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曦 曹瑞 李文
摘 要:馬克思藝術生產論明確了藝術生產的特性,從藝術生產的角度明確了藝術生產主體和客體之間的關系,揭示了藝術生產全過程的基本規律。在新時代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馬克思藝術生產論對推動鄉風文明、鄉村治理和打造鄉土特色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關鍵詞:鄉村振興戰略;馬克思;藝術生產論;時代意義
1 馬克思藝術生產論推動鄉村振興的理論基礎
藝術是用形象反映現實,是一種典型的社會意識形態。馬克思提出過許多關于藝術的基礎理論和見解,從哲學的角度揭露了藝術活動水平。因此,馬克思藝術生產論的實踐對鄉村振興具有重要意義。
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提出了“藝術生產”的概念。“藝術生產”概念的提出,明確了藝術生產的特性。藝術生產論涵蓋了藝術活動的每個環節,包括藝術生產的目的、手段、產品、產品的價值和產品的消費等各個環節,并包括了藝術生產的主體與客體。馬克思藝術生產論的提出,使得藝術的美學視野被擴展到了哲學視野和政治經濟學視野,讓人們對藝術活動有了全新的認識,同時,馬克思藝術生產論解決了許多藝術生產方面的問題。
1.1 藝術生產在鄉村振興中的地位問題
根據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文學藝術屬于上層建筑,由經濟基礎所決定。恩格斯在致康·施米特的信中認為,文學藝術屬于“更高地懸浮于空中的思想領域”。恩格斯所指的這個更高地懸浮于空中的思想領域與經濟基礎要想產生聯系,就必然需要一個溝通兩者的中間環節,藝術生產就是作為意識形態的藝術與經濟基礎之間的中間環節。社會存在作用于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反作用于社會存在;經濟作用于文學藝術,文學藝術反作用于經濟,都要通過這座橋梁。[1]對應到鄉村振興戰略下的藝術活動,就是藝術作用于鄉村經濟,鄉村經濟反作用于藝術,藝術生產在鄉村振興戰略中便是鄉村意識形態與鄉村經濟之間的一座雙向溝通的橋梁,相互作用。
1.2 藝術生產的關鍵環節問題
生產的基本性質就是加工,加工就需要創造性,人是加工的主體,所以人和人的心理則是藝術生產的關鍵,人的能力則起著決定性作用。根據馬克思藝術生產論,馬克思認為,藝術生產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受到人和人的能力的影響。人在進行藝術生產的過程中,需要根據自己的視覺、聽覺、嗅覺、觸覺等感官對世界的認知,加上情感、想象、聯想、回憶、靈感等心理因素,對已知對象進行加工。同樣的物甲,在經過不同的人的加工之后會得到不同的物資,創造出多彩的藝術世界。中國有9億農民,也就是說中國鄉村有9億人可以作為藝術生產主體,這是一個進行藝術生產的巨大生產車間,具有非常廣闊的前景。
1.3 藝術生產的生產要素問題
藝術生產本質上是對藝術生產主體和藝術思維進行“物化”,那就一定存在生產要素。在文學藝術領域,馬克思認為物質生產的發展和藝術生產之間存在不平衡關系,也就是說,藝術生產的生產要素與物質生產的生產要素具有很大的區別。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精神生產隨著物質生產的改造而改造”,也就是說,物質生產會影響藝術生產,物質生產可以視為藝術生產的要素之一,同時,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環境等各方面的因素也會影響到藝術產品。此外,還有一些具體的生產要素,比如人、生產工具、歷史資料等等,其中,人是影響藝術生產力的關鍵,人的能力直接決定了藝術生產的產品價值,人的思想領域的偶然性影響了藝術產品的廣度,也就是創作靈感。生產工具的進步決定了產品的展現形式,比如紙張、樂器、畫筆、電腦等工具的進步。歷史資料則是藝術生產的一個重要因素,雖然在不斷地產生新的藝術領域,但是絕大多數藝術生產是依靠藝術繼承,站在前人的肩膀上進行學習和創作,在不斷的創新中進行歷史積累,優秀的藝術產品則會產生永久的魅力。由此可見,藝術生產的要素要求并不高,中國鄉村具備進行藝術生產的全部生產要素。
2 鄉村振興戰略下藝術生產的問題與困境
隨著時間對馬克思藝術生產理論的檢驗,馬克思藝術生產理論在不斷發揮社會效益,促進了人們對藝術生產主體和客體之間的關系的正確認識,藝術生產的本質規律也成了藝術發展的一面鏡子。在新時代鄉村文化發展進程中,馬克思藝術生產論折射出了鄉村文化藝術發展的許多問題。
2.1 藝術對鄉村經濟基礎的反作用力不足
藝術生產作為溝通意識形態與經濟基礎的橋梁,在雙向作用的過程中,藝術對鄉村經濟基礎的作用力不夠大。藝術作品作為藝術生產的產品,具有消費功能,并存在商品化的傾向。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市場經濟的繁榮發展,中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鄉村藝術生產在許多生產主體的主觀世界里演變成為一種掙錢和謀生的手段,可能存在庸俗化的風險,出現藝術的滑坡,或者出現藝術空洞,發揮不了藝術對經濟基礎的作用。當前,鄉村經濟條件越來越好,鄉村經濟基礎無疑給藝術提供了更好的環境、生產要素,那么藝術產品的質量主要取決于人和人的心理。中國臺灣通過藝術鄉村化和鄉村藝術化推動了鄉村振興,湖北興山通過薅草鑼鼓來促進集體勞動時的協作生產,這些都是利用文化藝術推動鄉村振興的典型案例。在新時代鄉村振興戰略下,需要更多類似的藝術生產,從而凝聚起更強大的鄉村振興推動力。
2.2 鄉村藝術生產產品存在“泡沫化”趨勢
當代是個藝術生產參與度極高和藝術產品極其豐富的時代,產品生產周期大大縮短,同時藝術產品的生命周期也在不斷縮短。藝術產品的價值界定標準不同于物質生產的產品價值,主要以產品生命力、影響力為判斷依據。藝術活動作為一種生產,是鄉村村民可以廣泛參與的生產實踐之一。鄉村藝術生產雖然參與主體多,但是大多數沒有經過專業的培訓,從事藝術生產的能力不是很強,藝術產品雖然趨于多元化和多樣化,表面看似繁榮,實則存在“泡沫文化”的風險。比如抖音小視頻、網絡段子等藝術形式盛行,而以往的民謠、民歌、舞蹈等傳統經典藝術形式無人繼承,在不斷走向沒落。當前,鄉村創造的許多藝術產品雖然其中也有精品,但是生存周期短,大多數會被快速淘汰,表面繁榮,實則存在“泡沫化”的趨勢。充滿泡沫的藝術產品,需要時間來檢驗,如何去“泡沫化”,營造鄉村藝術文化主旋律,散發藝術永久的魅力,仍需要不斷地探索。
2.3 鄉村藝術生產缺乏法律保護
鄉村藝術生產往往是以口口相傳、網絡傳播為主,較少正式生產出版,缺少生產標號。在這個過程中,藝術生產的各個環節不可避免地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問題,比如藝術生產過程中機械化抄襲復制、藝術產品市場混亂、藝術生產主體帶有更多的金錢利益驅動色彩等問題。這些問題出現的原因主要是缺少法律上對產權的保護、對藝術生產全過程的監管,類似的問題還有很多。鄉村藝術生產要想能夠有序進行,走向繁榮,必須有更健全的法律體系作保障。
3 馬克思藝術生產論助力鄉村振興的路徑分析
鄉村振興的任務中就包含文化振興、鄉風文明、鄉村治理等藝術內涵,同時,藝術生產也是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動力來源。以馬克思藝術生產論指導鄉村藝術發展,也是馬克思主義指導鄉村振興的一個重要實踐和關鍵環節。
3.1 提高鄉村藝術生產力,繁榮鄉村文化
藝術生產既然是生產,就一定存在生產力的問題。藝術生產力因素很多,包括人的因素,生產對象的因素,生產工具、科學技術的因素等等。人的因素方面,不僅要加強對鄉村歷史文化藝術的繼承和發揚,還要開拓創新;不僅要加強專業化鄉村藝術生產隊伍建設,還要鼓勵更多普通村民參與藝術生產創作。鄉村藝術的繁榮可以充分發揮藝術對經濟基礎的反作用力,推動鄉村文化發展和經濟發展。生產工具和科學技術方面,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進步,電腦、應用軟件、3D打印等技術手段越來越多,要把這些科學技術上的發展成果大膽應用到鄉村藝術生產上,從而大大地提高鄉村藝術生產力,從而推動鄉村振興。
3.2 提升鄉村藝術產品質量,推動鄉村治理
隨著藝術生產的普及,鄉村藝術產品越來越多,但是產品質量參差不齊。藝術產品質量的關鍵還是在于藝術生產的關鍵環節——人的因素。藝術產品怎樣才算高質量?這個問題并沒有一個標準的答案,但有一些共性的特征,比如弘揚社會主旋律、傳播正能量、促進鄉風文明、推動鄉村治理。在鄉村振興實踐中,許多農村地區以對聯、順口溜、民謠等藝術形式展現村規民約,以墻畫、舞蹈等形式展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些藝術產品就有利于鄉村文化發展和鄉風文明建設,這里面就有許多高質量的藝術產品。另外,馬克思認為,舊唯物主義的一個主要缺點是“對事物、現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作人的感性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觀方面去理解”。[2]產品的質量與生產者的感性認知和審美思考有很大聯系,不能一味地追求時間和效率,要以鄉村文化和美學為基礎,發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3.3 規范鄉村藝術生產全過程,打造鄉土特色
鄉村藝術活動發展速度迅速,同時也不可避免地出現了各類問題,除了主觀上進行引導,還要從客觀上進行規范。建立健全鄉村藝術生產的法律保障體系十分有必要,包括對鄉村藝術生產主體、生產流程、藝術產品消費等方面進行規范,幫助鄉村藝術生產在鄉村振興戰略下既體現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又能發揮商品化的作用,同時防止鄉村藝術生產畸形的異化。鄉村藝術發展必須尊重歷史、尊重版權,依靠廣大人民群眾,彰顯時代魅力,還要打造鄉土特色和地方品牌。
4 結語
馬克思藝術生產理論剖開了藝術活動的神秘面紗,揭示了藝術活動的本質規律。正確應用馬克思藝術生產論指導鄉村藝術活動,可以有效引導鄉村藝術繁榮發展,從而讓藝術生產在鄉村振興戰略的實踐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J.B .湯普森.意識形態與現代文化[M].高铦,等,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5:307.
[2]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人民出版社,2012:16.
作者簡介:王曉曦,武漢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曹瑞,武漢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生。
李文,武漢科技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學生。