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共空間不僅僅是個地理的概念,更重要的是進入空間的人們,以及展現在空間之上的廣泛參與、交流與互動。這些活動大致包括公眾自發的日常文化休閑活動,和自上而下的宏大政治集會。空間是由人類集體創造的,是人類生存目的性很強的構造以及空間社會化的產物。屬人性是城市空間發展過程中的基本屬性。城市作為人民生活和工作的場所,應當圍繞著“人”來展開,城市的空間發展應該是以人的發展而發展。一個充滿活力的城市空間,不僅體現在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而且還表現在能夠為每一個行為主體提供人性化的生活方式和生存體驗。空間活力有賴于空間中的各種要素有機協調和有序運行,當人們每日往來于城市空間中,空間與使用它們的人就變得更有意義。然而,伴隨著工業化的進程,居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對于汽車的擁有量和出行次數日益提高,在以汽車為主體的現代交通體系不斷構建的同時,傳統的社區街道網絡卻遭受了破壞,大量的駕車使得城市街道成為露天停車場,城市交通擁擠不堪。
城市社區的空間開放是要維護好城市居民的空間權益,其最基本的價值訴求表現為城市空間中人的價值、多樣性、以及城市文化的體現。然而隨著城市化的快速推進,城市“空間正義”問題不斷產生,具體表現為空間異化、空間均質化、以及空間資本化三個方面。簡·雅各布斯在她的著作《偉大的美國城市的死亡和生活》中說,公共空間是復雜的,有機的東西,設計只是公共空間的一部分。經過時間,最佳空間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演變。
設計作為人類追求美好生活的創造性行為,是人類面對困難和解決問題的本能。伴隨著工業革命的浪潮,現代意義上的設計概念應運而生,并且在構建人類美好生活的過程中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工業革命以來,設計都是以滿足私人需求為主要出發點,而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及社會財富的增加,人們對于精神需求的滿足上升到了新的層次。為適應社會需求的轉變,設計從最初滿足個人的利益開始轉向滿足公眾的利益,其服務對象從個人上升到集體,開始追求大眾的利益、尋找社會的價值、保證環境的可持續等,公共設計開始成為重要的設計領域,受到越來越廣泛的關注。而成功設計或恢復一處充滿活力的公共空間的關鍵是實現一系列增強其作為公眾交流場所使用的元素。不管它們的規模如何,重要的技巧都是為人的需求、人的規模、用途的混合、多功能和靈活性、舒適和安全,以及與城市結構的融合而設計。
副主編:李葉
2020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