實驗組;再使用傳統的找礦技術對安徽大別山地區進行找礦,記錄找礦梯度,設之為對照組。可以看出,本次實驗對比內容為找礦梯度,找礦梯度可以作為一個向量場直觀反映出找礦的有效性,找礦梯度數值越高證明該找礦技術的有效性越高。實驗次數為10 次,記錄實驗結果。
根據上述設計的實驗步驟,采集10 組實驗數據,將兩種找礦下的找礦梯度進行對比,找礦梯度對比結果,如下表1 所示。

表1 找礦梯度對比結果
通過表1 可得出如下的結論:本文設計的找礦技術,實驗組找礦梯度最高為0.992kPa/m;對照組僅為0.778kPa/m,設計的找礦技術找礦梯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因此,設計的找礦技術有效性更高。
通過以上分析表明,安徽大別山地區找礦技術在找礦應用中的具體優勢已經顯現出來。針對安徽大別山地區的地質礦產勘查及找礦技術有效性分析可以大幅度提高安徽大別山地區找礦工作規劃的合理度。因此,可以以找礦技術為核心,為安徽大別山地區找礦領域的研究提供學術意義。本文唯一不足之處在于沒有對安徽大別山地區找礦中的遺傳算子進行深入分析,相信這一點,也可以作為安徽大別山地區找礦方面日后的研究方向之一。希望通過本文研究,能夠為安徽大別山地區找礦貢獻出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