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吉,楊 力*,李長亞,欒海業,王文彬,金 鑫
(1.鹽城市糧油作物技術指導站,江蘇鹽城224002;2.江蘇沿海地區農業科學研究所,江蘇鹽城224001)
近年來,隨著籽粒大麥效益不斷下降,苗用大麥悄然發展。2018 年鹽城市大麥苗種植面積達2 000 hm2,主要集中在射陽、東臺、大豐、亭湖、濱海等地。大麥拔節初期收割的幼苗,其中含有各種營養素,包括高含量的蛋白質、鈣、鉀、維生素C、維生素E 等,能夠提高人體免疫力、阻抗衰老反應,有預防疾病、保健功效[1]。苗用大麥收獲的是大麥鮮嫩的莖葉,增加麥苗數量才利于提高產量,因此播種量應比啤用大麥播種量高。研究播期播量對籽粒大麥產量影響的文章較多,但播期播量對苗用及啤用大麥產量影響的綜合研究較少。本試驗通過開展不同播期播量對蘇引麥3 號麥草鮮質量、干質量及籽粒產量的影響,為探討鹽城市苗用及啤用大麥生產最適宜的播期播量提供參考。
本試驗于2018 年10 月—2019 年5 月在江蘇沿海地區農業科學研究所南洋試驗場(128°08′E、33°23′N)進行。供試大麥品種為蘇引麥3 號。試驗地土質為黏沙壤土,肥力中等偏上,前茬作物為水稻。
試驗設置4 個播期和4 個播量,播期分別為T1(10 月31 日)、T2(11 月5 日)、T3(11 月10 日)、T4(11 月15 日);播種量分別為Q1(187.5 kg/hm2)、Q2(225.0 kg/hm2)、Q3(262.5 kg/hm2)、Q4(300.0 kg/hm2)。
田間隨機區組排列,10 行一區,小區面積10 m2(4 m×2.5 m),3 次重復,共48 個小區。
試驗均為人工條播,配施基肥尿素225 kg/hm2、復 合 肥(N、P2O5、K2O 質 量 分 數 均 為15%)375 kg/hm2,臘肥施尿素150 kg/hm2,返青肥施尿素112.5 kg/hm2,返青后,中耕除草、松土1 次,4 月3 日人工除草1 次。
播種前一直為晴好天氣,較為干旱,土壤墑情一般,故不同播期播量的基本苗差異較小。越冬前氣溫較高,冬前生長較好,越冬前的低溫凍害對大麥苗影響不明顯。越冬期前半程,雨雪天氣較多,田間濕度大,雖氣溫低,但田間凍害不重,氣溫回升快;越冬期后半程低溫持續時間長,凍害發生較重,大麥苗發生不同程度的凍害。11 月31 日播種的凍害較重,以葉片凍害為主;返青期氣溫回升快,大麥苗返青生長較快。
測定項目包括:麥苗鮮質量(在拔節初期,苗高30 cm 左右割苗,測得麥苗鮮質量)、麥苗干質量(新鮮麥苗經過105 ℃殺青,50 ℃恒溫烘干至恒質量)、籽粒產量(小區割方測定,折算水分13%)。
試驗數據采用SPSS 19.0 軟件進行統計分析,并采用新復極差法進行顯著性檢驗。
由表1 可知,不同播期對蘇引麥3 號生育期的影響顯著。播期推遲,導致出苗期、抽穗期以及成熟期均向后有所推遲,但時間差距在減小,最終遲播的大麥全生育期縮短。在同一播期不同播量條件下,蘇引麥3 號生育期不受影響,出苗期、抽穗期以及成熟期均不受影響,大麥全生育期相同。

表1 不同播期播量對蘇引麥3 號生育期的影響
由表2 可知,不同播期導致了越冬苗、高峰苗和有效穗數的差異。播期越遲,越冬苗、高峰苗和有效穗數越少;10 月31 日播種,越冬苗、高峰苗和有效穗數平均值最高。
在同一播期不同播量條件下,越冬苗和高峰苗均隨著播量的增加而增加,在10 月31 日播種,播量最大為300.0 kg/hm2的條件下,越冬苗和高峰苗達到最大值,分別為705.15 萬、1 901.70 萬株/hm2;有效穗數隨著播量的增加總體呈先增后減的趨勢,有效穗數在播量為262.5 kg/hm2的條件下達到最大,為729.75 萬個/hm2,再增加播量,有效穗數反而降低。
由表3 可知,麥草鮮質量和干質量隨播期延遲總體呈先增后減趨勢,11 月5 日播種的鮮質量和干質量平均值最高,且差異不顯著;而播期越遲,籽粒產量越低,10 月31 日播種的籽粒平均產量最高。
在同一播期不同播量條件下,麥苗產量隨播量的增加而增加;在11 月5 日播種、播量最大為300.0 kg/hm2的條件下,麥草鮮質量和干質量達到較大值,分別為40 720.35、4 840.80 kg/hm2。籽粒產量隨著播量的增加總體呈先增后減的趨勢,在10月31 日播種、播量為262.5 kg/hm2的條件下籽粒產量達到最大,為6 536.46 kg/hm2。

表3 不同播期播量對蘇引麥3 號苗及籽粒產量的影響
以麥苗利用為目的的大麥生產,隨著播期的推遲,麥草鮮質量和干質量總體呈先增后減的趨勢,11 月5 日播種的產量較高,其中播量最大為300.0 kg/hm2的條件下,苗草鮮質量和干質量達到較大值,分別為40 720.35、4 840.80 kg/hm2。籽粒產量隨著播量的增加總體呈先增后減的趨勢,在10 月31日播種、播量為262.5 kg/hm2的條件下籽粒產量達到最大,為6 536.46 kg/hm2,這與陳劍鋒等認為播量在225 kg/hm2時大麥苗產量達到最大值[2]存在差異,可能是不同地域生長環境不同所致。大麥苗作為營養體收割,不僅要考慮產量,還要考慮大麥苗葉綠素含量、蛋白質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等[3],在上述試驗中,只考慮播期、播量對麥苗產量的影響,播期、播量對麥苗品質的影響還有待進一步試驗研究。
關于播期播量對籽粒大麥產量影響的研究已有相關報道,但結果不盡一致。陳躍武等認為,蘇北沿海墾區啤酒大麥最佳播期為10 月25 日—11 月5 日[4];陳曉靜等認為,鹽豐一號在10 月12—30 日播種,易獲得高產[5]。本試驗結果表明,以籽粒利用為目的的大麥生產,播期越遲,籽粒產量越低,10 月31 日播種籽粒的平均產量最高。汪波等認為,播種量150~210 kg/hm2有利于高產的形成[6]。本研究發現,籽粒產量隨著播量的增加總體呈先增后減的趨勢,在播量為262.5 kg/hm2的條件下籽粒產量達到最大。這可能與本研究綜合考慮苗草產量、播種量過大有關。
試驗結果表明,以麥苗利用為目的的大麥生產,在當地生產條件下,在播期為11 月5 日、播量300.0 kg/hm2的條件下,蘇引麥3 號的麥草鮮質量和干質量達到較大值,分別為40 720.35、4 840.80 kg/hm2;以籽粒利用為目的的大麥生產,在播期為10 月31 日、播量為262.5 kg/hm2的條件下,蘇引麥3 號的籽粒產量達到最大,為6 536.46 kg/h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